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成文法典以其普遍性和确定性满足了人们对平等、安全的需求,但同时也以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无法满足人们要求法律个别正义、灵活适变、简短明确的价值需求。要克服成文法这种供需矛盾的局限性,必须实现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的结合。法律原则在法律中的兴起是实现这种结合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
成文法是法律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形式,具有稳定性和体系性等优点,但“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影”,成文法也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例如模糊性、滞后性和僵化性等。为了克服成文法的上述局限,我们必须引入西方的判例制度和法官合法行使自由裁量权的传统来加以克服,更好地实现法律对社会治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公平在行政自由裁量中的价值定位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公平法律价值的揭示,认为公平一方面可以克服成文法的模糊性、不周延性、滞后性等缺憾;另一方面有助于法律普遍正义与个别正义的统一,增进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和自律,因此公平是行政自由裁量的基本价值和理念。文章指出,对公平与效率这两个基本价值应进行辩证分析以解决二者之间的冲突与取向。最后,文章对公平价值在行政裁量中的实现提出初步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实施判例法制度能克服成文法自身的局限和我国现实司法实践的弊端。在注重制定成文法典的同时 ,应关注判例的作用 ,确认其法律渊源地位 ,尽快建立我国的判例法制度。判例法的制定主体应仅限于最高人民法院。民商事判例法创制程序的科学性 ,是提高民商事判例质量和效用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成文法的出现,是人类追求法律安全价值的努力,近代的法典法是将安全价值追求到底的尝试,历史证伪了成文法万能的思想。民法基本原则作为克服成文法局限性的工具被人类所认识,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期。民法基本原则作为解释准则、法律补充规则的功能早已为学者公认,对其能否作为直接裁判依据则存在不同看法。原则的直接司法适用,是更高层次的“依法审判”,是法官在法律秩序框架内的创造性司法。本文结合司法实践中的案例,论证了民法基本原则直接司法适用的必要性、可行性,提出了司法过程中法官应遵循的程序作业和实体考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法律方法具有司法服务功能、法条修造功能、价值保鲜功能、权力精细功能、自我反思功能,这些基本功能是成文法能够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但法律方法只是一个中性工具,其功能是有限的,充其量只能促进成文法发展及其善的实现,无法决定成文法的善恶,也无法确保成文法的善的内容。中国成文法的发展已进入快车道,法律方法的研究也已起步,正确认识和把握法律方法的功能及其与成文法的关系,尚需未雨绸缪。  相似文献   

7.
法律是为了调节复杂的社会关系而产生的,然而成文法不可能把所有的社会关系都纳入调整的范围.本文对成文法的局限性做了一定的分析,并结合我国司法的现状对其克服途径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司法解释与成文法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关系:一方面司法解释的价值在于弥补成文法自身不能克服的缺陷;另一方面司法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又削弱了制定法的权威地位,某些司法解释甚至有侵犯立法权的嫌疑。司法解释的发布必须遵循如下规则:以法律文本的存在为前提;与具体案件相结合;遵循法律文本的最根本原则;选择适当的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自从出现了法律和法学,也就有了对法律制度的对比研究.远在古希腊时代,奴隶主阶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曾将希腊半岛上一百五十多个城邦的法律制度进行对比和归类,并在此基础上写下了《雅典政制》一书.在我国,公元前五世纪时,魏国的李悝在对春秋以来各诸侯国所颁布的成文法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集《盗》、《贼》、《网》、《捕》、《杂》、《具》六篇,编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法经》.故此,许多学者认为,对法律的比较研究和法学一样有着同样源远流长的历史.然  相似文献   

10.
法官的法律解释是弥合法律的确定性与法律的合理性之间矛盾的重要方式,其有利于克服法律的僵化,使法律回应社会的实际需要.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法官个人的主观价值判断,而可能陷入恣意.因此,本文认为必须构筑完善的法官遴选制度,要求法官恪守程序规定,为自己的解释结果说明理由.  相似文献   

11.
论公民基本权利限制与宪法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基本权利限制不仅具有丰富的宪法内涵,更具有深厚的宪法法理正当性。通过对公民基本权利限制进行合理的宪法解释,在实现基本权利限制之宪政目的的同时,还可以满足其价值变迁之需要;同时,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宪法解释,不仅可以有效弥补当前法律对其规定之缺憾,还可以增强人们的基本权利宪法意识。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升,利用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现象已十分普遍,与此同时,恶意诉讼的现象也随之俱增,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作者对此作出分析,希望引起理论界及司法实践中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物权法定主义原则被普遍认为是物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那些历史必然性已经不复存在;同时该原则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有悖于意思自治这一私法基本理念,在实务中也愈来愈暴露出其滞后性及僵硬性,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创设新型物权的需要。我国物权立法中应在建立科学适当的物权公示制度的前提下,放弃物权法定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14.
马氏罗(A.H.M also)认为人类的多种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级,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教职工通过正常的工资收入,在生理、安全、社交三个方面的需要已基本能得到满足,而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必须通过象岗位津贴这种有效激励制度来满足。马氏罗的层次需要理论为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实践中也能较好地得到运用。  相似文献   

15.
制度是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不同的社会和组织从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出发,可以形成不同的制度形态.不同的制度演进和变迁有着相同的规律.高等学校助学贷款制度作为一种正式的制度来安排也应遵循制度本身发展和演进的规律.我国当前的高等学校助学贷款制度的安排和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存在着绩效低、成本大、制度设计方案有缺陷等问题.我国高等学校助学贷款制度创新和选择的路径是:在价值取向上,要公平与效率兼顾;在变迁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社会文化心理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制度方案的设计;克服路径依赖,寻找新的突破口,以期实现制度的最佳绩效.  相似文献   

16.
宋代民众中的鬼神赏罚观念,是商周“神判”、“天罚”思想走向民间后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其发展过程中,经过对儒家的伦理道德,佛教的因果报应,道教的功德修行的吸收与融合,使原有的鬼神思想更贴近百姓生活,更深入到普通民众的思想中。宋代的各种生动的鬼神赏罚故事,不仅使诸多神灵具有了惩恶赏善的社会功能,而且积极地参与和监督人间的法律运行,由此对民众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了制约、规范和教育的作用,在预防和威慑犯罪方面起着法律难以达到的社会效果,同时也反映出民众对公平的向往和对正义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在强化职业化主审法官主导地位的同时,提出了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渠道的改革目标。比较日本、韩国的民众参与司法裁判的新制度,可知中、日、韩三国的制度改革虽然目标相近,但制度背景、制度内容及其取得的效果却有较大差异。如何平衡好司法专业性与民众参与之间的关系并确保专业性优先,是当前中国司法改革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参与审判并非普通民众参与司法活动的唯一形式,应当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形式和渠道,加强顶层设计,重视发挥人民陪审员提供专业知识和参与纠纷调解的作用。在今后的人民陪审制改革中要转换视角,弱化政治意义而强化司法功能,细化相应的程序实体规则,注意考虑司法审判相关主体与参与司法裁判民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如何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培养形象思维和集成思维,并将这两种思维形式结合起来,提高设计者的创造能力,从而成功地运用于艺术设计中。  相似文献   

19.
受贿罪是一种贿赂犯罪,当前发案率高,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廉洁形象,加大打击力度是党和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我国现行受贿罪在刑事立法上存在严重缺陷,给惩治受贿犯罪带来诸多不便。作者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受贿罪客观方面的立法缺陷作了翔实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