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从小康社会高校休闲体育教育观念、休闲体育教育内容、体育教师休闲技能、休闲体育教育场地器材、受教育者的休闲体育活动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针对高校休闲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康社会高校休闲体育教育合理建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的参与动机明确,但实际行为滞后,参与频率不高,参与形式单一,学校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还不能满足大学生休闲体育的需要,而且缺乏休闲体育指导人员,限制了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积极性及其活动质量。因此,应该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大学生休闲教育,加大学校体育场馆建设力度,增加人力资源和经费的投入,配备足够的指导老师,满足学生的休闲体育需求。  相似文献   

3.
休闲体育是带有时代气息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存在方式。学校休闲体育教育为学生架起从“为体育的生活”到“为生活的体育”的桥梁。逐步引导学生养成休闲体育意识、态度和习惯,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把休闲体育作为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文章就休闲体育教育久远的思想基础、时代进步的社会基础和人本视野的生活基础,提出了通过休闲体育教育促进大学生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意义、原则、方法和内容。  相似文献   

4.
对黑龙江省8所普通高校学生休闲体育的参与动机调查发现: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形式较为单一,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无法满足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需求,缺乏专业指导员,既影响了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积极性,也不能保证其活动质量。因此,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对大学生休闲体育教育,加大学校体育场馆建设力度,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场馆的利用率,逐步加大对休闲体育教育方面经费的投入,通过引进和培训较为专业的指导老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休闲体育方面的诉求。  相似文献   

5.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已经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高校有必要把这种理念和模式融入体育教育过程。根据学校实际,选择适宜休闲体育教育模式,将进一步开拓和丰富体育教育内容与资源,实现以学生为本,多视角、多方位、多途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的目标,对于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终身体育教育和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实地调查法、德尔菲法以及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高校休闲体育课程的概念、性质进行了阐述和讨论;对休闲体育课程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探讨,说明了休闲体育课程在高校开设的必要性,并利用个案,对高校休闲体育课程目标的设定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文章认为,高校开设休闲体育课程将休闲体育与学校体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具有时效性和时代感的,休闲体育课程的价值追求与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理念并行不悖,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相得益彰;高校休闲体育课程目标的设定应以四项基本目标为基础,结合学校和学生自身情况,将传统体育教学项目去竞技化,将民间娱乐体育项目课程化,将课程结构优化组合,使休闲体育模块课程系列化,从而最终促进高校休闲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有研究表明,以休闲运动模式的教育方式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身体运动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发展,是集竞技性、表现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现代教育模式。休闲运动为中心的“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终身休闲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同时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是一种较理想的高校体育教育模式。文章全面分析了以休闲运动为中心的“俱乐部”形式的体育运动教育模式,以期对我国现行的高校体育教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休闲体育源于大学生对健身愉悦的需求,得益于各高校因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而展开的体育赛事.各个高校在教学中要尽快完成由传统体育教学向休闲体育教学的转变.正确把握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层面的影响因素特征,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科学地追求健康,培养良好的休闲意识,为大学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闲时、闲钱和闲情的增多,尤其是休闲阶层即中间阶层的不断扩大,休闲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然而,娱乐休闲领域鱼龙混杂,沉渣泛起,休闲产业发展幼稚,给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带来不利影响。高校休闲教育旨在坚持休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培养健康进步的休闲文化。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对休闲的需求,高校休闲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体育审美教育透于学校体育教学中 ,通过对我国学校体育审美教育的追溯、体育审美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关系、体育审美意识形成等问题的思考 ,期望在今后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师生能获得良好的体育审美教育体验  相似文献   

11.
对于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领域来说,对课程资源改革开发的认识只是局限于教材的修改、更新和引进上,使得大量鲜活的体育课程资源未得到开发和利用,这说明对于体育课程资源的界定有一定的误区。为了使体育课程更加契合地域和学校的具体教学特点,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来界定体育资源,分析了我国体育休闲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休闲体育构成要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休闲体育由6大要素构成,即休闲体育观念、休闲体育环境、休闲时间、休闲体育行为、休闲体育技能和休闲体育的生理、心理影响。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体育教育要抓住"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强化"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意识,深化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凸显学校体育教育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问题,以实现教学改革目标为前提,设计了改革内容: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理念,及时更新体育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依托休闲体育助力健康中国,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实施方案,将教学内容向现代化和休闲化方向发展,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14.
试论农村休闲体育的特性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休闲体育是指在农村地理范围内,利用广大农村的山川、田野、山庄、江河、湖泊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城乡人口为参与主体的各类健康而愉快的体育活动。农村休闲体育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乡村游系列休闲体育、休闲户外运动、农村休闲体育旅游、农村社区休闲体育。农村休闲体育具有自然生态性、季节性、地域多样性、休闲性、层次性、可持续性、高效性等特点,农村休闲体育的开发和发展有利于改善城乡居民生活,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和拓展农村服务产业。  相似文献   

15.
论终身体育思想的学校体育教育及其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终身体育思想的内涵,提出了应从体育课堂突出健康教育、体育课程设置注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等方面树立科学的学校体育教育理念,把终身教育、终身体育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终身体育思想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发达国家民众的休闲体育活动方式主要有欣赏体育视频或现场观赛、自身参与多种休闲体育活动、进行各种休闲旅游体验等等;我国休闲体育活动方式比较多元化,重"休闲"而轻"体育"。我国职业女性参与休闲体育的频率取向周3次以上、持续时间取向每次30分钟以上、强度取向达到出汗效果、项目取向强度适中、技术要求低均与现状相差甚远。通过转变职业女性休闲体育的观念、建立合理的职业女性休闲体育消费体系、强化女性休闲体育的场地设施建设等措施来改善我国职业女性休闲体育现状,希望对促进我国职业女性休闲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能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社会调查,阐述在广西增设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的重要性是社会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人们休闲生活的需要;是21世纪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拓宽体育人才口径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是社会体育人才市场的需求;有利于促进广西经济建设,体育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因此,认为在广西增设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具有重要性和可行性,且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四川省休闲体育公共服务现状的调查,提出了服务组织系统化、筹资多元化、服务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休闲体育服务人员专门化、群众参与普遍化和资源建设配置利用合理化的服务体系构建方向。并建议建立四川省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二元体系、"十个一"休闲体育公共服务工程、四川省休闲体育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及加大休闲体育公共服务融资渠道等具体措施,这对促进四川省休闲体育事业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是我国整个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校体育教育是国民体育教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所开展的休闲教育,是国民休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大学生休闲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回归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克服休闲异化的现实需求。在教育实践中,主要应实施休闲意识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休闲;实施休闲技能教育,指导学生学会休闲;实施休闲伦理教育,励导学生健康休闲。为了确保大学生休闲教育取得明显成效,学校还应以环境建设为先导,营造休闲教育氛围;以学科建设为载体,搭建休闲教育平台;以理论建设为支撑,深化休闲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