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王晓平所谓日中比较文学,是指日本学者以日本文学为出发点、以日中两国文学为对象的比较文学研究。这自然属于日本学术的范畴。它与中国学者以中国文学为出发点的相同对象的中日比较文学相比,由于立场、出发点、视角、方法的差...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一直是中外学术界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在文学全球化的语境下,民族文学必定要通过"相互依存"的前提来达到"共同发展"之目的是考虑这一问题的前提。此外,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传统的继承和扬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研究视角;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互补关系;多重跨越,尤其是跨文化与跨学科是比较文学的显著特征;中西比较文学的对话是新世纪比较文学的热点。将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予以考虑,可以得出定论:比较文学是当今文学研究中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一门独立学科。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与印度文化、印度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启超既是我国近代最早的较为系统地研究印度文化的学者 ,也是最早进行中印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他的许多研究成果 ,对后来的比较文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提出的翻译文学的概念 ,对比较文学中翻译文学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开拓性意义。本文从比较文化、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了他对印度文化、印度文学的研究成就。  相似文献   

4.
出现于60年代中期的港台比较文学研究,到80年代得到长足发展,并跻身于世界文化的前沿与中心,与国际比较文学接轨。孤悬大海的地理环境,也要求港台人在文化沟通与交流中求得新生。港台比较文学形成的标志分别是1966年台湾淡江文理学院英语系与香港大学设立比较文学课。港台比较文学的研究具有计划性强,注重理论译介、资料建设与教学研究,倾向于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主张阐发研究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吴宓——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谁是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一直是多年来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随着中国比较文学蓬勃兴起以及在世界比较文学中的地位的不断提高,这个问题已经到了该解决,而且也可以解决的时候了。首先让我们考察一下国际上被冠之为“比较文学之父”的几个比较文学家及其原因。在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使用“比较文学”这个词的是法国两位很不出名的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他们于1816年为中学生编辑出版了一部文学作品集,收集了一些法国文学、  相似文献   

6.
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在法、美学派创立的理论基础上创立的,它是标志着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对比较文学研究以及在译学界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取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译本《西风颂》和《鲁拜集》作为案例,以变异学理论来分析郭译中所体现出的变异,透视出异质文学在"本土"文学中的接受与变异。  相似文献   

7.
自19世纪比较文学学科创立至今,关于学科自身合法性的问题,如学科的科学性、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学科建制等一直处于争议之中.其中既有来自外部某些文学专门学科的质疑,更有比较文学学者们对本学科的自省.可以说,比较文学是对自身学科质疑最多、最具有自我批判意识的学科.比较文学学者们的著作不仅包括在不同时代理论框架下进行的比较实践研究,更包含了大量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理论潮流下对学科自身合理性的考察、方法的修正及理论的更新.比较文学开始于19世纪浪漫主义盛行的欧洲,当时居于主导地位的观念是"把自然视为由不同物种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这一观念启发了文学研究者把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视为文学表现和审美意识的统一体,具有可比的主题和特征."[1]4因此,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在初创时期是以欧洲不同民族间的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开展的跨文化、跨民族/国家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东京大学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室的古田岛洋介先生,1991年6月在日本《比较文学研究》杂志第59期的书评栏,发表一篇题为《淡江评论杂志》的文章,介绍和评论了台湾的比较文学。作者从介绍《淡江评论》谈起。他说:《淡江评论》是台湾私立淡江大学发行的英文的比较文学研究杂志,系该校外国语文学研究所编辑的。它创刊于1970年4月,原为半年刊,从  相似文献   

9.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围绕"多元文化中的文学对话"主题,在主要涉及比较文学的传统研究领域、一些新的研究视野和跨文明区域的文明对话方面以及学科建设领域等16个议题,展开自由而广泛的讨论,使跨学科和跨文化这一比较文学的显著特征,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研究领域中,既有“比较的”文学史,也有“比较文学的”史,二者既相对独立,又互通有无.本文认为,“比较的”文学史和“比较文学的”史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前者是文学史,后者是学科史.“比较的”文学史是用比较的理念、视角和方法撰写的文学史,而“比较文学的”史则是比较文学这门学科自身发展繁荣的历史.前者的研究对象是文学,后者的研究对象是学科.前者的理念既可用作外国文学史,也可用作本土文学史.后者却只能是比较文学这门学科自身从孕育到产生再到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事物只有通过比较才能鉴别。这个原理目前正在西方一些文化较发达国家的文学界得到充分的承认和重视。比较文学已在西方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文学的研究工作开辟了一个新领域。西方文化较发达的国家都有了比较文学学会。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的著名大学均有比较文学的系科和研究生班。1956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成立之后,先后在意大利、美国、匈牙利、南斯拉夫、法国、加拿大等国召开了每三年一次的有关比较文学的国际学术会议。今年8月,将在美国召开第十届国际比较文学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12.
谷崎润一郎与中国文学东北师范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孟庆枢谷崎润一郎(1886~1965年),作为日本近代一位重要作家,是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在他的创作中不仅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而且与中国文学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谷崎润一郎很小就和汉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3.
印度近代最伟大的作家泰戈尔素以思想博大精深、才华卓世超凡著称。他在文学、戏剧、绘画、音乐、宗教等诸多文化领域内的造诣,令人可望而不可及。在20世纪以来的东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绵密的历史背景下,以比较文学的视点审视泰戈尔文学研究的探索实践、理论建树和思想意识,不能不作出如下的价值判断:泰戈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是为印度比较文学研究开疆拓土的先驱;他对比较文学这一新兴学科所作的巨大贡献,足以使之成为饮誉世界的比较文学家。  相似文献   

14.
严绍?,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比较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日本研究中心委员、中国中日文学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日关系史学会理事等。 最近,记者在北京大学蔚秀园的一所公寓里见到了严绍?,作了一次愉快而有意义的谈话。  相似文献   

15.
英国牛津大学把1988年名誉文学博士称号授予了列宁格勒学者、比较文学专家尤里·达维多维奇·莱温。《文学问题》杂志记者利沃娃为此作了专访。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 兴学科,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短短几年的成就,令海外 学术界为之侧目,称之为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崛起或复兴。 1985年8月,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LA)第 十一届大会上,巴黎大学教授艾金伯勒(Rene Etiemble) 作了题为“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复兴”的学术报告。他列举 我国大陆比较文学的成就,引用了大量数据介绍近五年 来在教学、研究、学术团体、出版物等方面的进展,博 得了各国学者的热烈欢迎。 多年来,国际比较文学界一直注视、期待着中国, “中国──这个姗姗来迟者──在比较文学里又应扮…  相似文献   

17.
基于俳句是根植于日本本土的文学样式这一现象,仅在影响研究的视域下看待芭蕉的文学创作势必会忽视其自身的独创性和完整性.艺术品不仅仅是来源和影响的总和,应视其为一个整体,从别处将获得的原材料在整体中不再是外来的死东西,而已同化于一个新结构之中.1芭蕉的文学创作不仅是对中国文学的习得和模仿,还有他自身对文学美的理解.要在实证性文学关系案例分析中找到文学现象中的流传、变异和规律是曾顺庆先生提出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的意义所在:在客观事实为证的基础上,正视比较文学间的影响关系;与此同时,能够还原、再现被影响对象自身所蕴含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当前中国比较文学“复兴”中的繁荣与危机趋于同步的状况,认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点,应从其自身发展的历史演变中去考察,应从其生长的中国文学土壤里寻找它的“根”,应该立足于当今文学批评、文学思潮多元走向的现实。文章从上述方面重新审视了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历程、现状和自身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认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摆脱目前的“困惑”,从新方法的尝试转入系统理论的建构,力求在观念上有一个新飞跃:一是必须突破单纯的文学批评的模式,摆脱文艺理论的依附关系;二是必须注重中国文学史独特性、开放性、多样性的研究,为中国比较文学提供自己的活动场所和试验基地;三是应该注意把握一种动态的、主体的、时空交叉的理论形态和构架。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文学关系的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一大课题。中国文学中的佛像发声故事传到日本后发生了较大变异,并对日本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类故事从中国文学最简单的片段式描写发展到了日本文学中的比较复杂而完整的叙述,而且发声主体也出现了根本性变化。尽管两国的此类故事颇有相异之处,但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及梳理,仍可以清晰地判明其内在的关联性,认定这些故事应属同一系统。本文重点以《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和《日本灵异记》为例,论述佛像发声故事在中日文学中的流变。  相似文献   

20.
文学经典的"文化权力"问题首先起于比较文学,涉及种族、地域、性别、殖民、古今等诸多领域."文化权力"给出了考察文学、文学经典、文学史等问题全新的角度,以之观照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众多与经典相关的文学史事件、文学现象,就会产生很多文化研究的特别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