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官制度,即国家和行政职位的选任制度,中国历史上称为铨选,实由铨选和贡举或称科举两部合成,所以也称为选举。中国传统政治一向极看重选官制度,所以唐代史家杜佑著《通典》,首论食货,其次即及选举。《册府元龟》卷六二九《铨选部、总序》说“铨选之任,衡鉴是司,历史以来,资地尤重。”卷六五一《贡举部、谬滥》说:“论辩多士,总校群材,为治乱之本源,实帮国之大计。”最早的政制书《周礼》内已有关于西周选官制度的记载,但《周礼》虽然保存了很多先秦史料,毕竞它的实行程度,至今还是一个争论很大的问题。真正在历史上实行过的,完备的和系统的选官制度,最早只能推到两汉。而且,两汉基业四百年,是秦以后寿命最长的一个朝代,它实行的选官制度自然也很长。汉代又称吏治修明。两汉朝代的寿命和吏治的修明应当说也是两汉选官制度的成效,若站在行政的立场上说,实践已经证明两汉的选官制度有很大的功效性和合理性,对后代也有很大影响。隋唐以后的科举制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形成于政府划分文武职官和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确立。选拔官吏的途径很多 ,各有其历史发展的过程和时代特征。举其要者 ,有战国时代的“客卿制”、两汉的“察举”与“征辟”、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客卿制”注重实践性 ,但缺乏必要的教育程序 ,具有较为原始的色彩 ;“九品中正制”是一种“获得性”身份的选官制度 ,具有强烈的特殊主义与感情色彩 ,是典型的“任人唯亲” ;“科举制”作为一种“自致性”身份的选官制度 ,在贯彻公平原则上较为彻底 ,体现了择优录取、一视同仁的合理化原则 ;“察举”与“征辟”是一种“赞助性”身份的选官制度 ,介于“获得性”与“自致性”二者之间 ,过于原始、粗疏 ,容易发生不公平现象 ,缺乏合理化的有效保障。科举制不仅在于考选人才 ,对于维护中央集权 ,促使社会流动 ,有更深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汉代选官有所谓“四科”之标准,它对于我们探讨汉王朝的文官制度和官僚制度,是相当重要的。但对“四科”的性质,却存在着不同的解释。本文拟对所谓“四科”做进一步的申说。一对于“四科”,一般被引用的是《续汉书·百官志》注引之应劭《汉官仪》所载东汉光武帝之诏书,其文如下:“世祖诏:方今选举,贤佞朱紫错用。丞相故事,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复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自今以后,审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举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务尽实核,选择英俊、贤行、廉  相似文献   

4.
晚清之际封建统治者欲挽救日渐式微的君主专制统治,在选官体制上实施重大变革,其内涵颇为复杂。较之传统选官体制,它具有四个明显的时代特征:选官结构历史传统与现实社会的异趣与趋同,选官内涵基本模式与具体途径的更替与多元,选官原则任人唯亲、唯贤、唯财的对峙与位移,选官实质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统一与背离。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当时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了富国强兵,努力改革旧的奴隶制的选官制度,推行符合新兴封建国家统治要求的新的选官制度,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斗争,在思想领域也引起了热烈的争论。这实质上是新与旧的两种势力的斗争。最后,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国家统治需要的任人唯贤,因功授禄的选官制度,取代了腐朽没落的世卿世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化程度之大,影响之深远,为战国古代历史上所仅见。今天,我们对这一时期选官制度的变革进行实事求是的探讨,总结其规律和特点,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清代康熙统一台湾之后实行边俸之制,台湾各级官员任期三年。雍正七年(1729)实行选官协办制度,台湾道员、知府、同知、通判、知县任职一年之后再派员协办半年,雍正八年调整为任职二年之后再派员协办半年,随后再经微调,至乾隆八年(1743)基本上回到康熙时期任期三年的原点,从而取消了协办制度。协办制度是清政府考虑到在台湾任职较为艰难的实际情况,而优待体恤赴台官员的变通办法,是清代台湾选官制度的一场小试验、一个小插曲。协办制度的推行,表明清政府对台湾的重视及其对选调赴台官员的慎重,是强化理台政策以加强治理台湾的重要表征。康雍乾时期如此重视台湾,又如此想方设法加强治理台湾,可见如某些论者所谓清政府前期消极治台之说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7.
封建时代,皇权与法制之间的关系至为紧密。汉代汲取秦亡教训,注重慎用皇权,纠正专任刑罚的“唯法论”倾向;但是,并不能避免皇权干涉法律、繁法严刑的现象。在二者关系上,有后世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汉代教育昌盛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有历史传统的影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统治集团对教育所具社会功能认识的影响,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一系列兴学重教措施的实行。这些都是汉代教育昌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任何时代审美风尚的形成总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选官制度就是古代审美风尚形成过程中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它的影响主要体现于社会意识的塑造、文人群体的形成、艺术体裁的兴盛以及时代审美趣味的变化等四个方面.从制度文化的角度切入,可以超脱于美学界存在的审美功利论与非功利论之间的悖论,更贴近于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之变迁中独特、真实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汉代刺史制度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 ,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汉代刺史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都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刺史制度的形成、演变与两汉政治休戚相关。刺史、州牧的地方官化是东汉政权瓦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汉代刺史制度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云贵 《人文杂志》2003,(2):113-117
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 ,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汉代刺史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都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刺史制度的形成、演变与两汉政治休戚相关。刺史、州牧的地方官化是东汉政权瓦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汉代省官制度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官制度是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产物。汉代在秦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宫省制度。省宫与宫省不同 ,与中朝官也有很大的差别。秦汉之省官、宫官、朝官的权势有一个相互不断消长的过程。汉代的省官和省官制度与两汉政治休戚相关 ,并对以后王朝的政治和政治制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依据《张家山汉简》和古代文献中的有关记载,对汉代疑狱上报、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可以看出,发端于汉代的谳疑狱制度,从其深层内涵来看,体现的实际上是一种诉讼制度和审级制度,通过疑难案件的层层上报,尽量发现、杜绝司法的酷滥和冤假错案的产生,而且,这一制度在汉代的司法实践中得到较好的贯彻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汉代的上书拜官制度仝晰纲上书拜官集自荐、录用于一体,是汉代选官的重要形式。后汉以降乃至魏晋,在门阀观念影响下,世族地主出于对上书拜官者的偏见和鄙夷,对汉代的上书拜官制度多所贬损,并多少影响到后人对上书拜官制的评价。因此对上书拜官制度进行考辨,有助于全...  相似文献   

15.
刘厚琴 《天府新论》2008,(6):122-126
汉代继承关系的法律,传世古籍未有具体记载,张家山汉简为汉代继承制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汉代身份继承法主要体现在宗祧继承、爵位继承和户主继承上.汉代身份继承法既以立法的形式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也以立法的形式肯定并加强了家庭内部的不平等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公羊学在汉代是显学,由公羊学者对《春秋》经进行阐发所形成的公羊义则是汉代政治实践的直接理论依据之一。公羊家以及儒生或在对策上书中以公羊义立政治原则,或在现实生活中以公羊义解政治难题,而帝王将相引经下诏的政治决策中,更是不乏公羊义的身影。通过儒家学者和帝王官僚的不断运用,公羊义在直接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同时,也包含力求使汉王朝的政治运作在实然和应然的张力中尽量朝着"王道仁政"轨道发展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巡视制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代不仅建立了完善的中央巡视制度,而且郡一级的巡视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汉代设督邮一职,专门对郡属县域分部进行巡视监察,和中央巡视制度共同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巡视体系.汉代郡域巡视制度对维护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澄清吏治、推广教化、选拔人才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汉代行政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提高了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后世继承并不断被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汉代的户籍和上计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汉代的户籍制度,是上承秦制。秦代户籍的建立是开始于秦献公五年,“初为户籍,相伍。”到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井田制彻底废除,以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成后,为了重耕战,富国强兵,对人民严格地进行了什伍的编制,并强制人民“毋得擅迁”(《垦令》),使“行间无所逃,迁徙无所入”(《画策》),进  相似文献   

19.
汉代禁省宿卫制度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彦明 《人文杂志》2007,(5):140-146
汉代皇宫可分为省外与省中两部分,有学者提出汉代后宫即是省中,且省中宿卫由宦官负责。此观点虽为众多史学家所赞同,但通过对旧有文献资料与出土简牍资料的分析,汉代省中范围并不完全等同于后宫。此外,两汉省中宿卫制度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不能一概而言只有宦官宿卫省中。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有关汉代官吏休假制度的研究,由于史载的阙略和资料的匮乏,研究者不多,相关专著更是凤毛麟角.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大批珍贵简牍的发掘,为研究休假制度提供了新的材料,相关论著日益增多,研究范围不断拓宽,层次也较为深入.本文就汉代官吏享有的周假、病假、丧假和节假等方面的研究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