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国的长远发展目标是,到2050年力求“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内涵,自然包括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创新国家”。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严峻地摆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中国欲建成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和21世纪国内面临的两大挑战--以劳动力为代表的要素供给格局的改变和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的挑战,要求必须转变传统发展战略。同时,全球新技术革命、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化和注重人的自身发展的三大潮流,也要求必须实施创新立国战略。“创新立国战略”,包括“企业层面创新”,但不限于“企业层面创新”;还包括“产业层面创新”,但不限于“产业层面创新”;更包括“国家层面创新”,但也不限于“国家层面创新”。这是一个涵盖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面在内的创新体系。更重要的是,其不仅涉及“技术自主创新”,更涉及“制度创新”问题,包括创新型人才体制、创新型教育体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及相关配套的经济体制等。基于上述分析,可提出包括“一个顶层”、“三架横梁”和“四根立柱”在内的完整的创新立国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会员逻辑”和“影响逻辑”、“市场支持性”活动和“市场补充性”活动等相关理论,行业协会对内职能中的“规划发展”、“设计研发”、“品牌创新”和“市场营销”,与对外职能中的“对外交流合作”和“与政府部门合作”等,构成了它促进产业升级的六个基本维度。通过多案例比较研究发现,行业协会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具有不同类型。行业协会自身实力决定了协会对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汲取能力,其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分别受协会所在产业的产业类型和(或)产业地位与政府等其他外部机构的影响和制约。而协会的资源汲取能力大小和内外部资源的多少决定了它在产业升级中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强弱。  相似文献   

3.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表明当前的制度安排依然存在市场失灵。从增加收益、完善相关宪法秩序和扩大市场规模等方面分析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创新的制度需求,从宪法秩序、制度创新成本、现有知识积累及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当前制度安排以及规范性行为准则等角度阐述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创新的制度供给。最后提出,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有效保障我国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4.
试论创新文化及其主导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创新文化源自熊彼特创新理论。在我国 ,创新文化作为一个科学概念 ,是 20世纪 90年代末伴随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而提出的。创新文化是与创新实践相关的 ,以追求变革、崇尚创新为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多种文化形态的总和 ,包括创新性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三个层面。在创新文化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三种主导性文化范式 :“新价值主义”范式、“创新型国家主导”范式和“产消合一革命”范式。“新价值主义”范式以创新主体为观测点 ,其动力源自观念革命 ;“创新型国家主导”范式以作为创新主导的“国家”为观察点 ,其动力源自国家的创新追求 ;而“产消合一革命”范式则以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为观察点 ,其动力源自生产关系与消费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论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实现帕累托效率的假设条件为立论基础,对导致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作了深入的剖析,认为导致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在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对引起“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原因作了进一步的细分,为有针对性地提出环境保护对策作了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6.
“干中学”一直被认为是一国动态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通过拓展南北贸易框架下基于“干中学”的技术进步模型 ,可发现企业家人力资本状况是影响一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在经济的长期发展过程中 ,企业家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内的“干中学”效应存在积极影响。企业家人力资本丰度及企业家对技术识别和消化吸收的效率会影响一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故我国应注重对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培养 ,可通过出台一系列鼓励企业家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 ,进而提升我国动态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重大设计项目如北京西客站、国家大剧院、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央视新大楼等,在美学与文化意蕴、经济性、安全性和项目的规则等方面都曾发生过一系列激烈的争论甚至“院士上书”等引人注目的“事件”,而在这些公共事件舆论传播中,专家和权威、主流媒体及网络平台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防范重大设计项目中的舆论传播风险,我们应在制度、技术、参与方面注重规范,保障重大设计项目的“合法性”、“安全性”与“公共性”,并使不同舆论主体凝聚共识,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8.
“蓬”并非“降”的异体字,而是石仓方言口语,为丛、堆义;“崩蓬”为崩塌的土石堆义。“达断”并非到达实地确定义,“达”当同“踏”,“踏断”为实地勘察并作出判定义。“的”通“待”(如“的至”),又通“代”(如“的笔”),又通“嫡”(如“的叔”、“的侄”),又通“滴”(如“的水”)。“二比”并非“二相”之误,而是近代口语词,为双方义,与“两造”、“两身”义近。“芳荒地义。“峎”为“岗”的方言记音字,为山脊义。“血”有嫡、亲义,“血业”即谓嫡子嫡孙相传的产业。“粮迫”并非“两迫”之误,“粮”为税粮义,“粮迫”为税粮逼迫义。  相似文献   

9.
罗国杰先生的伦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构成了一种“智库型”的伦理学,是一种资政建言的良知之学。他关于伦理学“正人心”的论断是对中国伦理学正题法则的经典表述,其意义体现在集体主义原则的确立和系统化阐释,其正题之“正”在于用集体主义道德滋养好制度,法则之“则”在于强调:道德更需要用好制度来推行。  相似文献   

10.
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开放性、创新性、协调性和宜居宜业是国际典型湾区的共同特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着跨境协调、要素流通、社会融合等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本文在总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空间分工理论、空间生产理论、城市体系结构理论和大都市区治理理论,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理论依据。理论分析表明,经济一体化、空间分工和空间重构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提升湾区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和区域协调能力,制度性整合有助于区域功能性整合,制度创新是实现湾区高效治理的重要途径。基于理论分析,在“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和三种法律体系”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加强制度创新探索,重点包括基于市场一体化创新湾区跨境协调机制、基于已有平台和合作基础创新湾区城市合作机制、基于“共享产业价值链”创新湾区产业分工机制、基于“区域利益共同体”创新湾区公共治理机制,从这四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着手,加快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新格局。   相似文献   

11.
超越传统 建构诚信的传媒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大众传媒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大众传媒面临严峻考验。但是,中国传媒影响国际舆论的能力非常有限,主要原因有四:一是缺乏对西方传媒制度与政策及西方受众心理的了解、研究;二是传媒议题生产能力弱,传媒内容生产落后;三是传媒文化产业机制落后,结构不合理;四是缺乏传媒内容的品牌意识和竞争意识。学界公认中国对外传播中迫切需要改进的问题是:首先,在重大突发事件及政治性很强的新闻报道错失良机并且不善于生产议题去引导境外舆论;其次,以“弘扬主旋律”、“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宣传方针容易给国外媒体留下负面传播的机会;最后,无法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以开放的姿态开拓创新传媒内容、形式等。具体而言,中国大众传媒主要存在七个方面的问题:以宣传代替新闻传播,公信力低;政策及媒介经营理念滞后;媒介结构单一,制度供应不足;资源整合能力低,融资途径不足;面临国际国内多重冲击与压力;非理性的娱乐化倾向在膨胀;传媒的贵族化精英化趋势。为此,学界应该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西方传媒发展的制度转型研究;中国对外传播的内容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内容创新研究;提高新闻公信力与传媒国际化水平研究。从而为中国传媒研究从全球化视野、多样化结构、大工业传媒产业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12.
科技传媒是“三农”脱贫致富的动力本源。科技传媒要提高“科普惠农”意识,强化“动力本源”理念,提高“助农致富”质效。只有这样,科技传媒才能在提高广大农户的科技素养和致富能力以及引导他们脱贫致富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3.
法经济学认为,制度是影响资源利用的关键因素。在对“公地悲剧”进行博弈分析时,离不开对制度在博弈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的分析。传统博弈理论将“公地悲剧”当作“囚徒困境”博弈的观点实为一种误导。“囚徒困境”是特定制度设计的结果,在特定制度安排下,参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被严格禁止,博弈报酬结构具有特定的制度偏好,导致博弈各方无法达成合作。而在“公地悲剧”中,参与人可以自由地进行信息交换,进而可以自发达成合作协议对公共资源进行有效自主治理。因此,“保证博弈”,而不是“囚徒困境”博弈才是“公地悲剧”博弈分析的恰当模型。  相似文献   

14.
湘鄂渝黔边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产业集群理论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湘鄂渝黔边区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具有资源经济优势、规模经济优势、信用经济优势、创新经济优势等,在旅游产业集群环境下,边区旅游企业间要加强合作,在旅游产业集群内要促使企业快速健康成长,同时要大力加强管理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旅游集群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为卓有成效地展开绿色创新发展,须实施全民环境教育以启动民众的力量。实施全民环境教育,应以重建地球生境、再造国家能力基石为目标,以培养全社会的环境认知能力和环境行动能力为基本任务,构建“政府、社区、家庭、学校”分工合作的环境教育网络,重点实施学校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应以对学生进行环境品质培养和环境能力训练为目标,着重养成学生的环境关心精神、综合环境能力和“看护环境”的责任。为此,小学应独立开设“环境与生命”课程,以奠定小学生的环境能力基础;中学应独立开设“低碳与生境”课程,以培养中学生的生境精神和综合环境能力;大学应独立开设“环境学”课程,以培养大学生“看护环境”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社会环境精英,这是国家未来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基于企业同质性的产业分布空间非均衡(中心-外围)仅具有量化“一维性”,即加总的产业份额差异; 但在企业异质性条件下则具有“量”和“质”的“二重性”,即产业份额与生产效率耦合。产业分布轨迹在一维空间中以中心(高梯度)向外围(低梯度)的“单向迁移”为主,但在二重空间中则呈现出中心低效率企业向外围、外围高效率企业向中心的“双向迁移”特征。除传统集聚或分散力外,异质性企业的竞争和选择行为是二重空间构建的“第四”动力,而异质性劳动投入、组织外部经济、贸易成本和异质性偏好或需求则是影响企业行为的主要因素。基于企业异质性的产业空间分类可能会扩大地区间平均生产效率差异和地区发展差距,故要求产业空间布局政策和发展战略更为精细化、差别化。  相似文献   

17.
发展“教育产业”的理论与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教育产业”和“教育产业化”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教育产业就是产业化的教育活动”,“教育产业化早在四百年前(世界范围)和一百年前(中国范围)即已基本完成”,并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市场化和信息化为核心的教育产业发展政策”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8.
在“一带一路”战略布局背景下,研究我国工业产业内升级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分析我国工业产业发展的状况,提出工业产业内升级是助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基础;利用雁行理论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现路径,并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对工业产业内升级的促进作用。利用实证检验和回归分析,指出工业产业内升级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具有互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泛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与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理解区域经济的功能整合和制度整合,关键在于全面认识区域经济的产业分工与协调机制。该文认为,生产要素互补性、工业化水平差异性和产业结构互补性等优势是泛珠江三角洲产业分工协作的基础,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新产业分工理论,积极开展资源性产业、传统产业改造以及建设泛珠江三角洲“世界工厂”等领域的分工协作对于泛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国制造”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工业化的角度探讨了泛珠江三角洲开展产业分工协作的原则、方向和调协机制。  相似文献   

20.
农地产权制度变迁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主要表现为农地产权结构从“权能合一”到“两权分离”,再到“三权分离”的变动过程。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内部动力来源于宏观层面上的原有农地产权制度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微观层面上的农地矛盾、农民的主观创造性、原有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对各项权能的分配不合理而导致的较高交易费用;外部动力来自于变迁主体的动机及变迁环境。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需要规范政府力量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促进经济性因素在制度变迁中的推动作用,并有效发挥农民在制度变迁中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