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 兴学科,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短短几年的成就,令海外 学术界为之侧目,称之为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崛起或复兴。 1985年8月,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LA)第 十一届大会上,巴黎大学教授艾金伯勒(Rene Etiemble) 作了题为“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复兴”的学术报告。他列举 我国大陆比较文学的成就,引用了大量数据介绍近五年 来在教学、研究、学术团体、出版物等方面的进展,博 得了各国学者的热烈欢迎。 多年来,国际比较文学界一直注视、期待着中国, “中国──这个姗姗来迟者──在比较文学里又应扮…  相似文献   

2.
张永侠 《社科纵横》2013,(3):123-125
毛泽东思想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浸润于中国文化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使传统思想文化在其思想理论的形成中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没有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则不可能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3.
张长升 《社科纵横》2005,20(6):78-80
本文针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弊端,从理论上阐述了供给学派思想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并从实践上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政策、新措施。  相似文献   

4.
和磊 《社科纵横》2011,26(5):171-174
伯明翰学派作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研究派别,其建立有着非常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知识背景。首先是二战后英国社会所形成的各种危机,引发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次,英国社会在二战后出现的"愤怒的青年"反叛思潮,推动了伯明翰学派的建立。再次,从知识谱系上看,伯明翰学派通过批判当时已无力解读英国社会现状英国文化主义传统,开始建立起自己新的知识范式。  相似文献   

5.
吴宓——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谁是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一直是多年来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随着中国比较文学蓬勃兴起以及在世界比较文学中的地位的不断提高,这个问题已经到了该解决,而且也可以解决的时候了。首先让我们考察一下国际上被冠之为“比较文学之父”的几个比较文学家及其原因。在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使用“比较文学”这个词的是法国两位很不出名的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他们于1816年为中学生编辑出版了一部文学作品集,收集了一些法国文学、  相似文献   

6.
王应麟为宋末一代大儒,了解其学术渊源对我们把握王应麟的整体学术情况及宋末理学发展极为必要.本文论述王应麟的学术渊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详细分析前人之观点,指出其得失;二是在全面考察王应麟的学术著作及其文集的基础上,从师承、思想及学术特点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王应麟的学术渊源主要来自吕祖谦,同时又兼综各家之说.  相似文献   

7.
<正> (一) 文学研究,以至整个科学研究,都是一种以无限的苦恼换取有限的欢欣的事业。不仅久经探究,未有创获的时候,有苦恼;而且在有所创获,闻道而喜的时候,面对浩渺的未知之境,也会为自己一时的欢欣感到惶惑不安。真理往往是皱着眉头的,它皱眉的姿容又有千差万别。当一国的学者在相对封闭的情形下思索本土的文学,其思维特点多为纵向,欢欣在于坚实,苦恼在于偏狭。比较文学给我们的研究领域带来世界意识,它以文学为中心,探讨各民族精神风貌的异同及其国际联系,思维特点多带横向。它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正> 当前,人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国际政治思想战线上斗争的焦点.因此,对人权理论问题进行认真地探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就西方自然法学派有关人权的含义、理论基础、不同时期人权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其社会价值等问题作一简要剖析.  相似文献   

9.
制度学派对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它所强调的制度分析、演进观念和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评 ,都已结出了累累硕果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集中体现了制度学派的学术影响 ,二者在制度分析、交易成本概念、权力分析、企业组织和制度变迁研究等方面 ,具有理论继承关系 ,因此不能忽视制度学派的学术影响。并且根据已有的迹象和趋势 ,可以预言随着经济学的融合 ,制度学派也可以进入主流经济学之例  相似文献   

10.
论和谐社会的马克思理论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桂芝 《学习与探索》2006,40(1):132-135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其不同于传统社会理论以及空想社会理论,是在实践中建立的具体而非抽象的和谐社会。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是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是人道化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法兰克福学派是当前西方世界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在现代社会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陷入低潮时,他们以独有的角度重新审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这种批判既包含合理成分,又兼有许多谬误,有些甚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否定。从现实的情况看,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它不是僵死的教条,它对当代西方社会的认识依然是深刻和正确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批判精神相对稀薄的国家,要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批判精神是不可或缺的,而西方马克思主义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种精神工具和灵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前提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陌生化”理论和艺术变相论都承认“变”在文艺活动中的重大意义,但是对“变”在文艺活动中的主导性决定意义二者的看法有根本性分歧。“陌生化”理论认为,“变形”是艺术的“铁律”,构筑在旧因素基础上的新文艺必须通过源源不断的变形、变异来保持自身的生命力,“变”是文艺创造的内在原动力,没有变化的重复就意味着文艺的死亡。而“艺术变相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是“雅俗共赏促成了变相趋势”。  相似文献   

13.
14.
论德鲁克目标管理的理论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4年,管理大师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和体系。这个概念和体系是在前人理论铺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德鲁克之前,就曾经有许多管理学先驱对组织中的“目标”十分重视,并对其在组织中的作用及与组织中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在此基础上,德鲁克看到了以“目标”为中心的理论的延展性和科学性,最终综合、完善并发展了前人的“目标”理论,创造了目标管理体系,并且把“目标管理”发展成为一种管理哲学。也正因为如此,德鲁克创建的目标管理体系至今仍被各种组织机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郭松江 《社科纵横》2005,20(3):10-11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其产生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也要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兆勇 《社科纵横》2010,25(1):127-130
古希腊伊奥尼亚学派自然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该学派用水、无定、气、火作为本原而解释世界的产生。但透过对遗留下来的残简断章的爬剔梳理,我们可以寻找到一种整体的、动态的、发展的模式,以统一说明各家本原观的解释性意义,从而表明各种本原观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并形成了一种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正> 我们闭关自守的时间,实在太长久了。我们的文学研究,还不可能对世界文学的发展,拿出自己的意见。这当然可以推托。但是,要我们的文学研究对本国文学的发展拿出自己的意见来,却是无法推托的事情。然而,我国文学研究的现状,能满足这样的要求吗?显然,还不能。为什么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受了我国文学研究结构的制约。因此,在这篇文章里,想先谈谈我对中国文学研究结构的看法和结构改造的意见,再从  相似文献   

18.
《社会福利》2014,(6):26-27
正社会企业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新的慈善形式,它兼具商业特点与公益目标,不仅有别于纯粹的商业组织,也有别于依赖捐赠或拨款的慈善组织。基本概念关于社会企业的定义,国际国内的理论界与业界均无定论,但各方普遍认为,社会企业至少要包含四方面基本要素:追求慈善目标。社会企业的设立是以追求服务社会公众等慈善成绩为目标,而非追求商业利润。这种追求一般体现为两种行为:一是对利润不作分配,或者进行限制性  相似文献   

19.
马全社 《唐都学刊》2004,20(6):86-89
日本美术是东方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历史进程中,更多的是与传入日本的中国文化艺术的融合。从日本的农耕社会和佛教美术时代到浮世绘世俗化时代,中国的佛教文化、唐宋文化对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文化艺术在诸多方面成为日本艺术在视觉图像和绘画理念的原型。日本艺术家在对中国文化的探究借鉴之"视"中,也在不断地强化着自己的东方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峰 《求是学刊》2004,31(4):24-27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一支 ,尽管在今天已不再保持为一个独立的学派 ,但其真实的思想意义和在今日哲学中的位置却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一问题不应被耽搁 ,因为它未竟的工作———当代文化意识批判———仍然是当代哲学运动的重大主题 ,仍然充满活力。这个主题既属于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今天的发展 ,也属于当代西方哲学对哲学传统展开批判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