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戴震对程朱理欲论的批评建立在他对经典的重新解释基础上。他反对理欲对立,认为欲望和情感这些人类生养的基本需要,是理解人和人性的关键,他由此来阐发他关切民生和百姓疾苦的理论志向。戴震的思想具有浓厚的社会批判和启蒙色彩,对戴震思想的理解可以丰富我们对清代考据学之义理特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的时候,提出“克已复礼为仁”,在回答樊迟问仁的时候,提出“爱人”。孔子谈仁,重视克已工夫,复礼乙是克己的重要条件,爱人是克己的政治要求,复礼与爱人的政治性是强烈的。在孔子的仁的思想里面,贯串着修己治人之道,这是他的仁的见解的本质。孔子在回答子路问君子的时候,提出“修已以敬”,“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修已以敬”,就“克已复礼为仁”说;“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就“仁者爱人”说。“修己以安人”,与“君子学道则爱人”的道理相通;“修已以安百姓”,与“小人学道则易使”的道理相通。孔子在谈修己,谈敬,谈安人,谈安百姓,都是在谈仁的修养。克己、修已是不能从抽象的角度来谈的,需要有一定的具体内容。孔子谈仁,提出复礼作为克已的  相似文献   

3.
管子"以人为本"思想范式的建构及其治国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秋时期,管子为了实现齐国富强图霸的政治目标,主张"以人为本",这是一种时代进步的反映.管子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提高了人民的社会地位,减轻百姓负担,修政惠民,关注民生,大大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实现了国家的振兴与富强.他的"人本"治国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蔡孝恒  张亮 《学术论坛》2008,31(3):77-80
民生问题是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十分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他对此发表过许多重要指示.文章从改善民生促和谐、改善民生显优越、改善民生现宗旨、决策为民、发展惠民、保障利民、务实亲民等方面对胡锦涛总书记改善民生的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长孙无忌,出身于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曾得到太宗、高宗的重用,在唐初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他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处理民族关系,贞观元年,“突厥颉利可汗新与中国和盟,政教紊乱,言事者多陈攻取之策”,无忌认为“今国家务在戢兵,待其寇边,方可讨击.彼既已弱,必不能来.若深入虏廷,臣未见其可.且按甲存信,臣以为宜.”  相似文献   

6.
夏敏  涂淑梅 《理论界》2013,(2):69-70
让市民免费参加艺术培训、观看文艺演出,让市民由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变成文化的主动创造者,是2010年沈阳市在全国率先开展的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它是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为培训平台,以艺术院团为演出主体,面向大众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艺术培训和共享体系。在实施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中,驻沈高校发挥了骨干作用。经过三年的实践,艺术惠民工程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力推手,它既是保障百姓文化权益的民生工程,也是提升全民品位和素质的振兴工程。因此,如何更好的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将群众满意的民生工程长期、保质、保量地办好,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谷敏 《船山学刊》2007,63(1):169-170
多位学者认为,由于周必大提议孝宗不要授予陆游郎官,才导致淳熙十五年陆游“除军器少监”一职。本文通过对相关历史的考察和对原始文献的重新解读,认为提议让陆游担任军器少监的不是周必大,而正是孝宗本人。  相似文献   

8.
朱熹理学从道德理性的高度审视了南宋的民族矛盾和阶段矛盾,把“正君心”放到治理国家的突出位置,强调君主“自家有这德”。对外抵抗异族的入侵,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统一;对内“认百姓为自家百姓”,政治上宽民、经济上惠民、思想上教民,充分发挥理学特有的道德功能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同时,朱熹理学的“以德治国”思想是一种“人治”思想,这是现代法制社会提倡“以德治国”思想时人们必须注意的。  相似文献   

9.
周必大是南宋政治家,他不仅在政坛上光彩夺人,在文坛上更是绚丽多姿.他诗文俱佳,有诗六百多首,文两百卷,其文主体风格是"雄深博雅",主要体现在思想雄深、内容博雅、用典繁密、文笔筒练、语言流畅、行文苍劲、文体多样等方面.这种风格的形成既与司马迁散文"雄深雅健"有渊源,也与他自身的社会政治地位相关.周必大的散文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抒情现代性”是王德威继“晚清现代性”之后提出的又一重要学术范畴.一方面,它的命题与问题意识直接来源于普实克、夏志清、李欧梵等人代表的北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传统,另一方面,它借鉴了陈世骧、高友工等人上世纪中期在北美和台湾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开创的有关中国古代的“抒情传统”的思考.王德威尝试将二者嫁接在一起,重构现代中国的情感结构与文学谱系.“中国抒情现代性”接续了他在“晚清现代性”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意识,将对“中国现代性”的寻找由晚清延伸到中国古代——进一步拓展到中国思想与情感的内部,表现出海外中国研究者对文化多元主义、“后学”、文化研究以及批判理论等在内的当代西方人文思想的回应,同时也表现出这一代海外中国研究者独特的文化乡愁.虽然无论是以“抒情”这一西方诗学概念来描述中国古代美学传统,还是以“抒情”对“史诗”的对抗来描述现代中国历史,王德威都面临着一系列知识难题与思想陷阱,但王德威的“抒情”方式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韩非认为人具有可塑性 ,理想人格的形成要通过“务法不务德”的培养和教育来实现。这种教化思想以法治教育为本 ,但也并不是不讲或不要道德。韩非认为道德说教不能治国 ,他以“不务德”的非道德主义形式否定的只是儒家所倡导的道德教育 ,而不是宣传排斥道德教育。相反 ,韩非认为道德观念如果与法治相违背 ,法治教育就很难实施。为此 ,韩非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了重新界定 ,提出了与“以法为教”相适应的道德观和道德教育思想 ,以期促进法治教育的实施。一 以法为教什么是法 ?韩非指出 :“法者 ,编著之图籍 ,设之于官府 ,而布之于在百姓者。”…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发展这一主题来贯穿的。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 ,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提炼 ,是对邓小平理论发展主题的继承和发展 ,我们要在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中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内涵的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创造性地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主题。  相似文献   

13.
汉代民本思想的价值核心 ,就在于对民生的关注。为实现这一目标 ,汉代思想家力图通过在理论上建构一个最高原则 ,在实践中确立“大一统”与“礼”的绝对地位 ,来对君权加以限制。但是 ,由于汉代民本思想本身在理论上与实践中的两重性 ,使得“制君安民”的理想在政治实践中走向自身的反面 ,成为“尊君制民”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坚决贯彻邓小平“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的思想 ,在紧紧抓住法制建设的同时 ,大力倡导“德治”。他以雷锋形象作为共产主义道德典范 ,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推动“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通过学习雷锋的“德治”实践 ,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促进社会政治稳定、深入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江泽民这一重要思想 ,对于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育“四有”新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具有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5.
曹雪芹不仅是伟大的作家,而且是杰出的美学理论家。虽然他没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传世,但是,他却有意识地通过他的《红楼梦》来展示了他的非常丰富卓越的美学思想。如果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再再强调、反复论述,并在《红楼梦》的创作实践中始终贯彻如一的“真”、“假”观念是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的话,那么,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作为全书“立意本旨”来加以强调的“色”、“空”观念,则是作为他的美学思想的“真”、“假”观念的具体发挥。  相似文献   

16.
就近代湘籍政治家而言,曾国藩的政治思想可谓体系宽阔、内容深刻,并且在他的不同时期的政治实践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发挥。曾国藩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在政治生涯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民生”观.并付诸政治实践,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时于这种“民生”观,我们在科学批判的同时.又要做到合理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刘少奇自中国共产党六届七中全会以来,历任党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首任全国人大委员长、两届国家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对党的建设、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常说“国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一句朴素的语言深刻诠释了他以民为本的思想.了解民生、关注民生是他建国以来一以贯之、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本文拟深入挖掘其民生思想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后,从近代中国的国情出发,运用中国政治文化中“王道”的理念,发挥自古以来的“大同”思想,来构筑自己的国际关系思想体系.他提倡以中国传统的“王道”文化,来改变当时以西方“霸道”文化为基础的国际关系格局.他提出以传统的中国文明为基础,超越弱肉强食的强权政治,超越近代世界几百年来西方列强奉行的大国强权的规则,扶倾济弱,主导世界进入天下大同的境域.孙中山提出这种思想,以近代西方列强欺凌中国、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为背景,具有现实政治的原因.他的这种思想也是晚清以来的思想家们倡导大同理想的延续.孙中山的追求虽然只是一种理想,但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孔子以一句“思无邪”来概括整部《诗经》,这样的概括使后世争讼不断.苏轼对于“思无邪”作出了很独特的阐释,他在《论语说》一系列诗文中以《周易·系辞传》的“《易》无思也,无为也”与“思无邪”互训.对于苏轼的解释,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很多尖锐的批评,这也是洛蜀党争中的主要思想差异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杜亚泉是五四前后国内重要的思想家 ,他以“动”与“静”来总结中西文化的特点。本文通过考察杜亚泉的“动”、“静”观念 ,并结合考察这对观念在中、西语境下的差别 ,来看这对本是中国哲学中的范畴在杜亚泉那里如何变成了表征中西文化根本特征的概括 ,揭示出其中文背后包含的西方思想的成分。这一“表中里西”的个案 ,从一个侧面来反映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深刻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