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陕北民歌依附于陕北方言,陕北方言于陕北民歌有着重要的作用。陕北方言中一些特殊的语音现象使陕北民歌的演唱呈现出独特的魅力;而土色土香的陕北方言词汇大大增强了陕北民歌的表现力;另外陕北方言词法运用的一些特点,让陕北民歌生动而充满情趣。  相似文献   

2.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民俗事象。民俗既是风俗习惯又是文化现象,民俗的形成和巩固需要借助方言这个有机载体,方言词汇是了解民俗事象的活化石。方言与民俗休戚相关,二者互为因果。作为涵化了民俗要素的陕北方言,是陕北文化的语言符号和民俗符号,带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综合运用语言学、民俗学等理论以陕北民歌作为研究底本,从方言与民俗的关系,梳理和分析陕北方言的特殊量词的修辞功能和文化功能。这是研究陕北方言与文化的新路径,能够为民间文化传承提供有价值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陕北民歌体现着陕北的方言和民俗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影响陕北民歌英译的因素有语言、社会文化、译者和读者等因素。在翻译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灵活采用直译、意译、增译等方法,灵活体现原文语义、意境、节奏、韵律等。  相似文献   

4.
陕北民歌浩如烟海,绚丽多彩,是陕北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但由于历代文坛的文人学士看不上民歌,不屑于为之作文字记录,加之民歌都是用当地方言传唱的,也确实难以笔录,故此,陕北民歌历来未有记录;只是到“延安时期”,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活》的精神鼓午下,延安的部分文艺工作者才第一次有组织地对陕  相似文献   

5.
陕北民歌堪称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它不仅包含独特的中国地域文化元素,抒情豪放,风格独树一帜,还充满少有的文学审美特质。《西北回响》的译者王宏印舍去了陕北民歌的演唱功能,着重保留和突出陕北民歌歌词的文学色彩,语言采用质朴的白描的笔法,韵律模仿原词的格律,构建出新的寓意关联,其翻译策略凸显和再现了陕北民歌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6.
陕北民歌的美来自生活,来自人性深处对爱、对幸福自由的永恒渴求。她之所以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是因为陕北民歌感情真挚,语言鲜活生动,善用比兴手法,无论是在文学上,还是在音乐上都达到了相对完美的地步。  相似文献   

7.
方言是记录文化的工具,也是民俗文化的构成要素。陕北方言是黄土地锻造的,它不仅积淀着陕北文化,而且体现着陕北文化。透过这种独特的方言艺术,可以回溯曾经的陕北历史,领略精深的陕北民俗,解读淳厚的陕北人性。陕北方言凝结了陕北人的智慧,也雕塑了陕北文化。  相似文献   

8.
陇南地处陕甘川毗连区,因其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以陇南民歌方言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量大且差异性特征明显.陇南民歌与方言有着天然而深刻的熔融关系、依存关系、互证关系.陇南民歌方言的表达特色表现在:具有特殊地域的乡土情感和生活气息,声调关联基础曲调具有独特表现力,大胆表意显示了泼辣直白、妙趣横生的审美旨趣.陇南民歌方言显现出重在创设情境、丰富感情色彩、塑造民歌形象、协和韵律速度的艺术功效.方言是陇南民歌的"底座",在根本上体现着歌诗的魅力;民歌是陇南方言流传、辐射的翅膀.正是二者的互动互证,从根本上丰富了人文陇南的重要内涵.在历史演进中,陇南民歌方言也深刻地影响着周边民歌方言的传承与延续.在非遗开发保护视野下,对其表达特色与艺术功效的研究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赶牲灵》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特色的文学作品,它对陕北民歌和陕北说书恰到好处地运用、陕北方言巧妙地改造与运用、陕北地理状况和风俗人情地描述以及对众多陕北民间人物人生历程地描写,彰显出了地域性与文化性、悲剧性、民间性与真实性,三个显著独特的艺术特色。而其对政治、武打和战争的淡化既避免了落入俗套,也表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艺术追求,这也正是《赶牲灵》最独特的地方。《赶牲灵》独特的艺术特色让人感受到了小说别样的艺术特色与韵味,也读出了生命的痕迹,人生的无奈。  相似文献   

10.
陕北人民基于自身在黄土高原上的生活体验,在民歌中创造出了许多隐喻性的语言,陕北民歌中的隐喻表达多是以具有陕北特色的事物的体验性为基础的。探讨陕北民歌歌词中的隐喻现象并分析其隐喻语言的体验性,能为认知语言学理论中隐喻的体验性假说提供更充分的汉语实证证据,更科学地解释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