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道德政治”是一种认为良好的政治必须以“积极的公民美德”为根基的政治观.苏格兰启蒙运动思想家休谟对“道德政治”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批判.他认为,“道德政治”无法约束“人性的贪欲”,无力应对派系冲突,也无法与商业社会相适应.在现代商业社会,良好的政治只能是一种以构建游戏规则为基础的“制度政治”.不过,休谟对“道德政治”的批判,并非意味着他否认道德对于政治的重要意义,他反对的只是那种依赖“强道德”而忽视“制度建设”的政治观.  相似文献   

2.
“全球伦理”的基础——儒家文化传统问题与“金规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在第一部分中将说明“金规则”的基本内涵以及它不能作为人类伦理道德原理的初步理由。第二部分将会指出并分析“金规则”在传统儒学中的基本位置以及它曾经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说明作为道德意识开端的爱与同情现象 ,并且描述同情、爱与“金规则”之间的可能奠基关系。第四部分则意图论证人为美德或社会公德必须建立在更为原本的自然美德和个体道德的基础上。而在最后的第五部分 ,本文最终希望能确定与两种美德相关的两种教育方式 ,并指出通过教化来弘扬自然美德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论诚信道德建设的两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德诚信与规则诚信虽然在理论背景、行为性质以及道德境界方面存在种种差异,在逻辑上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在诚信道德建设的实践过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规则是诚信的外在要求,美德为诚信提供道德人格的担保。两者在诚信道德建设中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的伦理话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试图给予作为一个整体的“现代性”道德以一种批判性的主题反思。从揭示“现代性” 道德的双重危机——即现代道德生话世界的价值危机和现代伦理知识的合法性危机——入手,作者通过历史与道德、美德与规范两对基本的思想范畴,回答并解析了(1)“‘现代性’道德的双重化危机是如何造成并相互关联的?” 和(2)现代伦理学知识合法性危机的症候及其诊断”这样两个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并由之检视了“现代性” 道德自身所处的“前”“后”历史处境、及其知识图景和思想命运。作者期冀,本文的理论分析尝试能够成为理解“现代性”道德之迷的一种可能的思想理路,表达一种建设性批评的理论姿态。  相似文献   

5.
论不德、道德、美德的区分与判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剑 《江汉论坛》2001,(6):87-91
道德行为与美德行为虽然都具有善的性质,但道德之善与美德之善属于不同层次, 道德之善是一种普通的善,美德之善是一种至善。具有道德之善的行为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的道德行为,具有美德之善的行为是一个属于圣贤之人的至善行为。美德引导着道德发展与 进步的方向,为促进社会道德发展与进步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6.
何宇白 《北方论丛》2016,(6):151-155
道德判断所面临的困境:第一,不能包容道德变化;第二,不关心道德感知和道德敏感性,只追求判断形式的同一性。面对这些困境,赫尔曼提出基于“道德显著规则”的康德式辩护,旨在说明道德规则在道德判断理论之内是如何得到运用的。一方面“道德显著规则”能够包容道德特殊因素,因而容纳道德变化;另一方面,“道德显著规则”把行为者的道德感知结构化,进而提高行为者的道德敏感性。“道德显著规则”不仅使道德有一种客观基础,同时又为容忍某些基于文化的道德差异提供理由。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对现代生命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道德反思为切入点 ,以道德在新技术革命中的作用及其合理性限度为论旨 ,追问“道德在何种意义上可以担当技术选择的仲裁”、“技术何以有禁区 ,道德能否为技术划定禁区”及“是技术离开了道德 ,还是道德离开了技术” ,认为当代人类在祛魅技术的同时应当避免附魅道德 ,技术祛魅与道德祛魅是当代人类同时面临的两个重任。  相似文献   

8.
“道德归类”,直接源自生命体认的主体,因为只有在活生生的生命体验之中,我们才能真正建构个体与他者、个体与自身以及超越个体之上的普适性伦理规则。“美德伦理”奠基于日常生活实践或人类生命实践活动的情感丰富性、认知丰富性乃至幸福体验的丰富性。“规范伦理”的特性在于它的强制性,即通过理性的立法自身立定规则,规定行为的目标和行为的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9.
教育视野与道德视野是解读道德教育的两种不同维度.基于教育视野的道德教育,以教育为逻辑起点,其思考的主题是怎样让受教育者最快最好地接受道德,追求的是道德教育的“教育”道德性,以道德是否为受教育者所接受为评价标准.基于道德视野的道德教育,以道德为逻辑起点,其思考的主题是怎样的道德才能让受教育者最快最好地接受,追求的是道德教育的“道德”道德性,以道德是否有利于受教育者生活为评价标准.将道德教育同时置于教育视野与道德视野之下,可以让道德教育获得教育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双重支撑,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道德理想主义可以理解为宽泛的经济社会伦理或者伦理政治构想,但其更为本真的意义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古典纲领.“实践性”与“超越性”构成道德理想主义的根本特质.在已经告别物质生活资料匮乏的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不仅表现为多元化与开放性的“盛景”,同时还呈现出物欲化与外在化、世俗化与平面化、虚拟化与感性化等种种隐患和危机.两个紧密相连的问题越发凸显:其一,道德理想主义如何摆脱现代文化困境?其二,现代精神生活如何消除隐患和危机?现代精神生活的建构呼唤道德理想主义所提供的精神典范,而道德理想主义倘若能够在现代社会摆脱文化困境,生活儒学的复兴与开展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面向生活世界,一种富有道德理想主义的幸福观既对精神生活的样式提出了高贵人性的要求,同时还赋予开放多元的精神生活以崭新的、超越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价值个体主义与道德合理性基础的重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价值个体主义”直接威胁着道德的合理性基础, 对当代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构成了重大挑战。“价值个体主义”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重大后果, 它与现代道德论证基础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位移, 使得“个人自由”与“道德共识”之间的矛盾成为现代道德合理性的深层矛盾。以一种辩证的方式扬弃价值个体主义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这一问题上, 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有着重大原则差异的立场, 其中马克思从人的生存方式转换的角度出发, 坚持“实践性”、“辩证性”与“人文性”等基本原则, 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野, 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麦金太尔对美德伦理的关注源于他对现代西方伦理危机的反思.他通过对现代西方社会的道德批判,揭示出现代西方社会道德问题的深层原因是启蒙运动以来对西方历史上存在着的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美德传统的背离.因此他认为,摆脱伦理危机的唯一出路就是回归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传统和历史,将美德带回人间.但是,现代社会已经不同于传统社会,而且麦金太尔又认为,不同道德传统是不可公度的.这是他理论中不可忽视的内在矛盾.因此,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试图通过对市民社会的超越及人为何需要美德的论述以解决其理论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志愿服务是以非政府形式存在和发展起来的民间道德实践,其高扬的志愿精神凸显无私奉献、平等友爱、互助合作、文明进步的伦理属性.在我国,志愿服务直接来源于“学雷锋”活动,它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前者为后者提供载体,后者为前者提供内容.志愿服务的广泛开展,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泽厚有关伦理学的思想,是以"两种道德德论"的区分为中心、为主体的。李泽厚"两种道德论"的主题是受到了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一书的牵动而发展出的一个结果。这就从一开始决定了,"两德论"要解决的不是伦理学和个人道德问题,而是政治哲学和政治价值的问题。他的"两德论"在概念上区别了"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他所关注的是,现代的社会性道德如何确立,其基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把两种道德合二为一,现代社会必须把两者拆分,使现代社会性道德独立发展。由于他讲的现代社会性道德主要包含的是政治社会价值,所以两德论的趋向最后指向的是政治哲学的讨论,而不是真正的道德论。  相似文献   

15.
道德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什么是“道德”何为道德 ?比较权威的定义是 :“道德是评价人们行为的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的行为规范的总和”①。此定义的缺陷一是可能会导致循环定义 ,因为“道德与不道德”往往又是人们判断“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的主要依据 ;二是由于“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比较模糊 ,因此这一定义难以使人明确究竟什么是“道德”和什么是“不道德”。有人指出 :“道德是利他的美德 ,比如奉献、牺牲、助人等等” ,而欺骗、“宰人”、违约等损人利己的举动则是“不道德”的② ,这种…  相似文献   

16.
汪雪娇  丛大川 《理论界》2014,(3):189-192
当代大学生道德状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少数大学生的道德缺失状况亦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在道德境界上缺乏奉献精神;在道德实践上偏重物质享受;在道德观念上以个人为中心;在道德理想上表现为理想追求较低。导致少数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观念冲突的社会现状、脱离实际的学校道德教育、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德育、独生子女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应对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对策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即改变道德教育理念、采用道德内化方法、营造培育美德的环境、健全道德的奖罚制度。  相似文献   

17.
知识、道德与传统儒学的现代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试图通过厘清知识与道德的关系,来探讨儒家道德传统与知识结合的可能方式。知识与道德代表人类生活中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人们对道德的关怀方式也有认知的和实践的两种,二者遵循不同的逻辑,可以各自独立发展;尽管知识与道德的结合可以是一个理论课题,但是它们之间的真正碰撞和结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生。正像我们不能指责研究知识论就犯了“重知识、轻道德”的错误一样,也不能指责儒学作为一种道德传统犯了“重道德、轻知识”的错误。不少现代学者(特别是新儒家学者)之所以从“形上学”、“存有论”等角度来寻求传统儒学与知识之间的结合,乃是因为他们没有厘清知识与道德的关系,误认为传统儒学犯了重道德、轻知识的错误,而没有把儒家道德传统与知识的现代结合,当做一个现代人在面对知识世界的时候如何确保或重建自身价值的修身功夫和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18.
“麦金太尔难题”与合理性;中突反映出并不存在一种具有普遍有效性和合理性的伦理道德,这是发展中国家对西方法律体系进行法律移植时所必须注意的。规则正义与美德正义的联系与区别实际上指出了仅有体现规则正义的法律是不够的,法律背后的人必须具有美德正义才能真正体现正义。麦金太尔主张回到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强调人的善与公共利益,为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就是善,反之就是恶..法律在保护个人、个体的利益的同时,也必须注重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生活发生着急剧变化。道德领域出现的许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不少学者就这一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现综述如下: 一、关于市场经济道德问题的看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问题的关系 要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首先必须明确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有一种观点认为,当今我们需要建立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并能有效地指导人们行为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法治是这种新道德的生长点。现代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全球性、效率性和理性化的特征为新道德提供了这种生长点。市场经济的硬规则—法律规则,为市场经济的软规则——道德规则提供坚强的后盾。在法  相似文献   

20.
论道德金规则的最佳可能方案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道德金规则是伦理学中公正原理的一个浓缩表达。金规则问题可以看作是现代问题的一个典型案例,它表明在这个彻底现代化的时代,一旦失去“价值共识”这个基础,传统的普遍原则就会失去其有效性。传统金规则要得以成立,在逻辑上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人际共识和价值共识。通过从“主体观点”到“他者观点”的转换可以提出一个关于道德金规则的新版本,即以“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代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由己及人”的方法论中,可能眼界只有一个,即“我”的眼界,而“由人至人”的方法论则包含了所有的可能眼界,这样才有可能尊重每个人。这个把每个人的精神考虑在内的方法也可以称为“无人被排挤”的原则。这一改变非常必要,它可以根本改变我们思考价值问题的思路和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