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试论个体政治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政治社会化的进程直接影响整个社会政治社会化的发展.个体政治社会化是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途径实现的.个体政治社会化是随年龄的增长、受教育的增加、社会阅历的丰富而逐渐完成的.  相似文献   

2.
大学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对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高等院校应按照党在新时期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有目的进行规范化教育和引导,促使学生实现社会化.学校教育对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有十几年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社会化程度.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要求更高、任务更艰巨.在认真分析大学生社会化产生障碍原因的同时,更要重视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调动大学生主体能动性.通过大学的教育、教化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来规范和矫正大学生的行为和心理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互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个体社会化的任务有两条:一是使个体知道社会或群体对他有哪些期待,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二是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社会化的内容很多,但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成员来说,最为重要的是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可以说,社会化实际上是一个在社会环境中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人的过程。本文拟重点分析邓小平学校教育理论中的有关社会化思想。 (一)邓小平强调指导学生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的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把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紧密联系起来。他指出:“我们要掌握和发展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各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并且在上层建筑领域最终战胜资产阶级的影响,就必须培养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  相似文献   

4.
社会学中功能主义和冲突论分别揭示了教育在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中的不同面向,其中,功能主义分析了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流动中的动力作用,冲突论则着重于教育在地位传递中的作用,而有关地位获得的经典实证研究则揭示了教育同时作为地位生产机制和再生产机制在个体地位获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政治社会化是专门研究政治共同体内部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以及与此过程相关的各种机制和机构.学校就是社会政治体系中执行政治社会化功能、传播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机构.学校教育影响着人们的政治态度、灌输一定的政治价值观念、对青少年公民的政治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虽然现代社会普及教育、全民教育的发展,使整个社会都被纳入了教育网络,但学校在政治社会化中起的作用仍不可替代.因此,研究学校教育和政治社会化,了解学校教育传播政治文化的特点,对于形成我们社会主导型的政治文化,提高整个社会政治社会化的  相似文献   

6.
社会化视角下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德平  王志丹 《河北学刊》2012,32(2):106-109
从个体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过程是一个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过程。不同年龄层次的失地农民适应目标有异质性与层次性的特点,与此对应,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过程也是社会化目标的适应过程。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社会化与第一人格偶像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青少年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指的是人的社会适应过程,亦即“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学习社会的规范、价值、道德和行为方式以适应他们所处的社会或群体规范,形成独立的人格。从个体一生的社会化过程看,人格的发展人体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人格偶像崇拜阶段、第二人格偶像崇拜阶段和独立人格阶  相似文献   

8.
教育必须立足于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教育社会功能的历史与现实思考高金岭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功能是建立在人类个体社会化需要及社会整体发展需要基础之上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量和质的流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结构诸因素间的互动性决定了社会发...  相似文献   

9.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STS教育是通过从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联系中改进科学教育的内容及方法以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文章认为,要实现STS教育的中国化,在STS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方面应注意调整学科结构,增强教育内容的社会性;运用角色理论及方法培养个体的决策能力;在课外活动中贯彻STS教育精神。  相似文献   

10.
社会化是个体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必经过程。青年是社会的未来,政治社会化是青年社会化的核心。青年政治社会化是在自身的内化机制和外在教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内在的心理机制是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关键。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内在心理机制由认知的三个层次和四个过程体现。激发青年政治社会化内在心理机制要重视“注意”心理因素、政治认知能力、政治实践的重要作用,同时,坚持外部教育因素传播的政治信息内容的前后一致性和刺激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11.
“两型社会”建设与公民环境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加强公民环境教育既有助于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又可以推进"两型社会"的建设和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跨越。以政府、传播媒体、学校、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家庭等为主体的教育实施者,应该从环境科学、环境法规和环境道德等方面着重对政府官员、企业高层管理者、学生和普通公民进行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对农村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明侠 《船山学刊》2007,(4):199-202
社会转型是大学生特别是农村大学生继续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变量.社会转型对农村大学生的社会化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宏观社会环境的变化来看,主要体现在社会结构,社会文化和大众媒介三个方面;从微观社会环境的变化来看,主要体现在家庭、高校和同辈群体三个方面.在社会加速转型的时期,农村大学的继续社会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时空伸延和时空压缩;二是积极适应于社会化困境,三是社会角色多元与角色失调.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以育人为特征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建立在文化共享理念之上的社会活动,是促进人类文化共享的重要途径,并对个体的人的整体素质进行培养,使人得到比较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而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和被社会塑造所必经的途径。因此,探讨教育与社会化的关系,对开展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西方社会化理论与中国人的社会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方社会化理论与中国人的社会化陈录生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各种社会规范,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达到改造社会、调适心理、发展和完善个性的目的的过程。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化就是使人从生物个体发展成为具备社会成员素质的“社会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与个体社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个体社会化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社会化是个体终其一生都必须进行的过程。在终其一生进行的个体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运用失范理论范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在理论范式及运用语境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宏观结构困境引发微观个体失范的具体表现与最终结果。在生成机制及实质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体现为变迁、断裂导致的失范,实质上是大学生社会适应不足导致的社会化偏差。在化解场域之学校非正式群体上,社会群体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中介,学校非正式群体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场域,是化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全纳教育视野:流动人口子女流入地义务教育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是关系到社会变迁及和谐社会构建的大问题,破除社会排斥、促进社会融合是社会政策的目标.把全纳教育理念导入基层学校并进行学校社会工作的微观干预,有利于推进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化进程,进而推进"全纳社会"的形成.文章以全纳教育为视野,从社会环境、学校实践和家庭关系三方面探讨了全纳教育在流动人口子女流入地义务教育中实施的现实性,认为混合班制的学校教育是全纳教育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8.
网络观教育的内涵:以科学的理论、观念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运用、评价信息网络,并用以调节自己的网络行为。在当前应主要通过四条途径加强网络观教育: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贯彻网络观教育;加强法制和道德宣传,发挥现实社会制度、规范的教育功能;强化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网络的规范,重视网络用户的自我管理;加强网上宣传教育,营造先进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9.
江国华 《中州学刊》2005,1(4):65-68
宪法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与政府学习宪法文化、理念、精神、制度和规范等,并内化为宪法思维和宪政品质、形成宪政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过程.宪法社会化的过程,既是宪法思维得以形成的过程,也是宪法文化得以传承的过程,还是公民角色的教育过程,因而具有重要的宪政意义.宪法社会化的实现途径主要有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等社会性组织,除此之外,政党与政府也扮演着宪法社会化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自我概念的研究及其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茂光 《兰州学刊》2005,(5):227-229
本文在分析自我概念及其结构的基础上,从家庭整体功能的角度阐述了家庭中的各个因素对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作用;并分析了自我概念的形成在个体行为调节、社会化及人的心理健康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