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敦煌藏汉对音文献中,入声字“不”、“亦”、“一”有为数不少的阴声韵读法,表明当时语音中入声有消失的迹象,通过对对音文献和变文等材料的统计分析,找出了影响入声字变化的频率、位置、重音等因素,从共时的语音变化中探讨历时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黄钟通韵><音韵逢源>二韵书的基础音系是东北方言,根据二书的韵图及满文音注与<广韵>音系比较,初步得出结论如下:(1)知、章、庄合流,从而使声母更加简化;(2)精、见组细音已经舌面化;(3)日母字混入疑母、影母;(4)全浊声母已经消失;(5)尖团音问题复杂,韵图与音注存在矛盾;(6)韵母存在着遇摄、通摄以及少量的臻摄(合口入声字)相混,蟹摄(合口一、三等)与止摄(合口三、少量开口三)相混,蟹摄(开口一、二等)与止摄(少量开合三)相混,果摄、假摄、山摄、宕摄相混,咸摄、假摄、山摄相混,臻摄与深摄相混,山摄与咸摄相混,梗摄、曾摄、通摄相混,宕摄与江摄(少量)相混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通过模拟语音实验和分层调查研究发现,广州话-k塞尾入声在近几十年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跟有些学者从音理上推测的入声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广州话-k塞尾入声的变化具体表现在ak组和 k组的部分入声字(主要是上阴入和阳入字)向着主要元音和塞尾同时变化的方向发展, k、 k两组的大部分入声字则朝着弱化和脱落塞尾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4.
宕江摄入声韵历史上很早就丢失了塞音韵尾,其在现代方言中的主要元音基本上是以后圆唇元音为主,可见《切韵》的宕江摄主要元音应该也是一个后圆唇元音.一些方言中宕江摄入声往往有文白异读两种形式,这是入声韵尾消失后韵尾u向不同方向演变的结果.官话方言中,宕江摄入声字多读为撮口韵,主要元音是前的不圆唇元音,这个和南方方言有别的特点是官话方言在清代产生的一个语音层次,它和元明时代读为[io]韵的层次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袁蕾 《中州学刊》2005,(3):256-258
豫北方言属北方方言华北次方言的一支,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现在的豫北方言语音独具特色.如果把豫北方言与普通话语音中的声母、韵母、声调等进行对比,对豫北方言中普遍且突出的语音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就可以找出豫北方言独特的语音规律.现在按照有无入声为标准,就可以把豫北方言区大致划分为豫北方言入声区和豫北方言非入声区.  相似文献   

6.
杨蔚 《学术研究》2002,(6):169-172
在历史演变中,粤语入声发生了一些变化,体现在各粤方言点中。入声分化后,调类数量由少到多,共有五种分化类型;其分化除以声母清浊为条件外,还以韵母主元音的发音状况为条件。我们考察了珠江三角洲、粤北、粤西三大片粤语的人声情况,认为人声的分化是入声消失的前奏;在相对低、音时长的韵母主元音的冲击之下,入声韵尾在某些韵部表现出弱化的趋势;入声调值正向舒声调值靠拢;入声字在失落韵尾后可能有不同的归向趋势。  相似文献   

7.
中古汉语的声调是分为平、上、去、入四声的。今天,在南方方言中,仍然保存着入声。可是,北方地区的大多数方言中入声早已消失了。普通话是以现代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北京语音中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古入声字分居到这四声中去了。兰州方言中也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没有入声。但是,古入声字在兰州话中的分居情况与普通话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8.
<正> 清代音韵学家江永在论及入声时说:“韵学谈及入声尤难,而入声之说最多歧,未有能细辨等列,细寻脉络,归于一说者也。”①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入声处于一个比较复杂的语音地位。一方面,从调类上说,它是个促调,是和平上去等舒声调类相对立的一个调类;另一方面,从韵母结构上说,它有一套不除阻的清塞音韵尾,是和阴声、阳声相鼎立的一个韵部。入声的这种地位,可图示如下:  相似文献   

9.
郝红艳 《殷都学刊》2003,(1):104-106
江淮官话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有入声,考察江淮官话的入声,对古今语音演变的探讨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了江淮官话59个方言点为研究对象,详细描述了古声入声韵及入声韵尾在江淮官话中的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10.
《唐书释音》成书于北宋年间,其音注真实反映了汉语语音由中古音系向近代音系转变的过渡阶段,是研究宋代语音史的天然语料,与韵书、韵图、宋人叶音以及宋代诗词用韵已有研究成就相比领域,宋人音释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加强对《唐书释音》语音史料的挖掘和整理,不仅有助于汉语语音史的研究,对历史方言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语音由中古音系演变为元明早期官话,其间一些重要音变,大多在宋代产生、发展或完成。《唐书释音》为北宋人董冲所著,其音注必然对宋代的实际通语音变现象有所体现。在《唐书释音》中的特殊音注中,有大量反映宋代通语音变的例子,其展现的语音演变发展趋势同于中原通语,但发展速度则比较慢,较之中原通语显得相对保守。  相似文献   

12.
刘芹 《殷都学刊》2023,(4):110-114+153
通过对高诱“三书注”音注通假39例语音关系考察,发现上古声韵相同16例,上古声同韵不同7例,上古韵同声不同14例,声韵不同2例。上古声韵相同反映通假音同的语音基础。上古声同韵不同通假韵部存在对转或旁转关系,读音相近通假。上古韵同声不同通假表现了上古牙音与喉音匣母的密切关系,端章组来源同一,精庄组来源同一,明晓母存在语音关联。上古声韵不同通假声纽同发音部位,韵部存在对转或旁转关系,读音相近通假。  相似文献   

13.
富善是19世纪后半叶开始在北京附近生活了近60年的著名美国传教士和翻译家,他所编的《华英袖珍字典》是记录当时北京音的重要资料。该字典通过多种方式保留了北京话大量的旧时异读,反映了连读音变、现代已消失的音节、俗读和文读、古庄组字声母异读、古入声字的声调和韵母异读等重要语音现象。  相似文献   

14.
入声的研究过去基本上着眼于音系内部以语音条件为转移去考察其消变的规律,文章着眼于入声的文白读和入转舒在老中青三代的演变过程,从六个方面论证邯郸方言的入转舒属于叠置式音变.  相似文献   

15.
罗湾客家话是清朝年间由广东迁至陕南商州的客家移民的方言。罗湾话古全浊声母不论平仄一律送气,少数非组字读双唇音,少数溪母字读擦音,f、hu-不分,基本没有撮口呼音节,古入声韵尾p、t、k已脱落,古阳声韵的m尾并入n尾,蟹咸山摄一等、二等、三四等韵母有别,臻摄开口见系舒声字、曾摄一等白读读入山摄,梗摄舒声存在复杂的文白异读,有六个单字调,平、入声分阴阳,部分古次浊平、次浊上、全浊上字读阴平(次浊上字最多)。与其他客家话比较,罗湾话保留了客家话的一些典型特点,同时也发生了若干变化。  相似文献   

16.
《文选》五臣注在从单刻本发展到与李善注的合刻本后,正文注释的位置发生了调整变化,而五臣音注的形式与其位置又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位置的变动,合刻本调整了部分五臣音注的形式,使之仍然符合五臣单注本音注的基本体例:一是为避讳改"反"为"切";二是当音注后增添校语或正文注时,增"音、切、声"字;三是当音注后正文注被移走时,删"音、切、声"。  相似文献   

17.
王素敏 《殷都学刊》2012,(3):105-108
戴震是审音派的代表人物,其入声独立和由此形成的阴阳入相配的古音体系的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文章通过对戴震的音韵学著作《声韵考》、《声类表》、《答段若膺论韵》的研究分析,结合具体例证,以此来说明二百多年前清代音韵学家戴震已具有现代历史语言学的理论思想(包括语音演变的规律、时空观、系统观),因而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8.
吴燕 《阴山学刊》2011,(4):36-42
在包头方言入声字中,有几个入声词头运用非常广泛,其中最为活跃且能产性最高的要属“圪”字。“圪”[ka?]保存了入声喉塞音[-?],作词头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语气词。“圪”由一个表示“墙高”或“高土”的实语素演变为一个词头的虚语素,是与实词虚化有关。从汉语语音发展序列看,包头方言的入声已完成了[-P—t—k...  相似文献   

19.
跟传统利用早期历史性条件、晚期历史性条件及现在平面性条件区分大方言、次方言和小方言的做法不同,文章提出利用汉语语音自身层级系统(音节 -音位 -音值)的特征来进行汉语方言的区片划分:用音节层面的音节类(俗称字类)分合标准作为第一层级方言分区的语音标准;用音位层面的音类分合(不造成音节类分合)标准作为第二层级方言分片的语音标准;用音类或音类分合的具体音值(不造成音类和音节类分合)作为第三层级方言小片的语音标准。在权衡同一个层级语音标准的主次方面,我们贯彻以下几条原则:第一,早期的音节类或音类分合比晚期的音节类或音类分合重要,早期的音值特征比晚期的音值特征重要;第二,音节类或音类的合并比音节类或音类的分化重要;第三,大的音节类或音类分合比小的音节类或音类的分合重要;第四,辖字多的音节类或音类分合比辖字少的音节类或音类分合重要;第五,音节类或音类分合规律明显的比分合规律不明显的重要;第六,典型的音值特点比非典型的音值特点重要。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述评近代汉语声母全浊清化的研究,对汉语全浊清化的类型、来源、演变历史、语音机制以及全浊清化与入声消失的先后关系等均有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