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王阳明龙场悟道多有研究,但目前来看尚缺乏站在释经学的角度对这一著名的思想史事件给予整体性的关照。实际上,王阳明龙场悟道有其深刻的释经学意蕴:王阳明通过"以经印心"的方式确立了对所悟之道的正确信念,并以"以心解经"的方式创造性地诠释经典,从而把所悟《大学》"格物致知之旨"贯通儒家《五经》《四书》,其释经活动是"用力之久""默识心通"之后的结果,属于典型的"体知"解经。由于悟道之后的王阳明坚持"道一而已"的观点,使其释经学具有"圣经统一论"和"单一目的论"的取向。职是之故,虽然王阳明在诠释经典时对载道之"言"的多样性持比较包容的态度,但是并不会陷入诠释学中的历史主义和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2.
在宏观层面,龙场悟道开拓了阳明内求本心的思想路径论;在中观层面,龙场悟道开辟了阳明心学的人性主体论;在微观层面,龙场悟道开启了阳明哲学的心学本体论。明代儒家士大夫践行心学的过程反过来也促进了心学体系本身的成熟,从而实现了心学理论在哲学维度和历史维度上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3.
格竹是王阳明早年一次重要的思想探索,也是心学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格竹埋下了王阳明和朱熹在格物论上分道扬镳的伏笔,与龙场悟道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格竹失败源于朱熹格物论将属性完全不同的性理和物理熔为一炉,使二者以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方式会归于理本体,同时在理论上又没有解决性理与物理之间的统一性问题,导致在格心外之理时不可避免地出现性理如何体现、物理如何转化的问题。龙场所悟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正是对朱熹格物论此一内在缺弊的矫正。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晚年对工夫提出了“只是要简易真切”的要求,这实际上道出了他工夫论的要义。在他看来,朱子学烦难而不简易,佛道二教简易但不真切,只有他在龙场所悟的依凭本心(亦即本体)做身心修养工夫才是既简易又真切的。简易之为简易的关键是本体自然对工夫具有支撑作用,真切之为真切的关键是不忽视本体的这一作用,而是使意识指向本体、诉诸本体,真正发挥本体的作用。简易内在地要求并且也自然蕴含着真切。对普通人来说,如果没有真切,简易是无法落实的。并且也只要真切就可以达到简易。两者构成相互需要、相互转化的关系。这一互蕴关系构成了阳明工夫论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经典诠释的历程,主要分经典诠释奠基时期、经典诠释发展时期、经典诠释成熟时期、经典诠释的总结几个时期,概括起来可以称之为从龙场悟道到天泉证道的过程,其间在批评朱熹经学的基础上提出并加以完善了心即理、格物、吾性自足、知行合一、良知或致良知、四有四无等一系列观点与主张,其核心是良知或致良知。  相似文献   

6.
理性主义哲学将王阳明乃至心学一系的悟道体验称作神秘主义,认为所悟乃纯粹意识,是偶发个性和主观的,把握不到客观实在。然而,回到心学自身传统,阳明走的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直觉体证进路:他借助佛老的虚寂本体转向儒家道德本体,以生生统摄虚寂,上达仁学,是为本体体证;又以解悟、证悟、彻悟为工夫次第,通过长期理论学习和现实磨炼,由渐悟而至顿悟,是为工夫体证;阳明久疑于格物致知问题,终在龙场大悟,由主体而上遂宇宙境界,是为境界体证。经此三重体证,阳明悟道体验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实践品质,其既不是所谓的神秘主义,也非纯粹的理性主义,而是隶属中国哲学体证的形而上学传统。在以中国解释中国的诠释学背景下,应重新认识此一传统形上学的特点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与日本关系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王阳明本人与日本人的交识及阳明著作中涉及日本人或事件之文献考辨的问题,长期以来因缺乏第一手资料而未能作细致梳理。文章认为,王阳明一生共与日本人有过三次接触,时间皆发生在日本第八次至第九次对明勘合贸易期间;所识日人中间,既有法容学识皆一流的禅僧了庵桂悟,也有自小归化日本后又挑起“彝夏之衅”的“恶少”宋素卿。三次接触,使王阳明对日本有了大概的了解,但阳明学传入日本则是在阳明去世以后很久。  相似文献   

8.
9.
王阳明的书院实践与书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达二十余年的书院讲学实践中,王阳明形成了自己的书院观。它包括对书院的看法,书院的教学方法,书院的制度化建设,书院与学术的关系,书院的教化功用等。本文认为,王阳明重视书院建设,将其视作研究、宣传自己学术思想的阵地,其学几变而定于书院,其教亦传于书院,在书院的讲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发展了自己的学术主张与思想体系。他在正德、嘉靖年间的努力,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继南宋以来的第二个书院与学术互为表里、一体发展的趋势:新的理论在书院中崛起,新崛起的理论又一次推动了书院的勃兴。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思想史上关于实学思想的有关论述可以看出,"实学"一词至少包含了崇实黜虚、实事求是和经世致用三个方面的内容。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阳明心学思想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心学体系中包含了丰富的实学思想,知行合一、力行实践、辨明义利是阳明实学思想的三大特征。阳明实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实学构建中具有启示意义:可借鉴其重视道德修养、知行合一的思想,从"正人心"入手端正人们的道德认知,以克服当前的道德危机;可借鉴其辨明义利的思想,加强"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引导,以改变当前社会的浮竞之习与见利忘义状况。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中叶,文坛风会流衍变迁,以复古求新变成为此期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吴中文人黄省曾,博学好古,以古文辞名世.他拜师问道于王阳明,千里论文于李梦阳,并旗帜鲜明地提出"不复古文,安复古道",将恢复儒家道统视为此期古文复兴的内涵与旨归.其最终确立的文章性道说,是阳明心学与复古文学相融通的一次有益的理论实践,也是对传统的"文以...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的心学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儒学对个人道德的追求和完善,另一方面开辟了通向个人高层次的德性与良知的新路径。王阳明通过致良知树立起他心中的德性观,奠定了心学的基础和宗旨,以知行合一的思想,确立起对个人道德和知识追求的手段和方法,这对宋明以后的儒学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阳明的“心外无物”不是一个认识论命题。大体说来 ,阳明论心物有三个层次 :一是“意之所在即是物” ,建立心物循环论 ,把心物相对而立的自然观点悬置 ;二是“物即事也” ,强调行为工夫 ,消心物于不“积”之实行 ;三是“感应之几” ,揭示人本己的生存结构 ,最终为心物奠立生存本体论的根基。通过这三层论述 ,阳明强调的是 :人不可能于本己的生存结构之外去追问心与物、善与恶等 ,而只能以自己的生存开辟出一方世界 ,从而让它们成其自身。此生存本体论大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从自身的生命体验出发,其对“格物致知”说的阐释颇具革命性,不仅突破了程朱理学的解释框架,而且因此发扬和深化了心学一途的学思脉络。与朱子相比,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训释的反动体现在:将朱子训物为客观物质实体与人类道德行为二义窄化为道德事为,物成了心之物,并且相应地穷理被局限于体认天理或良知,即格心。与此同时,所谓致知,仅仅变成了克除私欲,发明本心或使天理流行充塞,最终导致了贯通心与物、心与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王阳明与朱子学说分道扬镳,但也因此以简易直接的方式宣告了自己心学理论的特色,并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5.
中国神话学在新世纪的十年取得了两个较大的成绩:一是少数民族神话研究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中南民族大学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了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讨会,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影响与深度;二是神话学学科的教材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先后有三部神话学教材在这个十年问世,标志着中国神话学学科建设已步入自觉时期。教材建设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知名神话学家杨利慧博士的新著《神话和神话学》由于立足自身的学术实践,潜心探索神话学教育的理论框架问题,注重田野,融通世界,贯穿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多层次教育,显现出"差异的神话学"的中国性,在国际学术语境和本土神话学教育格局中,都具有极大的学术张力和学科推动力。杨教授博学多识,一直从事神话学教学与研究,致力于中国神话学的学术交流与跨文化对话,是新世纪以来在国外神话学界享有良好声誉的中国神话学家,这一背景,为其神话学教材增添了开阔、丰满的国际色彩。本专栏为此邀请国内外十多名神话学者就杨教授具有开拓性的神话学教材展开讨论,用两期的篇幅,实现一种研究者与作者、中国与世界的神话学学术对话,以此来深入关照中国神话学学科建设的新机遇和新问题,并期待引起学术界更多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