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史哲》2014,(3)
中国古代"礼"概念包括礼节仪式、伦理道德、政治等级三层含义,三者虽有联系但各有特定的内容。作为中国礼制史研究的对象,礼仪、礼制都是特指"礼"的礼节仪式层次。礼仪包括民间礼仪与国家礼仪,后者即通常所说的"礼制",亦即礼仪中具有国家背景和政治强制力的部分。礼仪制度有别于其他典章制度的本质属性在于其表演性、象征性和程式化、标准化。表演性、象征性使礼仪具有高于日常生活的特殊意义和广而告之的公示功能,程式化、标准化使礼仪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规范性以及维护和强化社会政治等级的功能。中国古代礼制的发达使礼仪的两种特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给中国文化烙下极度重视表演和程式的印记。  相似文献   

2.
《礼记·乐记》与儒家政治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记·乐记>对"乐"的认识,集中体现了政治与审美互相渗透的儒家政治美学,其用意在于实现优美和崇高的一致.在儒家看来,作为一种政教之具的艺术,"乐"的制作应该由政治领袖来承担;"乐"与政治事务相通,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表征政治事务;"乐"不仅意味艺术美的欣赏,更主要的是承担实施道德教化、推行王道和判断政治得失的政治功能.由此可见,儒家的政治美学其着力点在于崇高的政治目标,用崇高的政教来统摄优美的乐音,而不仅仅是为了纯粹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3.
朝鲜王朝(1392-1910)在五百多年的政治统治中积累了一大批政书,包括通制、礼典、律令及其他重要的实录等。这些政书均具备一个共同的制度基础:中国礼学的朝鲜化。其中《经国大典》《国朝五礼仪》《国朝丧礼补编》是朝鲜王朝最具代表性也最富影响力的通制与政典,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朝鲜王朝"以礼治国"的基石,也集中反映了这种统治背后的制度逻辑。通过分析该三部经典不难发现,朝鲜王朝的政制具有鲜明的礼学色彩,它既对中国朱子《家礼》所勾画的礼制思想多有继受,又在此基础有其自身的礼学创制。朝鲜通制与典章对其自身政治的影响,反映了中国礼学朝鲜化的清晰进路。  相似文献   

4.
何平立 《学术界》2004,(6):155-162
中国古代礼仪不仅凝聚了一个国家民族的人文理念和思维方式,而且也具有维护统治秩序和等级阶层的本质功能.武则天代李唐而建立武周政权,就是通过迁都改元变制、立武氏宗庙、建明堂、铸九鼎、造肖神以及封禅典礼等一系列礼仪制度的变更活动,来完成"革唐之命"和"奉天承运"的政治步骤和程序的.同时,武则天嵩山封禅更有其深层结构的文化心理和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5.
唐咏陵诗以抒情主旨而言,有抒发人生虚无感怀者,有议论陵主生前政治活动、评价其政治功过者,亦有以咏陵而刺求仙、戒厚葬者。唐咏陵诗不仅为读者了解秦汉诸帝陵在唐代的保护情况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也为今人了解唐代帝王丧葬礼仪,陵园守护、祭拜制度等,提供了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6.
郭玉玲 《兰州学刊》2012,(4):214-216
路翎现象,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极为突出的创作现象,主观色彩的强烈与突入现实的执着使其小说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及语言表述上都呈现出异常强烈的非理性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7.
简论公文主旨与结构的审美品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从公文的主旨与结构两方面论述了其审美品质问题, 阐明公文主旨的审美品质主要表现在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风格美及其高度的凝练和集中等方面。公文结构的审美品质主要体现为公文内容与结构的契合美,文体结构的丰富美,结构相对稳定的变化美和结构严密的逻辑美。  相似文献   

8.
"天人感应"既是中国古人的宇宙观,也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风险文化.它源于谴责,成于化不确定性为确定性,并以逆向推理获取警示效果.从最早带有"天命论"色彩的"敬天保民"观念,到使其完善的邹衍的阴阳五行观念,再到最终构成体系的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反思性思维,彰显了"天人感应"的风险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期,老庄的消费审美思想内容丰富,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一是超功利、超主观的消费审美观念,注重精神消费审美,带有浓重的理想色彩;二是以真为审美标准,追求和谐、自由的审美至境;三是在消费活动中重在追求自然美,排斥社会美.然而,他们的消费审美思想既有其消极性,也有其积极性,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纵观辽代风俗,婚俗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辽国的经济、社会以及对外交往等情况.尤其是辽代贵族联姻婚制,由于发端于统治阶级上层,所以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和地域色彩,对时局影响重大.辽代皇族婚姻保持了高度的排他性,在外在形态上有着高度政治化、集权化倾向,目的则在于保持耶律氏的独治,维护辽王朝的长治久安.与周边政权、部族间的婚姻,则为了达到牵制周边政权,以实现与宋长期对峙的目的.但是,这种多阶层、多民族之间的婚姻,在客观上增进了各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各个民族之间的认同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1.
李向平 《东岳论丛》2003,24(5):29-34
历史或历史事件本身,往往可以表现为一种知识权力,制约着后来者;或者转化成为一种必须通过今人的活动方式才能够予以再生的社会资本。通过对闽东地区顶头村村民的宗教生活的调查,表明他们已经比较温和妥当地处理了天主教信仰与佛教信仰、祭祖礼仪、民间风习之间的关系,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层面达到相当程度的一致;几百年前曾经为之发生冲突的中国礼仪,大部分矛盾已经在天主教的中国化过程中逐步地得到缓解,并获得了中国式的解决方式。至于作为一种知识权力或社会资本的宗教信仰及其礼仪,也在历史演变中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正常的作用,成为其社会生活乃至宗教生活中的基本资源,得到佛耶两教教徒们的共同默契和彼此守护。通过顶头村的调查,也可以历史地理解外来宗教的中国化情景以及中国宗教信徒的日常宗教生活。  相似文献   

12.
建安正始时期,社会的动荡与政治的险恶促使了士人群体自我价值意识和生命关怀意识开始觉醒.诗人突破两汉文学传统,以感物取象、隐喻自我的象喻性方式选择咏物题材,并确立主体诉求化的人本性理念的文学价值观,从而使这一时期的咏物诗歌在作家物象审美与抒怀忧郁的交融之中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13.
张春燕 《理论界》2013,(10):120-123
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两大封建王朝,即唐和宋的转折和过渡时期.研究这一时期的审美文化,对于辨析唐、宋两代审美风格的差异缘由,以及中国美学史的补充和完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该时期创作的文学文本《花间集》为中心,探讨了这一历史阶段士人阶层在审美对象、审美能力、审美色彩和审美趣味四个方面呈现出来的特点,将其概括为由外而内、由粗转精、“金”的凸显和醇酒美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背后的深层社会政治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4.
<诗经>作为具有明确实用目的的雅乐,也是具有艺术审美意义的乐章,不乏审美娱悦性.其审美娱悦性,映射着周代统治者对其实用价值的欲望和追求.因而,周礼"制中"的原则规范着<诗经>的美学取向只能是中和之美.其所体现的中和之美,不仅对于当时及后代的文学艺术发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使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审美定势在潜移默化中积淀;而且,对于儒家崇尚中和之美的文艺观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诗经>乐章所体现的中和之美的价值论色彩、正确性原则、普遍和谐观以及朴素辩证法之影响,也许永远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15.
清代基层社会的政治组织与制度,基本上承绪了明代的里社制和宋明以来的保甲制,主要执行着征发摇役、赋税和防盗、防匪的保卫功能。清前期,由于经济政策的调整,也带来了乡村政治制度的分化和整合,总的来说,尚能维护社会基本的运转,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然而,随着晚清时期社会震荡的发展,乡村政治组织和制度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为各种社会组织所替代。构成晚清变局的因素主要来自内外两个方面,内部主要表现在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官吏增长的速度,县以下乡村社会被控进一步削弱;由此带来的人地关系的紧张,阶级矛盾…  相似文献   

16.
入閤礼仪是唐五代时期国家政治、礼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君臣朝参制度的一种特殊形式.关于入閤礼仪的形成时间,学界尚存歧义,但其成为一种特定的礼仪形式应该形成于武周时期.此后,入閤礼仪虽然出现了"朔望入閤""单日入閤"的变化,但除施行时间上的差异外,其本质内涵未有改变,始终是仪仗与朝臣自前殿两閤门入内殿听政的一种朝仪形式.唐僖宗乾符以后,入閤的常朝属性逐渐确立.常朝之制本御前殿,入閤而行常朝之礼并不符合传统礼制规定,于是到了昭宗时,朔望日"前殿入閤"之制形成.而五代沿袭唐末入閤仪制,"前殿入閤"这种类似于朔望大朝的特殊朝参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彰显皇权的朝廷盛礼.唐五代时期入閤仪制变迁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政治嬗变的历史"本相".  相似文献   

17.
纳西族色彩文化制约机制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纳西族的色彩观念、色彩崇拜、色彩认知、色彩分类、色彩审美等受信仰、哲学观念、地理条件、宗教、生产发展水平、政治等因素的制约,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纳西族固有的色彩信仰,也决定了对外来色彩的取舍.  相似文献   

18.
京派作家不是超然于世外的一群,其文学观呈现出杂揉的色彩.一方面要求文学高蹈于政治化、商业化之外,呈现出一定的"超越意识";而另一方面,以道德和审美的方式参与社会的改造而呈现出一定的"介入意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社会的,也有作家心态方面的.  相似文献   

19.
"纯文学"观视野下古代文学研究的新气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纯文学"观的确立,使古代文学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它使古代文学研究范围纯粹化,使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文学独立的审美价值也得到认同.但是,"纯文学"观这种源于西方的现代文学观念虽使中国古代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它却忽视了中国文学的实际发展状况,影响了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其阐释话语有着明显的西方色彩.  相似文献   

20.
建安正始时期,社会的动荡与政治的险恶促使士人群体自我价值意识和生命关怀意识开始觉醒.诗人突破两汉文学传统,以感物取象、隐喻自我的象喻性方式选择咏物题材,并确立主体诉求化的人本性理念的文学价值观,从而使这一时期的咏物诗歌在作家物象审美与抒怀忧郁的交融之中,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个性色彩,并且对后续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