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马勇 《学术探索》2001,(6):27-30
通货紧缩是越南当前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越南发生的通货紧缩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供给相对过剩是其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有效需求不足足其发生的直接原因;政策搭配失当是通货紧缩发生的政策原因;企业亏损是通货紧缩产生的重要原因;外部冲击促成了通货紧缩局面的形成.为治理通货紧缩,越南在改善供给,刺激需求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我国通货膨胀名义成因和实际成因的检验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货币供给扩张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名义因素,总需求和总供给扩张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实 际因素。通过统计检验,我们发现,货币供给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但 消费需求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具有显著的Granger影响,这说明我国价格水平变化具有名义需求和 实际需求的双重驱动迹象。因此抑制通货膨胀时,控制名义因素效果比较明显,而治理通货紧缩 时,实际因素扩张的作用则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动荡、国内经济走势等原因引起的需求不足,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方针。作者提出治理通货紧缩要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国债发行、鼓励消费、提高供给活力。  相似文献   

4.
通货紧缩就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少 ,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商品流通的正常需要 ,从而引起货币升值、市场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的一种现象。目前我国发生的通货紧缩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过剩经济”是其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 ;货币供应量过少 ,有效需求不足是其发生的直接原因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与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集约经济增长方式的矛盾冲突是通货紧缩发生的深层体制原因 ;财政货币政策从紧过度 ,则是通货紧缩发生的政策原因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是我国通货紧缩发生的重要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5.
刘勇 《齐鲁学刊》2005,(4):158-160
近几年我国在治理通货紧缩这一经济现象时,总是从刺激需求入手进行治理。事实上,用这种做法来启动经济虽有一定效果但并不理想。我国通货紧缩的形成机理是由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断攀升造成的,所以必须从供给入手,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打破通货紧缩的形成机制,实现通货紧缩的根本治理。  相似文献   

6.
社会利益集团的普遍存在 ,使资源流动受阻 ,技术进步缓慢 ,供求结构扭曲 ,社会收入减少 ,需求下降 ,市场无法结清 ,这是中国 90年代末期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中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治理通货紧缩的政策措施对阻止经济下滑、促进经济结构和效益改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与通货紧缩的成因有着一定程度的偏差 ,存在着治理通货紧缩而引发滞胀的风险。因此必须在慎重使用各种政策手段的同时 ,加大改革力度 ,消除各种利益集团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谨防滞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去年上半年投资和出口增长明显加快 ,但是 ,消费需求增长缓慢 ,因而难以从根本上改变通货紧缩局面。突破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不是要靠政府去打破 ,而是要依靠市场的自发势力 ,因此除了采取相应的需求政策之外 ,还必须依靠供给政策。只有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经济环境 ,才能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货紧缩现象与宏观经济中货币的供应与需求紧密相关 ,当前我国经济中的通货紧缩 ,主要原因是货币供应量增长不足 ,而货币供应量增长不足的原因包括 :1)我国的金融体制存在弊端 ,导致货币传导机制出问题 ,致使货币供应无法扩大 ;2 )由于经济中总供应大于总需求 ,以及需求结构调整不及时 ,导致了货币需求的下降 ,制约了货币供应的扩大。政府应针对上述原因 ,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 ,同时调整产业结构 ,推行积极财政政策 ,刺激货币需求 ,有效扩大货币供给 ,治理通货紧缩  相似文献   

9.
通货和货币供应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国目前的通货紧缩是由于有效需求(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大量强流通性货币退出流通领域,成为了银行的目的性存款。其原因是,由于目前推行的几项改革不配套,政策措施不完善,引起民众悲观性心理预期。因此,治理通货紧缩的政策选择是通过有效措施,恢复民众信心,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民众实际收入水平,提高其消费信心和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需求不足。  相似文献   

10.
消费膨胀是指消费需求严重地超过了消费品供给。一般来说,消费膨胀既可能是由消费需求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即消费需求的盲目扩张造成了消费需求严重超过消费品供给的状况,形成了消费膨胀;也可能是由消费品供给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即消费品供给不足造成了消费需求严重超过消费品供给的状况,形成了消费膨胀;还可能是由消费需求和消费品供给两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即消费需求盲口扩张和消费品供给不足共同造成了消费需求严重越过消费品供给的状况,形成了消费膨胀。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消费膨胀既是消费需求盲目扩张的结果,也是消费品供给不足的结果,属于双向型消费膨胀。  相似文献   

11.
有关公共属性的基本分析框架包括三个对象即事物权利人、事物本身、事物受益人,和两种思维角度即供给和需求。该分析框架可以将一些看似无关的公共事件统一在一起加以分析,不仅可以分析政治合法性、公共物品,也可以分析复杂的市场需求。与此同时,公共属性也受到很多其他因素如技术进步、制度供给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作为社会进步与变革的强大杠杆,科学与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尤其引人注目.科学与技术在现代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与现代社会生活须臾不可离.究其原因,是由于它们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由社会需求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文中介绍了学术界对当前经济形态原因的分析,论述了“T型买方市场”的含义,文章从需求方面和供给方面这两个角度来分析“T型买方市场”的形成原因及阐述了这种分析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特点的认识,中国在扩大内需的初期让财政政策“打头阵”,让货币政策充当“第二梯队”,这样一种政策组合是正确的。在治理通货紧缩的过程中,货币供应量不完全是“外生变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内生变量”。治理通货紧缩的难点和艰巨性在于,此次通货紧缩具有明显的“体制转轨型紧缩”的特征。治理此次通货紧缩的关键是提高国民信心。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中国工业内部产业结构转型的动力机制对中国工业内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1999-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加总得到了中国工业内部产业结构转型的省级面板数据,并从需求和供给两个层面研究分析了影响中国工业内部产业结构转型的相关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并没有促进中国工业内部各细分产业向中高技术制造业转型,而资本深化也抑制了工业内部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工业内部产业结构转型主要归因于中高技术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国外需求,而后者的作用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经济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防止和减缓通货膨胀,但是自1997年9月开始下滑的价格指数表明,通货紧缩正在悄悄地向我们走来。通货紧缩作为一把“双刃剑”,虽然也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更多的是对一国乃至一个省的经济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一、关于通货紧缩现象的基本判断所谓通货紧缩,是指流通中的货币量大大少于商品流通的需要,特别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引起商品和劳务价格普遍的、持续的下降。其直接后果是:消费和投资需求减少,国民经济因此而增长乏力;企业之间的…  相似文献   

17.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技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比较复杂,技术进步一旦还原为市场化过程中本身所具有的力量,那么,它就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技术进步具有两方面特征:一、技术进步某种程度上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增长过程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也就是存在内生性的技术进步;二、技术路径是由一系列条件共同决定的。就我国的经济增长来说,则应该归结为市场化改革与对外开放两个方面。变革的速度和改革的模式必须要与我国的资源条件和能力相适应,这些因素是制约增长速度的最重要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公共产品的市场化供给现象近几年越来越普遍,并逐渐成为了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一种发展变化趋势.公共产品的性质是决定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基础,而私人资本规模、政府职能转变、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则是影响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的四个主要因素.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的未来发展前景良好,但是市场化供给中存在的各种体制性障碍也必须引起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9.
国际贸易和技术进步是影响相对工资差距的两个重要因素,至于谁起决定性作用,学术界长期存在争论。由于国际贸易通过驱动技术进步对相对工资差距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模式和技术进步源泉上存在显著差异,所以贸易和技术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本身并没有普适性结论,相对工资差距的扩大到底主要由哪个因素引起并不是一个值得争论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证问题。未来研究的关键在于解决衡量国际贸易或技术进步的作用的方法和考虑不同国家具体情况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透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技术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 ,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优化。其杠杆作用是表现在引起需求变动、促进新兴产业产生和原有产业的技术改造、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改变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国际分工的格局等方面。因此 ,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