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地方性知识是人类学家吉尔兹提出的知识概念.地方性知识从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对普遍主义提出了挑战,彰显了全球化语境中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地方性知识蕴含的主体性价值对于民族教育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地方性知识视域下的民族教育主体性发展路径包括:秉承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重视地方性知识的教育价值,提升民族教育的主体意识;探究地方性知识的意义生成与阐释机制,凸显民族教育特色,增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地方性知识的多元功能,满足主体需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地方性知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嘉绒藏区的地方性生态知识在保护当地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变迁的背景下进行了适时的调适和转型,实现了地方性生态知识的长久延续。但是,以宗教文化、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为主的地方性知识发生转型,只是一种社会文化表层的改变,其深层次的本质则是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心理素质的再适应过程。这种转型和适应的过程,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民族性精神"的保存和延续,也是地方性知识得以伏脉千里的最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晚清翻译出版业是在西方知识的全球化扩展时期开始兴盛起来.这使'得对中西方地方性知识全球境遇问题的考察,成为分析中国翻译出版业状况的出发点.本来翻译出版是两种文化对话的通约手段,各方所提供的知识最初都是地方性知识.只是在具体的翻译出版实践中,势必要牵涉到一方的地方性知识普遍化的问题.事实上由于近代中国处于一个西方文化强势与中国文化弱势的关系格局之中,中西方地方性知识的冲突就不可避免,这样翻译出版就从一个文本转化的问题变成了多种要素结合在一起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为两种地方性知识碰撞、汇通和融合提供了一个历史分析、阐释的案例.  相似文献   

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青海藏区的地方性实践深受该地区地方性知识的影响。本文以玉树藏族自治州为例,运用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理论范式,分析了青海藏区地方性知识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碰撞与冲突,提出了推动青海藏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性知识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六十多年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评论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于国家的认同歌颂转向新时期以来对于以民族特性、民族价值为主的认同。这种转变背后是少数民族文学地方性知识文学价值观念的形成。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主体话语自身诉求、他者眼光强化地方性知识表达,是少数民族文学地方性知识文学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原因。这种批评观念立足于民族文学中地方性书写现象,有其合理性。但对于少数民族文学地方性知识的过度强调,将少数民族文学作为地方性知识的认知置于首要位置,甚至以认知代替审美,从而导致文学批评上的某种偏误,因而需要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6.
气候、资源与信仰——白族的传统知识与气候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气候及相关天象的认识是人们自然观的组成部分,对少数民族文化体系中作为地方性知识存在的气候知识进行梳理,总结人们应对气候变迁过程中安排生产生活的方法与措施,是民族文化研究的应有之义,在应对各种异常气候变迁及相关自然灾害方面时也可起到重要的借鉴意义。大理白族的相关地方性知识中所揭示的气候知识与资源、信仰纠结在一起的状况作为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个案,为当下日趋紧张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处理提供了有别于主流话语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文章总结了阿尔泰地区游牧民族蕴含在信仰和禁忌体系中的生态保护地方性知识和民族性知识、传统生态文化的特征、各族群生态知识的共同点,提出阿尔泰山区这种具有深厚传统生态文化的地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如何适应现代化发展模式以及在适应过程中如何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贯穿始终的构思。  相似文献   

8.
田野是调查者与调查对象之间的对话空间。田野调查的对象是在一区域中共享某种地方性知识的文化共同体,而民俗学者的田野工作即是从他们那里学习这些地方性知识,藉此研究这一文化共同体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进而呈现文化的多元样貌,同时反观自身文化,重新审视全社会共享的历史传统和当下现实,提供理解、面对及处理世界和人生问题的多种可能。  相似文献   

9.
由于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内容和全国其他地区的学校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并没有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在民族地区的学校中增加地方性知识的内容,可以使学校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但这会导致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竞争能力的下降.在面临保留传统民族文化和享受现代生活的选择时,我们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看,乡村社区的本土文化对于改变当前转型期乡村社区的边缘状态和实现现代化转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构建乡村社区文化的过程中忽视地方性知识的作用而单靠现代工业文明的输入并不能解决当下农村社区的文化现状.应在尊重当地本土文化的基础上重塑符合当地人民发展需要的文化系统,促进乡村社区文化的健康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1.
地方性知识是与普适性知识相对应的知识体系,是一定地城内的人类群体在所处生境中形成并总结、传承的生存知识、技能、经验与智慧.地方性知识为特定的人类群体所独有,折射着特定生境下人类群体的智慧之光,其认同的内涵,使它成为特定群体及区域的文化标识.地方性知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段里对特定民族或群体的生存构成重要的作用与影响,是他们得以发展的智力武库.对地方性知识中的生态伦理与生存智慧予以重新审视,对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进行“观念转型”,缓冲与消解工业与科技导致的“生态暴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潮,也是以教育改革为目标的社会运动。它对多民族多文化国家的教育改革影响越来越大。因此,近十年来,人们对它的关注方兴未艾,并呈日渐扩大的趋势。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识观对我国民族教育知识观具有启示意义,民族教育课程知识的选择过程中,应对课程知识的统一性与多元性的互动关系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3.
青海民族地区在西部发展、区域稳定、生态保护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青海民族地区民族宗教的多样性、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地方资源的竞争性、区域利益的博弈性在客观上形成了国家与地方、多元文化与民族关系、贫困与反贫困、生态移民与生态区产业转型等多重社会矛盾,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关注青海民族地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子与机制分析,是构建青海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利益、区域利益、民生利益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基础,是推动青海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地方性知识和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人类学创始以来,"文化"一直都是这门学科的核心概念.现代人类学对地方性知识的关注来自于人类学所特有的文化定义和文化观.以地方性知识为线索,现代人类学形成了三大发展研究和行动的领域.西方人类学发展研究中缺乏来自中国的经验,在中国的发展语境中,需要考虑国家力量与地方性知识的互动影响过程,并推动发展研究从学理层面的反思争论向应用层面的效果作用迈进.  相似文献   

15.
网络时代的地方性知识正呈现出普遍化以及向更深层度的地方性知识发展的两种倾向,但是与前网络时代呈现截然不同的态势。一方面个体自由的释放以及跨越地域、语言的群体合作使普遍化扩张的趋势得以形成;另一方面网络的长尾机制激发了小众生产的多元以及大众话语。崭新的知识发展谱系对网络时代下的知识观念以及具体制度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共同体结构下的民族交融指涉多元一体族群交往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阐述和谐共生、命运与共、同舟共济的民族关系构型。以时空情境和价值图景现实表征的视角,审视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的归旨契合,不仅映射了中华民族利益一致的关系形态特质,而且投影了中华文化承认、归属与自觉的本源指征。以民族交融的时空情境管窥其内部次生多元一体的民族凝聚特点,河湟汉藏边缘地区多元族群在其文化交融态势中共演着区域空间中华文化认同的现实意指。从历时与共时并蓄的交融情境出发,聚焦次生多元空间场域中民族交融的何以可能;从多元与一体共演的文化构成出发,揆褚多元族群交融关系中的文化认同价值;从多元场域中民族交融的认同指向出发,诠释族群文化交融境遇下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语境与社会情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个民族在对生存环境认知过程中,均会形成各具特色的水文环境观念,并不断根据环境的变化在文化上进行调适。在西南民族的历史发展中,通过对周边自然现象尤其是水文环境的观察,对水文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都有一些颇具生态智慧的认识。这些认识,无论是民族记忆深处抹不去的人从水中出的古老传说与神话,还是各民族民间世代传诵的与水生态、水环境相关的民谣、谚语、格言,以及村寨地名中蕴含的地方性水知识,都可以说是乡土传统中一份颇为珍贵的文化生态遗产。  相似文献   

18.
任勇 《浙江社会科学》2012,(7):42-49,156
认同性整合在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整合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国家提供知识供给的途径,公民教育可以为认同性整合的实现提供制度、组织和价值基础。在建构本土化的公民教育过程中,应该尊重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的规律,体现各个民族之间相互团结相互尊重的理念,避免少数民族认同序列的断裂,从而使地方性知识和国家知识相互交融,实现民族建构和国家建构的有效统一。  相似文献   

19.
在知识工作商品化浪潮中,依托低成本、高技能知识型劳动力生发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群,已成为知识分工创造价值的重要载体.通过构建国家价值链实现东西部知识型服务合作,推动西部地区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群为中枢,在链、网、云等多元情境中构建产业升级能力,是该区域优化产业升级路径新的战略切入点.对此,应建立东西部新型产业协作机制,同时为西部地区培养知识型劳动力、形成知识要素集聚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论企业的理念性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被视为知识的实体,是知识的仓库和源泉。以知识为基础的公司理论认为企业是个人通过相互合作来实现知识的分享和运用以达到商业目的的一种组织。企业作为知识库应该包含哪些种类或内容的知识,就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文章通过对企业知识的初步探索性研究,在将企业知识划分为操作性知识、协调性知识和理念性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对企业的理念性知识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企业的理念成为知识的可能、企业理念性知识与企业文化的区别、企业理念性知识的内容和构成维度以及在企业中理念性知识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