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月新1版第732页)说:程康庄,卒于康熙十八年,年67,事具《清史列传·文苑传》、毕振姬《耀州知州程公基志》。撰有《日课堂集》,不传。程康庄的卒年是康熙十四年(1675年),而非康熙十八年。程之卒年,《清史列传·文苑传》未载。《程公墓志》见毕振姬《西北之文》卷九,云:程康庄“卒康熙十四年某月十六日酉时,生万历四十一年五月十四日戌时,得年六十七。”  相似文献   

2.
刘潜之卒年,崔海正《北宋"东州逸党"考论》(《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一文谓其卒在庆历元年(1041)之前.据本传,刘潜"以进士起家,为淄州军事推官.尝知蓬莱县,代还,过郓州,方与曼卿饮,闻母暴疾,亟归.母死,潜一恸遂绝".则刘潜卒在石延年之前.石延年之卒,在康定二年十一月(欧阳修《石曼卿墓志》),康定二年二月改元庆历,谓刘潜卒于庆历元年前,是.然《考论》之说,过于笼统,刘之卒年,实可坐实.按,刘潜与张方平有交往.《乐全集》卷二有《哭刘潜》诗一首,诗末有小注云:"君没二年,西陲聚师,朝廷校用才士,而碌碌竞进矣!"若考得"西陲聚师"所指何事,潜之卒年即可得.  相似文献   

3.
李白生于神龙元年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已成定论;笔者却认为李白生于神龙元年(705),较之传统的定论应后推四年。现考证如下。说李白生于长安元年,是由李阳冰《草堂集序》署“时宝应元年(762)十一月乙酉”推算出来的。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载:(李白)“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由宝应元年上推六十二年,恰是长安元年。其实李阳冰所署乃其作序时间,非指李白的卒年。序云:“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  相似文献   

4.
《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卷四八七据《西江志》卷一七九康熙五十九年刊本,辑录吴澄集外文《揭曼硕诗序》(下简称《诗序》)一篇。今检《西江志》,卷一七九收吴澄与程文海二人之文,此文作者实为程氏。《全元文》实属误收。兹揆诸文献,另举它证如下。《诗序》云:临川以二谢故为诗乡,往或为予言:“东溪甘君者善鸣。丰城壤与抚接,多师甘君。”予识其言久。今年坐暑黄鹄山,有示予诗一篇,曰:“丰城揭曼硕作也。”予闻为丰城人,因忆前语,为停笔读数解,清风与俱,喜曰:“人言盖不妄。”夫一技一能虽甚鄙且贱,亦皆有所本,亦必疲精力、涉岁…  相似文献   

5.
《豫园诗集》附词一卷,王康撰。王康,字燕贻,号豫园,江苏宝应人。生卒年不详。王善继子。康熙十一年(1672)乡试第一,早卒。(《重修扬州府志》卷六二)著有《豫园诗集》,有郭昂康熙十一年序,收词28阕。清抄本,南京图书馆藏。《知稼轩诗》附词一卷,王泰甡撰。王泰甡,字鹿宾,号芝圃  相似文献   

6.
今之研究李贺者,皆以为贺年二十七而卒。恐盖本之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一语。又沈亚之《序诗送李胶秀才》亦云贺“年二十七,官卒奉常”,其说似是。然李商隐《李贺小传》则云:“长吉生二十四年,位不过  相似文献   

7.
清朝以前湖北、湖南同为一个地方行政机构管辖.如,在元代设有湖广行省;明朝继承前制,设有湖广布政使司;直至清代才将湖广布政使司分为湖北、湖南两省.但是,湖广分省到底始于何时,至今未有一致意见,主要有两种观点:康熙六年(1664)说与康熙三年(1661)说.康熙六年(1664)说以乾隆时编修的《清通典》(也名《皇朝通典》)为代表.本书卷九十三有云:"康熙六年定湖北、湖南两省","康熙六年分湖南、湖北为两省."该书谈及各府州分属时也都说是康熙六年.后来有人沿用此说.如纂于光绪时的(《皇朝掌故汇编》便是.著名学者赵泉澄、梁方仲等也持这种看法.赵氏在《清代地理沿革表》第  相似文献   

8.
《木兰诗》补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逯钦立先生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九录《木兰诗》,有题解云:《诗纪》云:"《古今乐录》曰:木兰不知名,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补入."又云:"《古文苑》作唐人木兰诗."逯按十二转勋制始于唐,建立明堂在武则天时,韦元甫乃唐代宗时人,《古文苑》以为唐人作,良是.按《古文苑》卷九题为"齐梁诗四十五首",注云"添入一首,阻雪合成连句一首".本诗  相似文献   

9.
徐朔方先生《王世贞年谱》为王世贞诗文系年 ,将《潘景升诗稿序》、《潘景升东游诗小序》两篇文章系于万历十八年 (见《徐朔方集》第二卷第 6 88页 ,浙江古籍出版 1993年版 ) ,这一系年有误。潘景升(1556 - 16 2 2 ) ,名之恒 ,明代万历年间著名的戏曲评论家 ,著有《亘史》、《鸾啸小品》、《黄海》等 ,王世贞《州山人续稿》卷五十四《潘景升东游诗小序》云 :“潘景升从余游 ,每见必出其所业 ,余因得窥其进 ,而至岁之戊子秋 ,谒余于金陵右司马邸。是时景升与其侪偶相逐而角鸿都门之业 ,寻久不利亟去。余时卒卒未暇叩景升 ,今年二月 ,复游金…  相似文献   

10.
确斋公和乐斋公南安康店乡郑成功坟墓的墓碑上刻有:"乐斋公暨妣郭氏"、"五世祖、六世祖、七世祖"等字.乐斋公究系何人?据郑经所撰《橄榄山墓志》云:"乐斋公,经七世祖也".据最近新发现的《郑氏家谱》载:"确斋公,讳棓,字用棓.井居公长子.避倭难走杨子山下被害.妣许氏,葬娘子宫下.子六:辉(殇)、盟、耀(出家)、魁、?(出家)、浩(殇)"."乐斋公,确斋公次子.讳盟,字日盟.妣郭氏,合葬康店山大墓.子五:贡、谦、省、荣、志."如果我们把郑经《橄榄山墓志》等的有关记载和《郑氏家谱》的上述记载加以对照研  相似文献   

11.
<正> 储光羲是唐开元、天宝年间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天宝十三载(754年).殷璠编《河岳英灵集》,收其诗十二首,序中有云:"粤若王维、昌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岳英灵也,此集便以河岳英灵为号."足见储氏当时诗名之盛.后世对他也颇多推崇.北宋苏辙称其诗"高处似陶渊明,平处似王摩诘."明胡应麟则云其诗"闲婉真至"."卓然名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诗云:"……"其诗源出陶潜,质朴之中,有古雅之味.位置于王维、盂浩然间,殆无愧色.《河岳英灵集》称其削尽常言,得浩然之气,非溢美也."  相似文献   

12.
李白天宝初年应征入京之说,始见于《旧唐书·李白传》:"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筠征赴阙,荐之于朝,与筠俱待诏翰林."后人往往因其说,如清人王琦所著《李太白年谱》.今人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云:"又按太白之召见,《旧唐书》以为吴筠荐之,《新唐书》以为贺知章言之,《新书》盖本之乐史别集序.考太白有《别内赴征》三首,则其西入京师,乃应诏而至,非浪游也."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则据《为宋中丞自荐表》,也定李  相似文献   

13.
辽圣宗耶律隆绪(971年—1031年,983年即位)之能诗,明确载于《辽史》和《契丹国志》诸书中。《辽史》所载颇为简略,卷十《圣宗纪》云: 帝幼喜书翰,十岁能诗。《契丹国志》所载则比较详细,卷七云:  相似文献   

14.
《文史哲》2015,(6)
关于陈宝箴死因,有慈禧密旨赐死说和"忽以微疾卒"两种说法。陈三立"门存"诗"伶俜余吊属镂魂"、"掌梦难招负石魂",乃用《左传》吴王夫差赐伍子胥属镂剑自刎和《史记》屈原"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典,暗指陈宝箴系被最高统治者赐自尽。又陈宝箴卒前三四个月,光绪二十六年二月二十一日《清议报》披露"西后现降密谕"捕拿陈宝箴,三月,宋恕《致孙仲恺书》又云:"荣、刚又下密电于江西,着将陈宝箴中丞就地正法。"均与戴远传《文录》所记"宣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之说若合符契。系统分析与陈宝箴死因相关之诸种文献的内容、文体属性、功用、来源和相互关系等等,可以认为:陈三立所撰《行状》云其父"忽以微疾卒"乃微言,陈宝箴之死的真相,当以《清议报》和宋恕《致孙仲恺书》披露、戴远传《文录》记载、陈三立诗歌(特别是"门存"诗)流露的被慈禧密旨赐死说为是。  相似文献   

15.
中唐女诗人薛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成为唐代妇女文学中的佼佼者。近年来关于薛涛研究的文章渐多,但在两个主要问题上进展不大,妨碍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问题之一:薛涛的生卒年。薛涛的卒年,一般认为在唐文宗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前后。《蜀中名胜记》、《益部谈资》载有段文昌为撰墓志的说法,《郡斋读书志》、《唐才子传》皆谓涛大和中卒。考段文昌大和六年11月丁卯充剑南西川节度使,翌年抵镇,为撰墓志,大和九年  相似文献   

16.
1 《秦风·蒹葭》这首诗给读者以一种"朦胧美"的艺术享受,对它的训释至今仍异说纷纭.我想从民俗学的角度,尝试解释.对《蒹葭》最早作出解说的,大概是古文《诗序》.《诗序》谓:"《蒹葭》,刺(秦)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话说得不太清晰,也好象和诗的内容对不上号.今人另觅新释,或作"怀人的诗"("是男是女,则不能确定"),或作"一个痴情的青年,正热烈追求着心爱的姑娘,想去找她,却难找到"等等.然细加品鉴,似非确诂.  相似文献   

17.
狄宝心 《晋阳学刊》2008,(2):122-122
刘从益字云卿,浑源人。精于经学,工诗,有《蓬门集》,人《金史·文艺传》。 关于刘从益的卒年,其子刘祁《归潜志》卷九云:“正大初,先君由叶令召人翰林。诸公皆集于余家,畴春旱有雨,诸公喜而共赋诗……后月馀,先君以疾不起,赵(秉文)以‘天悭’为诗谶云。”元好问《中州集·刘从益传》亦言其由叶令“人授应奉翰林文字。逾月,以疾卒”。  相似文献   

18.
《诗经·鄘风·鹑之奔奔》只有两章,每章十六个字.因倒句为韵,两章只有一个字(兄与君)不同.原文录下:"鹑之奔奔,鹊之疆疆.人之无良,我以为兄.鹊之疆疆,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本诗写的到底是什么呢?《小序》说:"《鹑之奔奔》刺卫宣姜也.卫人以为宣姜鹑鹊之不若也."清人庄有可《毛诗说》云:"鹑之奔奔,刺公子顽蒸君母也,为惠公之言".传统的看法:这首诗是卫惠公所写的.卫惠公是卫宣公的儿子,年纪轻,眼看着哥哥公子顽和母亲宣姜搞腐化,因作诗刺之."人之无良,我以为兄",传云:"良,善也.兄、谓君之兄."笺云:"人之行,无一善者,我君反以为兄.君谓惠公."又"人之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素有"三祖"(太祖曹操、高祖曹丕、烈祖曹睿)并称的提法.《文心雕龙·乐府》云:"至于魏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诗薮》外编卷一云:"诗未有三世传者,既传而且烜赫,仅曹氏操、丕、睿耳."实际上,由于器识、抱负、才能、修养等条件的限制,曹睿的文学成就远逊于操、丕,钟嵘《诗品》将其诗列入下品,并评云:"睿不如丕,亦称三祖",大体上是允当的.但如全面加以考察,曹睿对于文学发展自有其  相似文献   

20.
《黛吟草》附词一卷,沈淑兰撰。沈淑兰,字清蕙,号吴兴女史,浙江吴兴人。归安诸生吴方敉妻。生于顺治九年(1652),卒年不详。(沈淑兰《黛吟草》,沈尔煜序)有《黛吟草》,前有沈涵、申玮、金恺、沈尔煜序。附词一卷,收词58阕。康熙浣花轩写刻本,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藏。《菊窗诗余》一卷,刘慎仪撰。刘慎仪,号菊窗,山东德平人。刘加隆女,举人李图南继室,年二十九卒。有《和雪吟》一卷,有乾隆三十年葛周玉序,徐定邦跋。附《菊窗诗余》一卷,收词10首。嘉庆七年重刻本,国家图书馆藏。《绣香居存稿》附诗馀一卷,陈结撰。陈结(约1611~约16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