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传霞 《兰州学刊》2007,1(2):150-152,111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斯皮瓦克认为属下不能说话,任何自称为属下代言人的叙述实际上都是"狭义上的自我表现".在现代中国,底层劳动妇女无疑属于"不能说话"的属下,但是,作为底层劳动妇女同性别的代言人,现代女作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就时常会突破时代话语,逸出传统规范,通过对女性共同的内部经验的描述和展示,对已经成为经典、具有权威性和示范性的男性文本进行消解,部分地传达了属下作为主体、有着自我意识、人生追求的声音和欲望.  相似文献   

2.
张晔 《北方论丛》2002,(6):105-108
美国黑人女作家沃克,从黑人和女性的视角出发,在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刻画了三个黑人女性,充分展示了黑人女性如何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中保持自己独立的女性意识及个性,发展自己的独特文化.沃克以被子为象征,反映了占强势地位的白人文化与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表明了黑人文化和生活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他者与主体:女性主义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女性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与露丝·伊利格瑞的<二人行>,美国女性主义者加·查·斯皮瓦克的<属下能说话吗?>与卡罗尔·吉利根的<不同的声音>等文本中所阐述的女性主义思想,都围绕着女性在主流文化的"他者"地位而展开,从文学、语言和心理等多个视角展开其批判,致力于在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的深处挖掘女性被压抑的根源.通过探析她们在对待他者与主体问题上的不同视角及其思想演进过程,本文指出在当代破除他者与主体的二元对立,建立一种新型的"他者-主体"之间对话和交流的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花园中的独角兽>这个小故事蕴涵着福柯话语理论、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索绪尔符号学理论以及斯皮瓦克属下阶级理论;故事中精神病医生与那个妻子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福柯的话语权力关系、拉康的精神病分析医生与精神病人的关系、索绪尔的能指符号与所指符号的关系、斯皮瓦克的属上与属下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作为美国黑人艺术运动中成长起来的非裔女诗人,玛亚·安吉罗表达出了美国非裔黑人作家特别珍视的黑人心智的完整和人性的复杂,记录下了一位黑人女性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在美国多元文化的话语体系中对黑人文化身份的思索和探求.多层次的文化身份意识成为玛亚·安吉罗诗歌一个核心的因素,是贯穿她长达20余年诗歌创作的主线.种族意识、女性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交织和融合构建起玛亚·安吉罗诗歌中完整的文化身份意识.更为可贵的是,玛亚·安吉罗不但在诗歌中实现了自我身份的构建而且把曾经私人的、艰涩的诗歌变成了简单的、公共的话语,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位成功的入世诗人.  相似文献   

6.
哈代笔下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在他的“威塞克斯”小说中创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背离了传统价值取向和世俗道德标准,凸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将以他笔下的游苔莎、苔丝以及淑等女性形象为对象,从性爱意识、自主意识和自我意识三方面分析了她们“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7.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大多着力描绘白人强势文化与黑人族裔文化冲突下,黑人女性对其个人身份和民族身份的困惑与迷茫。在此运用弗洛姆的人性异化论,着重分析《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女性遭遇的身份探求困境,其中的大多数成为被边缘化的"他者",徘徊于主流文化之外。黑人女性只有保持"自我",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才能保持人格与人性上的独立。  相似文献   

8.
托妮.莫里森对自己的定位是“黑人女性作家”,她多年来也始终围绕着种族与性别这两大主题进行着女性主义书写。在她的八部小说中有七部以女性为主角,而在仅有的一部以男性为主角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女性人物的形象同样丰满突出。这样看来,读莫里森的小说就仿佛是在看一幕幕黑人女性成长的悲剧。其实,在莫里森的小说中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即在性别与种族的双重压迫之下黑人女性踏上了一条自我追寻之路。莫里森的八部小说围绕着影响黑人女性一生的几大主题因素(美丽、友情、家庭、爱情、母爱、嫉妒、疗伤、女人间的争斗)展开,表现了黑人女性的苦难与救赎。  相似文献   

9.
在宏大叙事的背景下,英雄主义被不约而同地着以男性特征而固定下来,这是军旅小说长期以来的成就,亦是其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英雄是否有性别归属?这是文学的命题,亦是文化的命题.以性别文化的立场来睇窥深蕴于当代军旅小说"女性缺席"、"女性无主"表象问的文化本质,并从军旅小说中女性形象由沉默的他者到英雄主体的转变,探寻文学深层的人性的完美形式,是文学的一次文化救赎.  相似文献   

10.
在新历史主义理论的关照下,以“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为阐释维度,从文本建构的历史前文本、叙事的历史语境和历史书写与文学想象的诗意结合三个方面来看,莫里森小说诗学的目的是颠覆被白人扭曲的黑人历史,重构黑人历史,恢复本真的黑人历史,言说“不能言说的东西”,思考黑人民族的生存困境,探索本民族的出路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学术领域对丽贝卡·沃克及其作品的研究比较少,而丽贝卡·沃克在美国是一位较有影响的人物。文章以美国多元文化为背景,以身份认同理论和“他者”理论为依据,从丽贝卡·沃克自传体小说中主人公三种身份困惑入手,分析主人公困惑的原因、身份寻求的艰辛过程与最终黑人身份的建构历程。研究结果,既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在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多族裔身份群体的真实生存状况,也可以认识美国多元文化对混血儿群体的身份建构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还能够对生活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群体的身份定位、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以及不同种族之间的融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揭示了美国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她的小说在美而不丑、哀而不伤的氛围中,通过不同的叙事技巧和不俗的审美掌控来展现或新或旧的黑人女性创伤。本文结合美学理论和创伤理论,发掘并分析了莫里森小说中独特的如诗、如歌、如画、如幻的黑人女性创伤,指出这些美丽创伤蕴藏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3.
美国黑人女作家玛雅·安吉罗在小说《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中展示了一个黑人小女孩从懵懂到成熟的成长过程。在此将从身份认同这一角度分析女主人公从自我迷失到身份认同的艰难历程,并得出其身份认同的最终构建得益于小说中三位女性的影响及社区文化带给她的归属感和黑人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黑人作家DickGregory笔下,Momma(妈妈)是一位乐观豁达,勤劳善良,忍辱负重,坚毅独立的黑人妇女。这样一位女性形象,是在美国黑人妇女解放运动中应运而生的现代形象,与美国文学中传统的黑人女性形象截然不同。要分析Momma这一人物形象,首先要了解美国文学史上的黑人女性形象。传统的美国黑人女性形象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黑保姆”形象,第二种是“黑情妇”形象,第三种是混血儿形象。“黑保姆”形象是南方白人文学中最引人注目的黑人妇女形象。“黑保姆”往往皮肤黝黑,体态臃肿,虔诚忠实勤劳.是坚忍与毅力的化身。她们…  相似文献   

15.
谈《所罗门之歌》主人公双重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 ,在发表几部以黑人女性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小说 ,如《最蓝的眼睛》(1 970年 )和《秀拉》(1 974年 )之后 ,于 1 977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黑人男性——奶娃的形象。本文旨在分析和研究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所着力表现的奶娃的双重意识觉醒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6.
李异辉 《云梦学刊》2014,(2):130-133
托妮·莫里森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塑造了一系列精神异化、人格分裂的人物,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其中主要人物进行精神结构和行为分析发现.奴隶制在黑人民族幼年带来的创伤以及白人主流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念对黑人民族的迫害之深已融入了这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成为黑人民族的“超我”,限制和压抑黑人的“自我”和本能,导致黑人精神人格的分裂。  相似文献   

17.
在托妮·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母亲波琳在白人霸权文化的熏染下,与本土文化疏离,从而沦为文化上的他者,并且把这一身份延续到女儿佩科拉的身上.在文化殖民主义的影响下,以白人文化和生活方式作为价值取向,必然导致黑人自我的迷失.  相似文献   

18.
王冬梅 《宁夏社会科学》2010,(4):162-164,169
种族、性别和文化寻根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小说一贯的激进主题。其代表作《紫色》从政治和女性主义的视角深刻展现了了美国和非洲黑人女性所承受的种族和性别压迫以及她们在这两种压迫下对于自我身份的不懈寻求。小说中黑人女性通过对于其文化本源和女性传统的追寻和求索,构建了自我身份和完整的生存,体现了身处美国白人文化主流社会中的艾丽斯.沃克对于其黑人传统的热爱之情和文化寻根意识。  相似文献   

19.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小说中“树”的意象大致有生命之“树”、苦难之“树”、拯救之“树”三种。托妮.莫里森试图通过这种“树”的意象以及超自然的表现手法,对抗白人主流叙述对黑人文化与历史的歪曲,对父权制、奴隶制、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进行批判与反思,以唤起黑人民族被湮没的种族记忆和民族自豪感,拯救黑人的精神生态危机,呼唤人类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不同民族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20.
《所罗门之歌》是托妮·莫里森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要角色的长篇小说,小说围绕着黑人青年奶人的成长展开,以主人公的经历为线索,同时在故事中穿插了多位人物。小说的时间跨度从17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莫里森通过三代黑人不同的人生轨迹,探讨了奴隶制废除后黑人的寻求身份认同、追寻自我、寻求发展的道路。从奶人一家三代黑人男性着手,分析三代黑人男性寻求自我,寻求身份认同的道路,分析废奴后的美国黑人的困境,试图证明黑人男性只有找回自我,积极生活,继承黑人文化才是走出困境的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