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中国步入消费社会阶段,对当下多元文化格局中最具影响力的大众文化的研究已走向纵深,大众文化是在认同吸收西方文化理论和具体形态,改造和提升本土民俗文化,并对精英文化和主导文化进行戏谑、策反、渗透的过程中形成的.因而,从学理上来深入剖析研究中国大众文化这一普泛性文化形态的生成机制和范式构建以及意义表征对当下消费语境中的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肖辉  周建平 《阴山学刊》2006,19(5):19-2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西方文化的大肆入侵,中国大众文化迅速崛起,并已融入全球化的后现代语境中。大众文化与群众文化、民间文化并非同一概念,与精英知识分子建构的高雅文化针锋相对,大众文化是一种商品文化、世俗享乐文化和技术传媒文化。  相似文献   

3.
·文学理论· 文学研究中的文化研究倾向 一种倾向是开始关注在当下泛文化研究的批评语境中,向来不入批评家法眼的大众文化和网络文学。有论者指出,今天中国文化现状已呈三种文化并存的格局,其中正统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趋于式微,富于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文化走向边缘,而以中性面貌出现的大众文化正大行其道。有论者认为,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媒体文学还不足以改写传统文学的规范,但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文化的研究理论中,对大众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转向。在这种语境中所理解的“大众文化”,主要是从它生产的条件和消费群体及其消费方式着眼的。它的生产条件包括3点:一是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文化产品被快速地复制;二是文化生产的主体掌握和利用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工作;三是人们观念的改变为大众文化的生产提供了必备的心理基础。它的消费群体是“大众”,大众消费文化的方式,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消费者在消费文化产品、满足精神需要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有意义的生产。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及文化产业密切相关,大众文化是商品化的通俗文化,通俗文化是工业社会中的大众文化,文化产业则是当代社会生产和消费通俗文化的产业化方式。  相似文献   

5.
徐勇 《学术论坛》2006,(8):185-188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popular culture)本来是一个西方语境中的概念,它在进入中国语境时发生了深刻的语义变化,但是中国学界常常把“大众文化”当成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然而任何一个社会的词语都不是纯粹中性和客观的知识,它背后都隐藏着历史渊源和权力斗争。文章描述了“大众文化”概念在中国的理论旅行及其深刻的语义变化,并试图揭示其中的政治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6.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长军 《江汉论坛》2001,6(10):90-92
中国没有本土的大众文化理论。对西方文化理论的跨语境的援用造成了对中国大众文化文本的误读。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同质性关系,使巴赫金在民间文化研究基础上建构的狂欢理论合乎逻辑地成为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话语资源。具体地说,狂欢化理论为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认识方法和阐释模式,对确认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及价值定位具有启发性和建设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玉勤 《理论界》2010,(8):152-154
托尼·本尼特是继威廉斯、汤普森、伊格尔顿等之后在英国文化研究界享有盛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本尼特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从马克思主义当下所遭遇的各种批评话语和面对的理论困境开始的,他把着力点首先放到了对俄国形式主义和各种后康德式美学思想的批判上,着力强调在"历史语境"中审视文学、文化与审美。本尼特在对大众文化的态度上也迥然有别于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从而在"社会维度"内给予大众文化以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阐释。本尼特在"实践领域"内对知识分子进行类型划分与功能界定,同样体现了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历史语境、社会维度、实践领域,分别构成了本尼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视野。  相似文献   

8.
张玉勤 《北方论丛》2010,(3):117-120
本尼特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从马克思主义当下所遭遇的各种批评话语和面对的理论困境开始的,他把着力点首先放到了对俄国形式主义和各种后康德式美学思想的批判上,强调在"历史语境"中审视文学、文化与审美。本尼特在对大众文化的态度上也迥然有别于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维度"内给予大众文化以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阐释。本尼特在"实践领域"内对知识分子进行类型划分与功能界定,同样体现了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历史语境、社会维度、实践领域,分别构成了本尼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视野。  相似文献   

9.
陶东风 《河北学刊》2004,24(5):86-92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研究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种比较典型的范式,即批判理论范式、现代化理论范式与"新左派"理论范式.批判理论范式的主要理论资源是西方的批判理论,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它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中国语境意识与具体历史意识,其大众文化批判从而流于抽象的道德批判与审美批判;现代化理论范式的主要理论资源是西方的现代化理论,而其最大特色在于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社会历史转型中来认识并评价大众文化,肯定其政治意义;"新左派"的大众文化研究范式同样对大众文化持激进批判态度,但是其在研究方法上更强调政治经济学批判,认为大众文化是中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体现.这三种范式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劣,应该在综合的基础上形成良性的互补.  相似文献   

10.
张伟 《天府新论》2013,(5):119-124
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主流形态,消费时代的怀旧文化在承继传统怀旧文化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呈现出与时代症候相吻合的显性审美特征,在速度、距离乃至技术甚嚣尘上的消费语境下与社会大众的审美文化心理悄然契合,其本身所蕴含的理性价值和情感诉求对消费社会的审美认同乃至文化资本的承继与延展都颇具意义,而这一文化形态在消费语境下导向凸显,也给当下的文化构建带来深刻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3.
民族国家理念在《云南》杂志中的凸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宣勤 《学术探索》2003,(10):28-31
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中华民族为适应时代变迁,试图调整自身内部机制所作的一种努力。直至辛亥革命前的几年中,先进的中国人在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探求历程后,才逐步产生了创建新型民族国家、实行现代化以救亡图存的思路。本文试以《云南》杂志为例,分析、阐述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李斯所作的刻石文流传下来的共7篇,采用的是每句四字的形式,继承的是四言诗的形式。在7篇刻石文中,有6篇是三句为一章,是古老诗体的复活,同时又是楚文学影响的结果。7篇刻石文,各篇或36句,或72句,每篇作品的句数相对固定,体现出森严的法度,带有法家特色。各篇刻石文都有自己的风格,针对性较强。在运用比喻的地方,继承的是先秦文学所奠定的原形。  相似文献   

15.
计划经济以性善的“道德人”为前提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性恶的“经济人”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现实的人。我们认为 :这种“现实的人”生活的最佳环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人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当代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以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其基本原因是 :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推行股权分散化运动 ,改变私有制的实现形式 ;大力推进新科技革命 ,发挥“科技是生产力发展的火车头”的重要作用 ;利用世界市场 ,转嫁危机与灾难  相似文献   

18.
李明 《河北学刊》2007,27(5):43-45
从价值哲学的视角对庄子的哲学经典《齐物论》进行现代解读,可以透见庄子的评价论之基本理论特征。就其内在理论结构而言,从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对象、参照系统到评价情境都贯彻着相对主义,致使评价结果和整个评价活动也必然具有不确定性和虚无性。对此,不仅应结合一般价值理论和评价论的特性,对其理论失足作出分析,而是要进一步探讨其中的合理性因素给现代人的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生态问题所带来的理论资源和启迪。  相似文献   

19.
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如何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笔者从教学条件,教师队伍,人才培养,教学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发展经济学虽然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它不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指导理论 ,所以我们必须研究中国的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式。以此关注中国的经济问题 ,总结中国的改革经验 ,预测中国的发展趋势。目的是建立和完善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