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儒道两家都认同“和谐”是一种规律或法则,是一种理想状态,强调人要和睦相处,崇尚“天人合一”。但先秦儒家主张心为主宰,注重人的力量和德的作用;先秦道家却主张超越世俗,看重“天和”,认为人的本真就是和谐的,要皈依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二者双峰并立,相映生辉,共同支撑和影响着中国和谐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道之争简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先秦时期 ,儒道两家思想处于对立且有渗透的状态 ,这可以从孔子与老子的接触对话以及两家学派的思想主张两个方面去考察。在孔老对话的过程中 ,孔子问礼于老子 ,彼此比较能够尊重理解对方立场 ,措辞亦不甚激烈。早期儒家向道家汲取了部分思想来充实发展自己 ,而道家也有利用儒家思想作为阐述自己学理的论据材料。道家学派在吸收利用孔孟思想的同时 ,对儒家强调的仁义道德、礼乐教化进行了严辞批判。相对于孔老对话的交流 ,这主要付诸儒道经典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3.
公正是社会基本制度设计的首要价值目标,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德目之一。文章解析了先秦儒家关于社会分配、法律、官吏选拔、教育和革命等五个方面的公正思想;同时对儒家作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公正思想的基本内容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道两家文化是以"和"作为自己的价值内涵与理想目标的文化,其中蕴含有丰富的心理和谐思想。通过对先秦儒道心理和谐思想进行分析阐述并对其异同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它们虽然存在着实现心理和谐的方法与途径的不同,但它们有着向内用功以获得心理和谐的相似性,有着共同的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人的心理和谐。先秦儒道两家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共同支撑与推动着心理和谐思想的阐扬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道两家文化是以"和"作为自己的价值内涵与理想目标的文化,其中蕴含有丰富的心理和谐思想。通过对先秦儒道心理和谐思想进行分析阐述并对其异同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它们虽然存在着实现心理和谐的方法与途径的不同,但它们有着向内用功以获得心理和谐的相似性,有着共同的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人的心理和谐。先秦儒道两家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共同支撑与推动着心理和谐思想的阐扬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儒家司法思想以人性论为根据,人性中趋恶的因素及国家对其予以合理限制是司法权赖以存在的前提;司法的地位在于辅助德教,司法的作用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司法的价值一是"仁道",二是公正;司法的目标是促成德治、仁政或礼治社会的实现。先秦儒家司法思想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对仁道价值的不懈追求,而这种仁道价值与今日之人道主义在关爱人、尊重人这一点上是相通的。道家基于"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提出了人道必须效法天道的理论学说,在司法问题上也主张司法必须顺应自然法则和自然秩序,从而体现了一种自然主义的司法理念。特别是道家黄老学派经典《黄帝四经》提出的"秋冬为刑"说,后经汉代大儒董仲舒的论证而被确立为一种司法制度,一直沿用至明清。《黄帝四经》提出的"精公无私而赏罚信"和"诛禁不当,反受其殃",阐述了公正司法的重要性,体现了一种以公正为核心价值的司法理念。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道生态伦理的相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之整体思想虽然迥然相异,但是根植于自然经济的儒、道在自然环境保护上却是殊途同归,无论是生态环境观,还是生态伦理原则,生态伦理规范等方面皆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8.
试论先秦时期儒道圣人观念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黑暗,战争频繁,促使先秦诸子开始探索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各家的圣人观念由此产生,儒道两家的圣人观念有诸多不同,儒家的圣人追求仁人志士的精神境界,重视社会伦理道理,重义轻利,主张通过"修已安人"等方法成就圣人人格;道家的圣人追求隐士仙客的精神境界,反对仁义道德,主张通过"坐忘"、"心斋"、等方法成就圣人人格.  相似文献   

9.
儒道思想与中国传统医学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中国文化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为中国文化的开创与繁荣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医学道德 ,在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 ,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 ,尤其是儒道思想中的人本思想与和合思想 ,成为中国传统医学道德中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正始清谈领袖何晏会通儒道建立起比较成熟形态的本体哲学,但是深入到“以无为本”的抽象思辨未能完全熔接传统儒家。《论语集解》致力经学玄化开创了学术新局面,然比之王弼则基本仍是汉儒正统立场的延续。史书记载何晏玄学政治观指导下的正始改制言行多有牾,矛盾背后正是时代命题“名教”与“自然”之争。何晏遵循儒术的的政治实践体现出儒术与道体分立的鸿沟,进而探讨圣人情性表现为玄学理想人格构建的缺失。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道两家皆有对理想人格设计的基本架构和目标,但两家对其内涵的界定又有所不同。儒家追求的是道德至善的"圣人"人格,其目的是"入世",由"内圣"成为"外王";道家追求的是"无为"、"无己"的逍遥人格,其目的是"出世",实现个体真正的"自由"。两种不同的人格类型恰恰反映了当时儒道两家对自由与秩序的不同解读,为研究自由与秩序之间的张力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审美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源远流长,较为系统的审美教育思想,源于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思想家。本文通过对孔子等人教育思想的评析,揭示儒家、道家的审美教育思想的不同特征,以及对于形成审美教育思想的中国传统的根源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儒道养生智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由儒道两家所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修德顺道,追求养生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儒家从人道出发,主张通过立德来实现人生的永恒,道家从天道推及人道,崇尚道法自然,强调养生要顺应自然,不要刻意而为。其共同理念是维持和协调人与己、人与群体、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研究儒家性论,最好使用具体属性、根本属性的框架。具体属性和根本属性的产生有先后之分。在具体属性的前提下,并无本性善或者本性恶之类的唯一选项。根本属性一旦确立,就具有了主导性、排他性和统摄性,必然走向形而上的维度。性善论、性恶论都是出于理论的需要,有意选择某种具体属性为根本属性,并将其放大为整体的结果。根本属性的出现是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因为这可以使问题的解决简单化。研究道家性论,最好使用差异性、统一性的框架。差异性和统一性是同时产生的,都是道生万物的必然结果,统一性是道未分化时物性的整全状态,差异性是道分化后物性的个别状态。道家认为“反性复初”“全性保真”,即回归或修持事物的统一性,是进入理想境界的最佳途径,并能产生巨大的能量。而对于差异性的认识是把握事物的最佳入口,对于差异性的有效利用则是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期儒道学派的发展与传统科学的系统性进步不无关系。基于先秦典籍《论语》和《道德经》的文本记述,从基本科学概念的不同阐述与灵活应用、主要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与分析、科学知识的专门化发展及其评价3个方面可以比较全面地考察儒道学派与传统科学的互动关系。分析认为,儒家重人伦,但吸收了传统科学的若干重要成果,以科学概念和传统科技成果去建构其庞大的社会人伦系统;道家讲自然,在对自然万物及其规律性的认识基础上将传统科学认识运用到社会人文领域,既是对自然万物之道的社会延伸,也是将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16.
儒、道两家都将“不言之教”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个体自身的“体悟”与“内省”。文章通过对“不言之教”内涵的分析,探讨了它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儒道两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不仅其两种迥然不同的处世哲学为历代士人提供了不同阶段的人生指导,而且其各自哲学影响下的诗学理念也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张衡作为汉代文学发展中一位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本文试图通过对他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及其儒道诗学指导下的赋体创作进行探讨分析,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他在汉代社会及汉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儒道传统文化对汉赋这种文学样式产生的独特影响.  相似文献   

18.
休闲思想源远流长,深深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其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儒家与道家思想中都蕴含丰富的休闲理念,都主张追求精神的解脱和享受生活的乐趣,只不过在二者的实现方式上有一定区别.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探讨和发掘先秦休闲思想,对充实现代人的休闲观念及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魏晋时期,士人尊琴爱琴蔚然成风,琴不仅在魏晋士人的日常生活和诗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意义,而且成为士人生命境界的一种表征,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琴作为魏晋士人怡情养性、寄情抒怀的生命活动方式之一,承载了士人的思想情怀和审美情趣,由此而形成的琴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