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德国文学思想走向现代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由德国古典哲学、美学向现代哲学、美学的转型,使得德国文学思想迅速在迟到的德国民族这里走向现代,具有了审美现代性。德国文学思想的审美现代性的特点在于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民族意识性、象征符号性、非理性化。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候,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性主要表现为几个主要文学流派:哲学上的新康德主义和现象学,文学上的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美学上的马克思主义。它们分别对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化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并共同揭开了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序幕,鲜明地体现了审美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
现代西方美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现代西方相应的哲学流派作为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是后者在美学领域中的逻辑延伸和审美衍化。这种非理性主义美学思潮具有鲜明的反传统反理性倾向,对于西方现代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文学流派的基本思想和总体倾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拟简要地分析十九世纪后期以来现代西方美学中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形态演变和基本特征,以便推进对文艺美学中理性与非理性关系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3.
宋代理学的兴起,提升了中国人的理论思维水平,改变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从美学的角度看,就是直接改造了中国美学的形态。主要表现在:一是理论思维在美学领域逐步取得了主流地位,以往那种感悟、直觉式的方式作为一种美学思维方式正在逐步退出美学领域;二是理论思维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体系的诞生;三是在理学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美学形成了将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统一的美学体系。同时,美学自身发生了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变:首先表现在对审美心胸的研究上;其次表现在对审美创造过程的深入研究上;再次表现在对艺术思维的特点有了深入和清晰的了解。宋代美学的理论性较之以往大大地加强,这除了受理学的影响外,同时也是受宋代艺术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现代派文学的感性学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洪岳 《文史哲》2003,1(3):53-58
现代派文学的诞生与美学的现代转型是互为参照的 ;“aesthetics”经历了由感性学到美学再到感性学的“游历”过程 ;在美学回归感性学的时代 ,现代派文学与审美现代性在非理性的价值诉求上是一致的 ,即美学经过了理性主义的“审美”阶段之后 ,随着“城市感性”的发育 ,进入了非理性主义的“审丑”阶段。而现代派文学的感性核心是关于身体的现代感性学  相似文献   

5.
审美形态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外各类美学教科书和美学辞典,对于审美形态的表述相当混乱,歧义叠出,表现出理论整合的缺失.审美形态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审美境界、审美情趣和审美风格等的感性凝聚及其逻辑分类.审美形态具有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和二重性特点.流行的说法利弊纷呈.划分基本审美形态的标准应该是普遍性、统摄性和源远流长性.  相似文献   

6.
弗洛伊德的美学是现代美学的一种形态,本身并不是后现代的美学思想。但是由于对无意识、非理性、本能欲望等的强调,解构了传统美学的很多观念,也使其带上了后现代的色彩。本文从弗洛伊德美学对审美主体、古典理性主义、审美界限所具有的潜在的结构意义等方面论证了其所具有的后现代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以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依据的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美学的中国特色制约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维度.美学的中国特色可以概括为: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把文学艺术视为审美意识形态;它规范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形态,其主要表现是:一、以人为本的文学批评,以解放全人类和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己任;二、天人合一的文学批评,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对立统一的价值体系;三、和谐统一的文学批评,追求和而不同、多样统一、多元共存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态势.它外显为革命实践性、伦理意识形态性、整合和谐性的美学特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应坚持美学批评与史学批评相统一的原则,运用审美艺术标准与意识形态标准相结合的批评标准,操作中把审美艺术标准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8.
气韵美     
气韵,是中国文艺美学的独特形态,集中体现了中国文艺审美的基本特性:主体性哲学化美学. 气韵美学观念的形成气韵作为一种独立的美学观念,出现较晚,于六朝时期形成.然而,任何美学观念和形态都有一个孕育的过程,遂表现为历史动态运动.在这个动态的孕育过程中,文化条件的赋予,与之相关的美学范畴的逐步影响,传统的审美理想的积淀,是气韵美学范畴产生的因素.它先成活于绘画理论,进而植根于文学审美领域.  相似文献   

9.
纳博科夫在小说《洛丽塔》中提出"审美狂喜"美学思想,运用非理性的主人公形象、非理性题材以及非理性艺术表现手法展现"审美狂喜"观,揭示"审美狂喜"观的非理性本质,表达作者对以理性主义和道德主义为核心的传统美学的反叛,以及对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审美方式的批判,指出"审美狂喜"能够帮助把握永恒之美、实现审美超越,提出"审美狂喜"对于创作美学与接受美学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走向“后实践美学”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国当代美学已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前实践美学阶段(“文革”前)和实践美学阶段(新时期),现已进入后实践美学时期。 实践美学是八十年代美学的主流学派。但存在着历史的局限和理论上的不足,在完成理论体系的建构后,停止了发展。进入九十年代后,涌现了一种新的美学思潮,中国当代美学进入了后实践美学时期。 后实践美学具有三个基本特点:1.开放性、现代性,更多地汲取当代美学的最新成果,恢复了“五四”以来向西方美学开放的传统;2.多元化,改变了实践美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各种观点、各种学说;3.对实践美学有所继承、批判、扬弃和超越。 本文提出建立“超越美学”的构想,它以人的生存为美学的逻辑起点,推导出美学的范畴体系和审美的本质规定。认为审美是超越现实的自由生存方式和超越理性的解释方式,审美的本质就是超越。  相似文献   

11.
在主客体的和谐统一中,中国古典美学侧重于时间运动中的空间建构,强调在对客观世界的总体把握当中,注重主体对客体的自由性认知、体悟、把握和超越.中国古典美学的时空观也多侧重于对主观表现性因素的强调,多偏重于对艺术表现性功能的强调,所呈现的是一种"心灵时空"、"想象时空"的艺术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美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在中国独创性的运用和发展;是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艺术经验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是我们中华民族先进的审美意识和群众的审美需要在理论形态上的集中表现。毛泽东美学思想,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学艺术发展,都起了有力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在他的许多关于文化宣传,文艺问题的论著、演说、通信、谈话、诗词里涉及到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各方面,对美的本质、美的形态、审美感受、审美意识和作为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3.
程金海 《阴山学刊》2005,18(3):10-14
胡塞尔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意向性理论与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形式价值论与审美价值论;主体间性理论与审美主客体关系;生活世界理论与艺术的审美功能。考察胡塞尔对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解释学美学的影响,可以见出胡塞尔对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非理性视野中的现代中国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理性学是20世纪中国学的结构性存在,有其客观的产生、发展、衍变过程。在审美形态上,非理性学主要表现为非理性的感觉体验与哲理思辩的浑融结合,主题的超越性、深邃性相结合,以及玄学色彩等;在艺术表现上,则是象征与隐喻的成功利用,隐喻成为非理性学的本体性审美构成。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中国审美形态,对于发现中国审美文化的识别标志,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美学,摆脱西方审美形态和西方美学的制约,进而弘扬中华文化传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中国审美形态具有整体的和合性;超越感官和对象,注重感悟和想象的超象性;与人生修养相联系,具有明确的功夫性;超越艺术体裁和种类,具有广泛的天地人艺相协调的统一性。其特点在于多义合成和亲属关联;阴阳并生,普遍联姻;风格平和、内敛、超象;家族相似。中国审美形态的成因在于思维方式上的天人合一和自然之道;在实践方式方面的内修、内悟、内在自由;在审美方式方面的以经验型内审美为形态基础;在审美风格的缘起上,既分别受到儒道佛禅的思想方式和审美方式的影响,又同时受到各家的共同影响,从而表现出既独特个我,又包容博大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实践美学与审美精神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当代所有反对和否定实践美学的美学观点都异口同声地指责实践美学忽视美和审美精神性;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和曲解.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并不忽视美和审美的精神性,而是强调在社会实践之中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统一所实现的实践的自由.无论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还是话语实践,都是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统一,它们表现为精神性,但是离不开物质性;美和审美的精神性和物质性,在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之中是高度统一而显现为形象的自由.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他的美学研究注重人生和启蒙问题 ,在借鉴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上 ,创建了具有现代性意义和本土内涵的中国现代美学。这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 ,王国维强调西方现代哲学是“形上之学” ,提出了“学术独立”和“审美独立”的观点 ,赋予中国美学以现代哲学的思维品格 ;第二 ,王国维把“人生”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 ,提出了审美“无用之用”说 ,创建了具有现代人本主义意义的人生论美学 ;第三 ,王国维以强烈的本土问题意识和开放的学术视野 ,沟通中西、古今之美学思想 ,创立了独特的“阐发式”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审美心理学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 ,2 0世纪中国审美心理学研究在 2 0— 3 0年代和 80— 90年代出现两次热潮 ,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和影响。百年来 ,中国美学界围绕审美经验的特质和心理机制与艺术创造的特殊心理活动两大基本问题 ,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索、争鸣和创新 ,推动了学科建设和发展。从历史和现实来看 ,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 ,主要希望不在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 ,而在审美和艺术经验的科学研究 ,并且要从审美经验的特点出发 ,形成本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 ;应当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审美心理学体系作为突破口 ,通过深化对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思想体系和特点的研究 ,实现传统审美理论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美学作为中国古典哲学在审美方面的体现,在文学、艺术领域的运用非常广泛,其特有的审美心理对它们各自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探讨中国古诗词与现代标志中的古典美学法则,不仅有利于吸取古诗词的审美经验,将文学抽象美转化为艺术形象美;而且有助于发掘现代艺术形态的丰富性内涵,提升现代艺术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20.
般若观即佛教禅宗的成佛观、世界观、哲学观.本文从梵(佛)我同一、心物同一的一元论,对世界万物作整体观照,非理性的直觉体验三方面论述了禅宗般若观的主要特点;阐明审美与禅宗般若观对事物的总体把握有相通之处,但审美中的灵感(顿悟)是以主体的生活积累、审美实践、审美经验、文化修养乃至理性思考为基础,而禅宗的顿悟是神秘的、唯心的、非理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