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黄伟珍 《理论界》2009,(4):168-169
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荆棘鸟》中的玛丽·卡森的“妖魔”化的形象充满了悖论,一方面她用毕生的精力坚定不移地解构了父权传统中给女性定义的“天使”形象,试图以此颠覆男性话语权,然而她这种反抗在很大程度上无视女性自身的特点,无视两性的差异,不过是以“他”者身份闯入男性主流领域,不但不利于女性话语主体性的建构,反而不自觉地充当男性话语权的实施者。继而不可避免地否认了女性作为主体存在的可能性,甚至巩固了以男性主流话语的单一性和排他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文化身份的理论视角,分析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主体身份与他者身份的二重性;揭示主体身份过度张扬所唤起的他者身份的凸现,是中国当代文学"垃圾事件"背后的哲学根源;并认为,主体间的平等对话是延迟与他者相遇、促进中西文学文化交流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3.
学校场域中流动少年儿童的身份是由包括现行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外部结构性力量建构的,也是由作为互动主体的教师、同龄群体等多元他者所建构的,流动少年儿童形成了“外地人”和“既是本地人又是外地人”的身份意识.流动少年儿童作为行动主体,对被建构的身份形成认同和困惑,面对群际差异,积极用行动寻求从“我是谁”向“我会成为谁”的认同变迁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别名格雷斯>中体现了她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照.女主角格雷斯是一个禁锢在男性主导话语体系中的沉默"他者".被作者赋予声音的格雷斯用巧妙的话语策略讲述自己的故事,隐藏了真实自我,展现出多变的个体,从而抵制了男权话语对其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学术研究的自觉性之建立,不仅依赖于中国现代学者主体身份的确立,也依赖于对主体之外的“他者”的正确认识和正确对待。在当今的学术研究中,以个别个体之外的、共时的、同一领域中其他研究者的声音都可能构成“他者”,这些声音会影响个体对过程的感知、对成果的预设、对立场的取舍。  相似文献   

6.
艾德里安娜·里奇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兼批评家,也是西方性别理论的开拓者之一.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是其核心思想之一,这一思想是其个人际遇、社会历史文化和理论语境合力作用的结果.本文在女性主义批评的经验论和当代性别理论的观照下,结合里奇的一些诗歌文本,分析该思想的蕴涵与缺陷.一方面,里奇挑战父权制和异性恋霸权,质询现存权力结构下性别身份二元对立架构,提倡“女性认同”,思想具有难以掩饰的激进主义锋芒;另一方面,她设想的“女性认同”以及提出的“女同性恋连续统一体”等概念,极力将女性/女同性恋理想化,而将男性/异性主义他者化,落入了女性主义经验论的偏见与悖论之困境,也偏离了当代性别理论注重性别身份复杂性的主旨,实乃乌托邦理想.在当下中国学界对性别身份问题仍然高度关注的背景下,对里奇的思想进行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后现代哲学对主体的解构浪潮中,列维纳斯却致力于对主体的拯救.列维纳斯所要为之辩护的主体不是传统哲学自我中心意义上的主体,而是以他者为基点的伦理主体.与传统现象学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理解为意向、共在或注视不同,列维纳斯将其看作是某种伦理性的“相遇”,这种“无关系的关系”揭示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责任关系.这样,列维纳斯就赋予了主体以社会的、伦理的意蕴,展现了当代哲学全新的思维原则——他者性原则.  相似文献   

8.
后殖民语境与侨居者身份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后殖民语境中,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海外侨居者的身份意识、价值归属、写 作立场等,都受到质疑。论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在西方颇有影响的周蕾从后殖民角度 阐释中国的话语存在的问题:一、分析侨居者“看与被看”的文化身份,即从“他者”文 化镜像中获得“身份焦虑”的自我审视;二,剖析在文化尴尬──语言问题的多元性和冲 突性中,所遭遇西方的“他者凝视”所表现出来的“他者的他者化”的复杂心态;三、探 讨后殖民文化氛围中的“第三空间”问题,指出怎样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二元对立的误区 中走出来,从而有效地分析“中国问题”,使中国形象在新世纪得到正确阐释。  相似文献   

9.
莱辛在《野草在歌唱》中塑造了中年已婚女性玛丽·特纳这一个“疯狂的家庭主妇”形象。作为欲望主体,她不但与自我无法调和,和她所在的社会和环境也无法调和,最终走向了疯狂和死亡。从后精神分析理论来看,其悲剧的实质是:镜像阶段中他者的出现使主体产生对他者认同的欲望,这种欲望永不止息但又无法获得满足;在俄狄浦斯阶段所经历的主体欲望和现实法则的冲突使欲望主体进一步压抑和异化,从而使主体最终成为非统一的自我。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的音乐民族志书写经历了从音乐民族志作者单声部发声到民族志多元主体发声的历程。传统音乐民族志书写建立在主体性范式基础之上,民族志作者在书写中处于支配地位,往往导致自我中心化倾向,面临真实性遭质疑和价值性被遮蔽两方面困境;主体间性理论视阈下的实验音乐民族志试图以“多声部”“复调式”对话的书写方式在理解过程中达到主体间的视阈融合,具有一定进步性,但并未从根本上突破认识论的桎梏。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提示对音乐文化主体差异性与“为他者”的伦理责任的关注,构筑了基于差异性的主体伦理共生体,旨在实现最终指向“和而不同”的公共性的音乐民族志书写。  相似文献   

11.
镜子与他者     
赵建华 《江淮论坛》2007,(2):165-170
对唐传奇《古镜记》的阅读理解一直以来是在单一的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进行的,“器”与“道”的二元结构使得镜与道在话语中获得一种契合,镜子作为器的象征之物出现在两种话语之中:政治话语、亚宗教话语.当置身于拉康“镜像阶段”理论下阅读时,则凸显出镜像对主体形成规范、召唤、揪斗,直至最后的决裂.本文将文本置于东西方不同文化体系,解读因维度不同而导致的主体地位、主体形成及成长的方式、他者介入的方式等不同,来探讨主体与他者的关系,通过对这一关系的演绎得出他者之缺失的结论,并揭示出现行阅读理论的不足,呼吁对理论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他者”是哲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列维纳斯在现象学的基础上,通过对“同一”性问题的批判,提出了承认他人至善性、强调他者义务和责任的“他者伦理学”。在当前注重主体间性研究的医患关系中,他者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体现的越来越明显,这不仅仅有利于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尊重这一关系中涉及到各方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拉康“他者”理论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岩 《重庆社会科学》2007,(2):22-24,36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拉康的“他者”理论,在廓清其内涵的基础上揭示了这一理论的现代意蕴和当代价值。首先,在西方哲学史的大背景下对“他人”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其次,论述了“他者”是一种语言符号的能指系统,通过对无意识与“他者”、主体与“他者”关系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无意识是‘他者’话语”一句的内涵及“他者”对主体的侵凌强暴关系。文章最后是拉康“他者”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将交往行动理论推进到政治哲学和法哲学领域,交往行动理论中以主体间关系建构的匿名的言说者和听者变身为话语民主理论中的特殊主体——公民.交往视域中的公民强调以理想的交往共同体、主体间的关系与主体的交往资质确证公民身份.在中国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同步生成的背景下,以法治为媒介,通过良性的社会组织这类社会中坚力量营建的交往视域不断强化主体的“公共性”,可以成为中国民众确证公民身份的基本进路.  相似文献   

15.
王建民 《学术月刊》2023,(10):109-116
现象学社会学以“主体间性”“现象学还原”等概念或方法扩展了理解社会学的视野,对科学主义的主客二元思维也有纠偏的意义。在方法论上,儒家视域下的“将心比心”与“主体间性理解”有一定相似之处,如“悬置”既定标准或规则、以感性直观达至共识性理解。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主体间性理解由对主客二元预设的反思而来,而将心比心则基于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内外关系的认识;主体间性理解的“主体”是个体超越性的,而将心比心的“主体”是关系扩展性的;“面对他者”的主体间性理解以彼岸式的宗教精神为根基,而将心比心则在日常生活中生发和扩展,其关键是“己心”的激发和外推。辨识“将心比心”和“主体间性理解”及其深层预设的差异,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人行动的情理逻辑。  相似文献   

16.
李丹琦 《理论界》2007,(10):212-213
女性之于男性的弱势使其流于社会的“他者”地位,但占据两性一极的女性却难于安守非主体的本分,掀起了自救的女性主义思潮。本文剖析了女性主义的形成背景,女性的社会身份、生存窘境,力图通过透视女性的存在状况,寻求女性自我确证的认知方式,从而修筑一条良性发展的女性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美学研究简单说来就是求得自觉和丰富自身,即在与作为“他者”的文化中的美学进行对话和了解的过程中完成并深化自己的身份认同,进而尝试进行超越性的自身建构。跨文化美学研究的学科本质在本体上就是“跨文化视域”,即不完全等同于“文化间性”,并不满足于发现文化“间”的关系,它还有追求文化间质素相会通并据此实现文化超越和传承性转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沿着哈贝马斯的路线,霍耐特以“承认”范畴来定位自我与他者的主体间关系.在“承认”理论框架之内,艺术家与读者在旨趣、想象力、品味、审美力等方面给予对方以“预先承认”,对艺术作品共同进行”创作”,从而推动了哈贝马斯、伽达默尔所提倡的关学主体间性.凭借承认与蔑视之间的辩证关系,霍耐特对马克思《手稿》中的劳动美学思想进行了反思和重构.但霍耐特并没有将”承认”仅仅视为思辩领域的抽象概念,而是将其植根于日常生活之中,从一个侧面弥合了存在于生存关学之中的个人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9.
波伏娃之后——当代女性批评理论中的女性主体性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性别视角切入女性主体性的探讨,有着深刻而独特的哲学意义和价值追求.波伏娃旨在阐明男/女二元对立关系中女性的他者身份,伊利格蕾的女性主体性理论暗示了主体身份建构中从现代同一的文化身份认同到后现代基于差异原则的身份认同的转向,克里斯蒂娃强调多重异质性主体的语言建构.女性主体性理论家们不断从阶级、性别、身体、知识、书写、言说、语言、种族等角度拓展女性主体性理论的讨论维度,敏锐地捕捉着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下主导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的维度,她们的理论也成为管窥西方社会演变及西方哲学思想变化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男性知识分子舒芜(1922—2009)的女权主义思想形成的基础和过程,他以男性“个中人”的身份,对中国男权社会、男权思想进行了分析揭露,表达出一位男性女权主义者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独特思考和对中国女权主义思想发展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