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既然世界是物质的世界,那末意识是什么?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又怎样?这是哲学上两条路线斗争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科学地解决了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问题,才彻底地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驳斥了唯心主义的种种谬论.第一节物质决定意识一、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到人脑所产生的机能意识的起源问题,曾经是科学和哲学上的难题.要具体地说明意识怎样从物质的长期发展中产生出来,必须以各门科学的高度发展为前提.唯心主义正是利用这种困难来颠倒物质和意识的真实关系;旧唯物主义者也正因为受到科学材料的限制而不能驳倒唯心主义.只有辩证唯  相似文献   

2.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实质上是物质和意识何者第一性的问题。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精神性、客观物质世界本质上也是精神的。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当然同理可得,意识也统一于物质,意识的本质也是物质性(客观实在性)。但在各种教科书中不明确这一点,有人认为意识是物质的这种观点是向唯心主义让步的糊涂观念。我  相似文献   

3.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一个经常、反复被提出来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其所以如此,一方面,它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激烈斗争的焦点之一;另一方面,还因为意识的能动作用,说到底,是一个主观精神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作用和关系问题,它和人的实践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是要人做的,人们总是依据一定的思想、理论、方案去做,结果好坏、成绩大小又有明显差异,这都与意识的能动作用直接有关.因此,关于意识能动性的学说,很有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体论在哲学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本体论就没有哲学。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之间的争论,其实质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是把主体性赋予本体论还是承认本体论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之争。我们应该始终坚持恩格斯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特别是要站在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这块试金石,来检验各种对世界解释的真伪。  相似文献   

5.
将近四十年前,中共中央发出过一个关于宣传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的指示,强调党在思想工作中的根本任务,就是宣传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尽管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个指示有其缺点,但是它的基本观点至今仍熠熠生辉。所以,1991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专门有一段话肯定这个指示。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点,放松不得,含糊不得。多年来,在思想文化工作中,尤其是在大众传播媒介中,宣传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一直是一项重大的任  相似文献   

6.
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本质、对象、来源和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人类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就是因为离不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自己对认识的来源及其作用的看法。本文就我国少数民族的认识论思想,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在认识论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它坚持的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唯心主义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它坚持的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质  相似文献   

7.
自然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在吸取前人关于自然与意识关系问题合理内容的基础上,基于实践的观点阐释了自然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恩格斯认为,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人的实践的产物,自然与意识通过人的实践达成辩证统一。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恩格斯关于自然与意识的辩证统一观点是在形而上学的物质本体论基础上的机械反映论。他们之所以如此苛评是因为其未能坚持自然与意识关系问题上的物质前提,具有唯心主义倾向。其实,恩格斯的自然与意识的辩证统一思想,彰显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实现了对以往自然观的超越。该思想启示我们,要立足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实现自然与意识的统一,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自然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在哲学界历来有争论。我以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哲学基本问题的涵义和功能。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涵义和功能,哲学界虽然众说纷纭,但有一个大致的看法,即哲学基本问题就是揭示哲学派别对立的实质。如在《哲学基本问题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一书中,作者们或者把哲学基本问题确定为揭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实质,或者把它确定为既揭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实质又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在哲学界流行着一个这样的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对物质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并认为只有承认它,才是坚持了唯物辩证法,否则,就是形而上学,就是机械唯物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世界是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人脑的一种属性和机能,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我们具体考察意识能否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物质起决定作用时,自然也不能背离这个基本前提。主张意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同志(以下简称“物质意识互相决定论”者),所持的一个主要论据是:根据辩证法的一般原理,物质和意识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互为前  相似文献   

10.
<正> 一般和个别的问题,是辩证法、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想就一般与个别这对范畴的含义和它在主客观世界中的作用谈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同志们。 (一) 在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都很重视探讨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可是,在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中,没有一个能对这个问题作出完全正确的回答。唯心主义哲学家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在一般与个别的问题上,有着种种不同的看法。有的把一般规定为思想,而把任何存在着的个别实体看作是思想的体现,其典型代表是柏拉图  相似文献   

11.
(一)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派生的?围绕着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分野。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宇宙精神”、“意识”的体现,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物主义却与此相反,认为: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世界上五花五门、千变万化的现象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各种表现形态。精神不过是物质发展的最高形式——人脑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否违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了定论。在新形势下,重新探讨这个问题,对于澄清一些人的模糊思想和认识,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真理问题是认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历来存在着唯物主义反映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尖锐斗争。 真理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存在不存在客观真理?对这个问题的相反回答,同哲学基本问题即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不同解决直接联系着。 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精神是物质的反映,承认客观真理,认为真理是客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  相似文献   

14.
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是文艺本质问题范围内的一个根本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形成了不同的文艺观。生活是文艺的源泉,文艺是生活的反映。是坚持这一点,还是否定这一点?从哲学上基础上看,这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文艺观上的反映。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从人类文艺实践出发,又吸取了前人文艺理论中合理的内核,明确地指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5.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生命活动和物质生产活动即产业活动的基本物质前提。从一般的意义上说来,所谓环境问题就是同上述物质前提有关的问题。例如,在人口过于密集的大城市,生存空间的不足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又如,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的各种自然灾害以及由于人类自身的活动所引起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某些自然资源的耗尽等等(这一类又称为次生环境问题),都属于环境问题的范畴。最近一、二十年来,对于人类环境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不仅由于环境问题本身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会遇到而且必须加以妥善解决的一个问题,而且还由于这一研究愈来愈深刻地揭示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的内在的统一,从而引起了人们  相似文献   

16.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所包含的内容,现有的哲学原理教科书,一般都认为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何为第一性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是物质还是精神,它们谁是第一性的,谁先谁后,谁决定谁。基于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的,都属于唯物主义派别;反之,则属于唯心主义派别。二是世界可知性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能否被认识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则认为文学是以形象的方式在生活的发展中反映生活的。这样一个完整的概念使得马克思主义文学观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文学观区别开来.它既反对那种把文学当作心灵的产物,绝对理念的外化的唯心主义;也反对那种虽承认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却又认为生活是绝然不变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因此,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除了坚持生活是文学的现实基础这一唯物主义观点外,还必须用辩证方法来分析生活,强调指出生活是永远发展着的,生活的存在和发展就是矛盾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爭。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唯心主义者没有认识这个问题,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8.
李景瑞同志《“意识创造世界”辨析》(载《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对列宁的哲学命题“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进行了“辨析”,认为“意识创造世界”不能作为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命题提出,它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有科学的意义;但他又认为这个命题在反作用的范围内也不能成立,因为意识的反作用一旦大到可以“创造”客观世界的地步,所谓物质第一性就消失了,就滑向了唯心主义。对此,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9.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问题,正确理解“社会存在”的概念,对准确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史学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是“社会存在”?它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目前一般解释认为:“社会存在就是不依人们的社会意识为转移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通常主要指的是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体的生产方式。”这种解释并没有恰当地表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这一概念的原意。一、“社会存在”不等于“生产方式”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  相似文献   

20.
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批判唯心主义“天才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8页。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能和那些公开说什么工人太缺少教育,不能自己解放自己,因而应当由仁爱的大小资产者从上面来解放的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