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核心机制就是工资机制 ,没有健全的工资机制 ,就不会有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而劳动与工资、劳动力与劳动力价格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工资作为劳动力的价格 ,劳动力价格作为劳动力市场价值的货币表现 ,当然要受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影响 ,并在劳动力市场中形成。在这个过程中 ,“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 ,我们早就明确过 ,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必须“市场机制调节 ,企业自主分配 ,职工民主参与 ,国家监控指导。  相似文献   

2.
已有研究表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里的收入主要有两种决定模式:在主要劳动力市场里收入主要由教育状况决定,而在次要劳动力市场里主要由转换工作情况决定。这一研究忽视了不同阶段劳动力市场的变迁,也忽视了劳动力市场分割背后的国家和市场的相互作用。本文基于国家和市场的共同作用,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四个阶段。研究发现,1978-1992年:国家力量主导、市场初步发育时期,收入主要由教育决定,转换工作不起作用;1993-2003年:市场逐步成熟,国家力量减弱时期,教育和收入都起作用;2003-2008年:国家、市场力量势均力敌时期,教育对收入的作用明显,工作转换对低度市场化地区作用明显,对高度市场化地区不起作用;2008年之后:双重劳动力市场形成时期,主要劳动力市场里教育起决定作用,次要劳动力市场里转换工作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地区不同户籍群体劳动力市场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不同户籍群体的劳动力市场状态存在较大差异。与非农业户籍劳动力相比,农业户籍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较高,失业率较低;与本地户籍劳动力相比,外地户籍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较高,失业率较低。按照更为详细的户籍分类来考察,外地农业户籍和本地农业户籍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就业率普遍较高,失业率很低;本地非农业户籍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就业率最低,失业率最高;外地非农业户籍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就业率及失业率处于中间水平。计量分析发现,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之后,户籍特征对劳动适龄人口的就业状态具有显著影响,户籍身份不同所反映的享受城市本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差异确实对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市场状态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劳动力市场化并不充分,低端劳动力进入市场存在素质障碍和信息障碍,高端劳动力进入市场存在政策障碍。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求劳动力市场重心下移,让市场走近广大农村,便于低端劳动力低成本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并促其有序流动;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从政策上打破人才单位所有制,促使高端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同时这一体系也有助于巩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果,激发广大低端劳动力参与市场经济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加强我国劳动力市场秩序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劳动力市场无序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四大方面:一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形成与发展中的复杂性;二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有一个自发、被动到自觉、主动过程且历史短暂;三是造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的主要因素是制度与政策;四是劳动力市场行政管理水平不高。提出的对策建议是:第一,要重视对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深入研究;第二,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法律法规;第三,提高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调节能力;第四,塑造合格的劳动力供求市场主体。  相似文献   

6.
文章使用CHIP1995年和2002年的城市家庭调查数据,利用转换回归模型(Switching Regression)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假设进行了验证,同时使用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对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典型的二元分割现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分割程度显著地弱化;观察到的工资差异更多的是由于劳动者的个人特征所决定的,而不是由于歧视或其他观察不到的因素所带来的;教育所代表的人力资本在劳动力市场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而所有制带来的工资差异也不容忽视.总的来说,经过十多年的劳动力市场改革,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在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结构中,基于主次两类市场劳动力的质异性和市场选择,使得劳动力的供给呈弯曲向上的拐折曲线。一方面,在拐点以下的次要劳动力市场主体就业要优势于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另一方面表明“刘易斯拐点”并没有提前出现,“民工荒”只不过是农村劳动力供给在该拐折曲线上的正常波动。  相似文献   

8.
中国劳动力市场化并不充分,低端劳动力进入市场存在素质障碍和信息障碍,高端劳动力进入市场存在政策障碍。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求劳动力市场重心下移,让市场走近广大农村,便于低端劳动力低成本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并促其有序流动;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从政策上打破人才单位所有制,促使高端劳动力农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同时这一体系也有助于巩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果,激发广大低端劳动力参与市场经济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劳动力流动是人类社会的必然现象.真实工资的变化是导致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内在原因,但因汇率变化产生工资差而发生劳动力跨国流动时反过来会影响汇率变动.将国际劳动力流动因素引入多恩布什经典的汇率超调模型之中,可从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三个市场共同均衡的最优条件导出汇率和价格水平的动态关系.通过这一新的研究视角,可以从经典汇率超调理论中得到有启发性的政策含义:强调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应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变量,一国在政策设计中应注意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协调,同时注意汇率会导致相对的实际工资变化进而影响劳动力的跨国流动.  相似文献   

10.
利用江苏省农户微观调查数据,采用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健康对农村家庭非农劳动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力健康状况变化对家庭劳动时间分配具有显著影响,不仅劳动力自身健康状况对非农劳动供给产生影响,家庭其他成员的健康状况也会影响非农劳动供给。农户自身认定健康情况越好,选择参与非农劳动的概率越大,非农劳动参与天数也会越多。家庭不健康劳动力越多,已参与非农劳动的劳动参与时间会减少。增加农村地区的公共医疗资源和社会福利养老机构,改善家庭护理水平和农村健康状况有利于农户的非农劳动供给。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本研究基于对常熟市、如东县和铜山县329个衣户调查数据.以家庭平均年龄、人力资本存量、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社会网络、特殊经历等变量来衡量衣户资源禀赋并以其为解释变量,使用logistic模型和Tobit模型计量分析衣户劳动力转移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衣户劳动力转移决策的估计中。非衣就业经历和预期人均非衣就业收入是影响最为显著的2个因素,在非衣就业比例较低的地区尤甚。农户社会网络、非衣就业经历和预期人均非衣收入对衣户劳动力转移规模影响显著,但人力资本存量和村人均收入水平对估计结果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影响衣户劳动力转移既有正效应的资源禀赋,也有负效应的资源禀斌,对于减少衣户资源禀赋负效应的影响,提高资源禀赋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是我国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河北、湖南、福建3省林区41个村、290户林农的实地调研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林区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农户占样本的比重超过60%,林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已成为常态。河北保定林农的流动受个人禀赋影响较大,对家庭因素不敏感;湖南邵阳、福建三明林农的流动多受家庭因素影响;农林业经营情况对3个地区林农的流动影响均较大。针对林区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现实状况,认为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用科技实现规模效应及培育社会支持体系等是实现林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提升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9—2014年云南农村地区抽样调查数据,采用面板Logit和Tobit模型对农户信贷、储蓄市场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信贷市场的参与率逐年上升,储蓄市场参与率逐年下降;劳动力人口、非劳动力负担、家庭支出、固定资产支出正向显著影响信贷参与及规模,农户的消费支出、生产经营支出、税费支出、贷款利率的影响不显著;非劳动力负担、耕地面积、家庭收入及支出、固定资产支出、CPI显著影响农户储蓄参与及规模;对比信贷、储蓄市场参与发现非劳动负担、农户固定资产支出逐渐成为农村金融市场参与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农村人口老龄化、学龄化,农户的基础建设应该受到农村金融市场的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4.
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现已是我国劳动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本文拟就长期困挠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一些理论问题,如劳动力市场本体和市场模式、劳动力产权关系和要素性质等,进行初步的探索和思考,并提出肤浅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639份调查数据,以农民工就业的持续时间长短为观察变量,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欠发达省域农民工持续就业的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婚姻状况及受教育年限对农民工退出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显著。农民工年龄每增加1岁,退出城市劳动力市场风险减少5.6%;已婚农民工较未婚农民工退出风险减少40.2%;受教育年限对农民工退出城市劳动力市场具有极显著的负影响,受教育年限每延长1年,退出风险降低17.8%。农民工的工作收入以及工作环境影响显著,人均纯收入越高,自评劳动强度越"小",自评技术能力越"好",与工作单位签订就业合同、购买社会保险、接受劳动培训的机会越多,退出风险越低。  相似文献   

16.
新古典主义理论假定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通过市场达到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相等能实现劳动力配置的静态效率,这是把劳动力作为纯粹生产要素的生产力观念.如果考虑到劳动力所有者作为人的利益和需要,那么将劳动力市场的功能仅仅限于劳动力配置的静态效率是远远不够的.劳动力市场的功能还体现在劳动者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公平性和安全性,劳动力市场制度是实现劳动力市场公平性和安全性的根本保证.我国在优化劳动力配置的同时,应加强劳动者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和安全,实现劳动力市场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劳动力市场的培育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尽管在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建设已经起步,但总体来说发育不良,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降低了劳动力的配置效率,只有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切实转变劳动人事部门的职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市场的现状,提高经济效率,加快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村外出劳动力已占到农民工总量六成以上,剖析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影响因素对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等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本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影响出发,进一步探讨了各种资本整合的资本禀赋与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相互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提升农村劳动力资本禀赋、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充分就业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劳动力收入的二重分配,即市场分配与资本化分配,它是劳动力参与分配过程的两次分配,也是分配的两种形式。劳动力的市场分配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企业用人自主权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为前提,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而资本化分配是以劳动力资本为前提,是劳动力按劳动力资本比例参与企业的分配。  相似文献   

20.
计划经济体制是用计划的方式对资源进行配置,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资源,不可避免地要实行计划配置.我国在建国初期用行政手段干预劳动力市场,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统一行政计划调配和调剂劳动力就业、实施统一工资制、排斥农村劳动力及固定工用工制度的劳动力计划配置体系;劳动力计划配置必然导致用人单位冗员,引致劳动者的低效劳动,并通过限制制劳动力的流动,进一步降低了劳动力配置的效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配置方式也必定市场化,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大力促进劳动力市场发育,完善劳动力市场配置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