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伏尔泰到亨廷顿——西方“文化形态史学”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德军 《唐都学刊》2007,23(6):93-96
"文化形态史学"是西方近代以来兴起的史学流派,习惯上人们认为"文化形态史学"兴起于斯宾格勒,汤因比是其集大成者。笔者认为首开世界文化形态研究之先河者当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伏尔泰,尽管在他的著作里既没有出现"文化形态史观"的概念,也看不到对此进行的诠释,他只是不自觉地、"无意识"地运用"文化形态史观"进行历史学的撰述,他对于"文化形态史学"开创之功为其后的斯宾格勒、汤因比、亨廷顿诸家所继承。由于他们之间存在太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以宏观的视角分析问题,都关注西方文明的前途,均注重对文化、文明的研究,并将之作为历史研究的基点。  相似文献   

2.
试析中东文明的多源性和统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民兴 《唐都学刊》2003,19(2):144-146
中东文明是多源的 ,其原因如下 :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之间的地理位置和物产单一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中东历来是民族入侵和迁移频繁发生之地 ;从语言和民族角度看 ,创造中东古代文明的民族主要可以分为闪族、操印欧语言的民族和其他民族共三类。埃及和两河流域是古代中东的两大文明中心 ,受其影响周边发展起若干小文明 ,而在文明交往的推动下先后建立了包括三大洲的一些大帝国 ,以及三大一神教 ,最终形成了中东文化圈  相似文献   

3.
现在,关于文化的理论问题已日益频繁地成为意识形态论争的中心论题。不同的宇宙观对现今世界文化进步状况和前景会作出不同的分析、解释和估价。资产阶级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运用文明这一概念从质的方面来说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确定社会发展的基本阶段,并将资本主义制度与以前的社会制度进行对比。文明这一概念经常作为划分“文明民族”和“不文明民族”的标志。文明和文化这两个概念常被解释为在基本涵义上是相互吻合的概念。例  相似文献   

4.
渤海与高句丽是两个族源族属、文化属性截然不同的民族。族源上,二者虽是土生土长于中国东北,但民族形成的轨迹却各不相同。文化上,渤海文化不是高句丽文化的继承者,所谓的"海东文化"实则是汉化了的渤海文化,这与高句丽固有文化占主导的情况大相径庭。政权上,渤海民族政权不是高句丽政权的延续,渤海政权的建立与高句丽灭亡并没有丝毫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陈其泰教授长期从事史学研究,已撰有《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清代公羊学》、《再建丰碑——班固和(汉书)》、《梁启超评传》等书。最近又出版了《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增订版)、《史学与民族精神》(均由学苑出版社1999年出版)两部新著。这两部著作突出地反映了作者在史学研究领域转换视角,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史学进行深层次的开掘和现代的审视,并取得了极具价值的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流域文明与流人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流域文明是由源与流二者构成的,而流人文化正是这种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人文化是指历代流人在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中所创造和传播的一切知识的总和,其实质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新质文化,具有中原农耕文化与边疆游牧文化兼备的双重特点。  相似文献   

7.
当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 ,作为承担文化选择与传播角色的学报编辑 ,应当具有怎样的文化意识 ,这是直接关系到学报的生存与发展 ,关系到思想文化领域的价值取向与社会思潮导向的重大问题。所谓文化 ,从广义上讲是与自然对立的存在 ,是经过人们的某种加工、创造而形成的。可以说 ,人类的一切事物都属文化范畴。从狭义上讲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有时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史学、哲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生存模式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精神 ,或称文明形态。人类社会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8.
林玮 《社科纵横》2008,23(6):133-134
档案是重要的民族文化之源.学校档案是学校发展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学校珍贵的文化财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档案文化,为"三育人"提供信息保障,不仅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合格人才的需要,这是顺应新时期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弗洛伊德的学说丰富多彩,涉足哲学、精神病学、心理学、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其中文明观也是富有重要意义的一部分。《文明及其缺撼》一书首次把文明发展与人性本能的对抗问题系统地提出来并加以理论化了。在《文明及其缺撼》中,弗氏给文明下了一个定义:“文明不过是意指人类对自然之防卫及人际关系之调整所累结而造成的结果、制度等的总和。”(以下引文凡未注明都出自《文明及其缺撼》一书)这表明,弗氏对文明的看法包括两个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前者是显而易见的,人类一直不断  相似文献   

10.
一、"史学危机"与政治化史学的终结 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主流是经史之学,其中以经为主、以史为辅,二者之问利用互补.其中经学为体,它是中国古代社会构建其意识形态体系的根本所系;史学为用.在政治上它有鉴往知来的资治功能,在道德上它有褒善贬恶的劝惩功能.经史之问的这种体用关系,从文化体系的结构功能层面,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运作.  相似文献   

11.
胥留德 《唐都学刊》2004,20(1):118-120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伴随着强势经济大量涌人民族地区。民族地区一方面享受着现代化文明的成果,另一方面却消减、失却着自己的特质文化。这似乎是一种趋向,一种潮流,一种无奈。民族地区如何才能在享用现代文明的同时,又能传承自己的文化并使其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把生态文明视为后工业文明并不存在逻辑错误和思维偏失,也不必然导致缩减生态文明建设时段、窄化路径等问题.生态文明是现代人基于现代生态危机提出的对理想文明状态的设想,不能将之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生态文化,否则在理论上会导致概念“泛化”,在实践上会陷入迷失方向的混乱.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不能脱离“后工业”这一时间维度,但对二者的关系要慎重把握.  相似文献   

13.
中国和印度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璨的文化.从历史的角度看,两国的文化又都是呈经纬两向发展的。经线是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纬线是相互交流的文化,丝绸之路则是连接两种文化的彩带。沿着这条彩带,兴于印度的佛教文化途经西域,汇集了中亚细亚各民族的文化而到达中国。在这条宗教与贸易的丝绸之路上,多少高僧大德、商贾客旅梯山航海,匹马孤征,传播着文明的种子,各国的文化艺术,繁花异卉,争妍斗艳,孕育出新的果实。犍陀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就是一个从确立现代民族意识(无论是反传统的,还是拥护传统的,其实在这一点上都是民族主义的)到形成现代化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过程首先是一面民族之镜,一种民族精神的折射;其次也是一面现代之镜,是对现代文明的接受与批判。这是一个现代的形式(现代西方的哲学、科学、文化范畴、政治经济制度)与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心理)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是一个用民族之镜反映与接受现代世界文明的、艰难痛苦的观念转变过程,一个逐步走进现代社会现实之境的、批判性反思性的曲折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5.
史学社会化是历史知识借助生产者的实践和生产者向社会大众的传播而作用于社会的过程.它在史学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历史研究得以走出象牙塔,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建立起血肉联系,既可以充分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也可以为史学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可惜的是,史学社会化的道路是坎坷的,很多史家将史学社会化视为一种不入流的非学术行为,对此不屑一顾.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社会大众对史学的需求却难以被满足.各种伪史学纷纷登场,哗众取宠,使人真伪难辨.  相似文献   

16.
文明冲突的不同阐释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塞缪尔·亨廷顿和阿尔温·托夫勒的关于文明冲突的观点异大于同:两人对文明所下的定义不同,前者显得保守些,后者则更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文明;在对待文明冲突的态度上,前者悲观并且充满忧虑,后者则自信和乐观;前者否定了普世文明的存在,而后者相反;在看待民族国家的未来作用上,两人的观点迥然不同,在如何面对文明冲突的态度方面两人也是见仁见智.两种不同的文明冲突观对我们在研究国际问题中如何对待文化差异、宗教信仰、民族主义以及政治文明等问题都有不少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顾杭 《浙江学刊》2004,(3):124-127
第三共和国伊始,法国面临内忧外患局面,巩固共和制度与重振民族自豪感是首要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以拉维斯为代表的历史学家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本文即以拉维斯的教育活动和历史教科书为研究对象,考察史学与史学教育在愈合战争创伤、复兴民族自豪感和宣扬爱国主义中的重要功用.  相似文献   

18.
文明核心、文明碰撞与文明衰落─—对汤因比文明理论的若干思考郭长刚英国著名史家阿诺德·汤因比及其文化形态史学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目前国内学人所及,大都是对他的宗教唯心史观以及他那以普罗克拉斯提斯式①的粗暴方法建立起来的史学理论体系进行批评,而很少对其...  相似文献   

19.
达摩——印度文化的核心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 ,读了几本有关印度历史文化的书 ,如澳大利亚知名学者 A.L.巴沙姆主编的《印度文化史》、印度著名史学家 D.D.高善必著的《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以及印度学者 C.巴德里纳特著的《达摩——印度和世界的秩序》等。在阅读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达摩”这一观念在印度人心目中的神圣性以及在印度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 ;不了解它 ,恐怕很难深刻地理解印度的民族心理与文化。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举一个例子 :在古代印度人的心目中 ,并没有“宗教”和“世俗”之分 ,他们生下来就继承了父母的精神信仰和生活习俗 ,他们把这种信仰、追求…  相似文献   

20.
(1)中国文化起源于东南发达于西北的探讨卫聚贤《东方杂志》三十四卷七期1937年4月。(2)股人自江浙迁徒于河南卫聚贤《江苏研究》三卷五、六期1937年6月。(3)中国古文化由东南传播于黄河流域卫聚贤《江苏研究》三卷五、六期1937年6月。(4)古越民族卫聚贤《进展》一卷二、三期1931年10月。(5)古代越族考上篇罗香林《文史学研究所月刊》一卷二期1933年2月。(6)越族源出于夏民族罗香林《青年中国际刊》一卷三期1940年4月。(7)楚民族源于东方考胡厚宣《史学论丛》—期1934年7月。(8)越之姓吕思勉《江苏研究》三卷五、六期1937年6月。(9)仲雍之国(释吴) 何天行《江苏研究》卷五、六期1937年6月。(10)说是柳诒片《史学与地学》二期1927年7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