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庄子“心斋”说有异有同。强调审美注意活动的无直接功利性特征与“自我”意识 ,注重主体的心理感受及其悟性 ,是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庄子“心斋”说的相同之处。而中西方不尽相同的哲学基础和文化背景 ,则使两说呈现出不同点  相似文献   

2.
审美过程中功利与非功利的统一——布洛心理距离说新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理距离”、“距离的内在矛盾”、“距离的可变性”这三个概念是爱德华@布洛的《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的全部要义所在.其中.“距离的内在矛盾”是布洛心理距离说的核心.“距离的内在矛盾”强调审美距离应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程度,不能失之于“距离太近”或“距离太远”.本文在深入分析了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距离太远”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布洛审美距离说的科学性或合理性在于它强调了审美过程中功利与非功利的统一.指出了认为“距离说”只强调审美非功利性的流行见解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3.
早在19世纪德国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爱德华·布洛即已提出“距离说”,中国美学家朱光潜也有关于“距离”的论述。(距离:美学研究的新起点》的作者对此避而不谈,让人难以理解;作者在文中阐述的若干观点也是不够严谨。  相似文献   

4.
19世纪,在东方,中国的王国维(1877~1927)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①的主张。在西方,瑞士的布洛(1880~1934),在他的美学著作《作为一个艺术中的因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中说:“当人与艺术接触,或者仅仅作为欣赏者或者作为创作的艺术家,而对艺术发生一种无我的但又如此有我的关系时,心理距离在审美欣赏和艺术创作上就代表着此种关系所固有的一种特质。”②“无我”,就是主体同客体无心理距离,合二为一,也就是…  相似文献   

5.
任何理论的创造,都有个逻辑与历史相互统一并在统一中循环往复向前深入发展的过程。在西方美学史上,“距离”这个概念获得较明确的美学意义,和爱德华·柏克的《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一文有直接关系,而“距离”发展成为一个美学命题并且首次获得一个较完备的美学理论型态,则与爱德华·布洛的论文《作为艺术要素和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密不可分。这里我们通过回顾西方古代尤其是古希腊美学思想历程,进一步探讨“距离”的诸种美学意义。在古希腊美学史上,毕达哥拉斯学派有独特的意义。这一学派的基本美学观点,直…  相似文献   

6.
“心理距离”一词,于本世纪初由英国美学家布洛首先应用于审美分析,并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提出来。布洛认为,所谓“距离”,就是“介于我们自身与我们的感受之间”的间隔,是我与物在实用观点上的隔绝。有没有距离,是审美与非审美之间的根本区别,“是距离使得审美对象成为‘自身目的’。是距离把艺术提高超出个人利害的狭隘范围之外,而且授予艺术以‘基准’的性质”。“美,最广义的审美价值,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可能成立”。①我国少数学者对布洛的这一观点,虽然也进行过一些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它还没有引起我国美学界的广泛重视,甚至一度被简单地斥为唯心主义的美学观加以批判。我认为,布洛把距离视作美的本质,过分贬斥实用功利的观点,虽然具有某些唯心主义的成份,但他把距离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提出来,促使了审美研究的深化,不能不说是一大功劳。本文拟从  相似文献   

7.
“心理距离”是英国心理学家布洛用来解释审美心理的一种理论。他曾用海上遇雾作例子说明:海上起了大雾,这对于在海上航行的人来说,是极为伤脑筋的事。然而,航行者如果暂时摆脱功利性的考虑,以一种超然的态度欣赏海雾,那么,海雾就会变成奇妙的美景,让你感到欢快愉悦。为什么同一海雾引起截然不同的情绪呢?布洛认为这牵涉到心理距离的问题。以实用的态度对待海雾,心理距离太近了,不可能产生美感;只有超越实用的态度,舍物质功利于度外,纯然观照事物形象本身,即与实际生活保持一个恰当的心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  相似文献   

8.
孔子对“矩”与“欲”间张力的弥合傅小凡孔子处在大动荡大变革的历史转型时期,深切地感受着"矩"与"欲"之间的对抗与冲撞,他毕生为弥合二者之间的张力而不懈地努力着,向外维护社会秩序恢复"矩"与"欲"之间的平衡,向内将外在规范内化为内在本质而成就理想德性。...  相似文献   

9.
“积淀说”:我的怀疑魏之郴李泽厚先生在谈到“积淀说”时讲,他在1956年提出的“美感两重性”(“社会功利性和个人直觉性”),“也正是指的这种积淀的审美心理结构”①。又说,“从那时起”,他“就一直认为”要研究这种“心理结构”,“后来”他“造了‘积淀’这...  相似文献   

10.
图腾观念的起源──论“食物致生”“食物致孕”朱炳祥"图腾"(Totem)一词,为北美印第安阿尔衮琴部落一支的鄂吉布瓦(Ojibways)的方言。印第安语Totem源于Ototeman一词,意为"我的亲属"(有译为"他的亲属")。从语源学上看,"亲属"...  相似文献   

11.
试论唐宋词的“以艳为美”及其香艳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唐宋词的“以艳为美”及其香艳味杨海明绚烂多姿的唐宋词苑,积淀着十分丰厚的民族审美心理。这些审美心理,有些是从前代文学中承袭而来的,有些则是由唐宋词人所新加"投资"或大力"开发"的。而因后一类型审美心理的"投资"或"开发",就使唐宋词(主要是指传统...  相似文献   

12.
关于“少年诗人”的胡适胡明中国公学时代的胡适已是蜚声全校的"少年诗人",而正是这个"少年诗人"的名号,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今后几十年间学问的方向和事业的性质。─-读诗,做诗,与师友们唱酬,送刊物上发表,这一点"文学"的正宗活动为少年胡适开辟了一个崭新的...  相似文献   

13.
“积淀说”是李泽厚用以揭示人类审美心理的产生、形成和结构的重要理论,也是他用以沟通“工具本体论”与“心理本体论”的一个重要桥梁,因此,在李泽厚所建构的主体性实践哲学美学体系中,“积淀说”占有特殊重要的理论地位。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埃里克森(E. H. Erikson)的“认同”(Ideing)理论,研究“伤痕”、“反思”小说作家中的“右派作家”的“革命”认同,认为它的形成与突显,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认同历史、社会意识形态转型、作家的个人生命周期及身份认同密切相关,而且它还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作家的“知识分子”认同,从而制约了他们的文学活动,使他们的“话语讲述”难以超越当时的“革命话语”。  相似文献   

15.
陈洪杏 《东南学术》2005,(2):156-161
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要求理想观众既分享审美对象的生活,又不完全失去自我意识.这一观点可分别溯及立普斯-谷鲁斯的移情说和缪勒·弗莱因斐尔斯-狄德罗的旁观者论,但朱光潜并未区别作为实体的对象和作为表象的对象,遂远离了立普斯的"移情",与狄德罗一样否认审美主体在"移情"的瞬间即已"旁观"、在"旁观"的刹那即已"移情".此一观点还可追至作为它的理论神经的布洛"心理距离说",但朱光潜与布洛均未自觉到心理距离并不足以成为审美的底蕴.  相似文献   

16.
“作钱”与“作草”叶爱国日本荒川正晴《唐代于阗的"乌骆"》(载《西域研究》1995年第1期)一文,其第四节《唐代于阗的役畜提供·驴的提供与"作钱"》部分,考释了三件出土文书,认定"作""在吐鲁番是指向州县民派征徭役劳动","作钱""应理解为:把分配给...  相似文献   

17.
上下级之间由于在一个组织系统中所处的角色位置不同,客观上存在着某种“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具有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距离过远,上下级之间会显得冷漠,产生误会,甚至对立;距离过近,上级领导又可能丧失权威、尊严和吸引力。因此,如何将距离调校适度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8.
“不到顶点”是莱辛在他的美学名著《拉奥孔》中提出的一个很有价值的美学观点。他认为,为了使艺术作品获得让人“长期地反复玩素”的效果,艺术家对人物表情的描绘应有所节制,不宜“选取情节发展的顶点峋。中国的孔子,也有一个与莱辛“不到顶点”相类似的说法——“乐而不淫,哀而不伤”o。他认为,艺术是表情的,诗“可以兴,可以怨”“,但是,这种感情的表达不能太强烈,不可太过分。他们都是从审美心理出发,主张艺术作品表情时要适当地加以控制,避免“过’与“不及”的毛病,以增加艺术感染力。“不到顶点”是针对造型艺术而言的…  相似文献   

19.
余琼 《理论界》2007,3(1):94-95
“愤青”或“愤青行为”与爱国主义相去甚远,表现为民族精神力量与政治文化现象的距离,稳定深厚的感情与宣泄不满的怨情的距离,付诸实践行动与停留口头言语的距离。  相似文献   

20.
核能的发展离不开公众的支持,而核能设施所在地居民的“邻避情结”会带来诸多负面效应,必须认真加以解决。基于胶东半岛三个有核地区的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公众针对核能设施的“邻避情结”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反对性态度,二是心理接受距离,三是搬迁意愿,其中多数被访者的“邻避态度”坚决,心理接受距离较远,而搬迁意愿不太强烈;在影响居民“邻避情结”产生的诸多因素中,核电设施的健康威胁、风险的长期性和居民对核电站带来的收益判断等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性别差异、年龄大小和知识水平的高低等因素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公众的“核邻避情结”。上述研究结果清晰地描述了公众的“核邻避情结”的特征,展现了各种因素与“核邻避情结”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有关部门的“邻避”冲突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