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农村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提升子女受教育的质量、改变身份并向上流动的重要因素。试从场域理论出发分析农村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低迷的现象。研究发现:家校互动场域由分离走向合作是家长主义浪潮和家庭教养方式“中产化”趋势的影响所致;农村家长由于资本匮乏和惯习机制难以契合家校互动场域变化。具体而言:经济资本匮乏导致其市场化选择不足,文化资本匮乏消磨了家长对孩子的耐心,同时又加剧了对教师的依赖,经济和文化资本不足使家长在家校互动场域中形成多种结构性压力;农村家长对家校合作的认知是其家庭内部竞争性冲突的惯习的产物,与场域、资本交互作用导致农村家长参与行为的低迷。  相似文献   

2.
学前阶段作为残障儿童接受教育的开端,是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残障儿童家长学前教育需求调查 问卷为研究工具,对随机整群选取的S市3所特教幼儿园和2所特殊学校学前部的110名残障儿童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表明,残障儿童家长学前教育需求整体水平较高,尤其对学校性质及形象需求、保育及服务需求最为迫切;残障儿童家长的学 前教育需求与儿童残障程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儿童年龄段、家长学历、家庭月收入呈显著正相关;残障儿童家长年龄、家庭月收 入、家长学历、儿童年龄对其学前教育需求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相应的建议:地方政府要积极推进公办融合幼儿园和特色融 合幼儿园的建设;加强残障儿童家庭和校(园)间的合作,促进康教(育)结合;对残障儿童家庭实施政策倾斜,确保其享有经济 保障;根据儿童残障程度,实施差异性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家长年龄、学历、家庭月收入等因素对其学前教育需求 的影响,改善相应的管理工作,满足家长的教育需求。  相似文献   

3.
三江源生态移民家长教育参与过程受主客观多重因素的影响。基于生境理论从生态移民家长的教育参与意识、参与能力与参与行为三个维度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通过对该地的调查研究发现,生计方式、文化不适及知识和价值观的断层是导致当前生态移民家长教育参与意愿淡泊、参与能力不足与参与行为被动的主要原因。为此,应充分发挥网络媒介平台作用,加强生态移民家长教育参与意识;遵循“他者性”的教育理论,弥补生态移民家长教育参与能力;完善政策制定和法律规范,规范生态移民家长教育参与行为。以破解三江源生态移民家长教育参与的困境,为促进三江源生态移民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借鉴和参照。  相似文献   

4.
幼儿劳动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需坚持“泛在”原则、“在场”原则和强调家校合作,故家长的参与行为对幼儿劳动教育目标 的实现十分重要。对湖南幼儿园儿童家长的425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多元逻辑回归,发现家长认知水平和沟通方式显著影响 其参与劳动教育家校合作的频率、方式和内容。其中,内容认知、沟通态度正向显著影响参与频率、参与方式和参与内容;沟通 工具多样性负向显著影响参与频率、参与方式和参与内容;责任分工认知正向显著影响参与频率,负向显著影响参与内容;重 要性认知和角色认知正向显著影响参与方式。今后有必要从强化认知宣教和优化沟通体系等方面提升家长对幼儿劳动教育 家校合作的参与。  相似文献   

5.
英国潘格林幼教中心"让家长参与儿童学习"项目秉承家长和教师是伙伴关系的原则,支持家长深入参与儿童的学习与成长。结合我国当前家长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家长参与的理论基础应当从缺陷模式转变为发展模式,家长参与的内容要从单一的信息交流深入到推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家长参与的形式应多元化,强调家长的主动参与,幼教机构功能应定位于服务儿童、家庭和社区。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教育的私有化、家长参与在教育政策操作层面上的缺失以及学校与社区关系冷漠导致了特许学校家长合同的产生。家长合同,是指在家长和学校代表之间签订的协议,目的是为了明确各方在支持学生学习的作用和义务,具有隐喻性、条理性、选择性和强制性特征。我国学校可以借鉴家长合同的形式,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明确教育责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对武汉市三个年龄段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当今不同年龄段家长儿童观的代际差异。结果表 明,老年家长与青年、中年家长对于儿童地位、儿童权利、儿童发展与儿童需要的认识存在显著差异,相较而言,青年、中年家长 在上述四个维度的观念更趋合理。部分老年家长持有家庭中家长应处于权威地位、儿童处于服从地位的看法;与老年家长相 比,青年、中年家长更加尊重儿童,愿意与儿童平等相处。结合访谈分析发现,“家庭本位”的传统文化、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受 教育程度的增加是导致老年家长和青、中年家长儿童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为营造良好的儿童成长环境,家长需改变认知, 合理期许,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老年家长应善于学习,主动走近儿童;学校、社区、新闻媒体等各行各业应共同帮助家长树立科 学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8.
在影响教育的要素中,学校和家庭的可控性最强,所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理论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以期实现两种教育力量的密切协作,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9.
国外的幼教机构(如美国,日本幼儿园),非常重视家长与教师的互相配合。他们认为,家长是幼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家长参与孩子所在园的教育,有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研究表明:家庭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对儿童建立自我评价、减少纪律问题有协助作用;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能提高孩子的成绩;当参与是全面的、有计划的、长期性的时,参与更富成效;当孩子年龄还小时,家长就参与幼儿园教育,参与效果会更好;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效果;当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时,低收入家庭和少数民族家庭的孩子最受益。由于家长与幼儿园的配合有以上作用,国外很多幼儿园设法做好配合工作,主要采用以下方式: 一、组织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由家长自发组织、选举而成。它的工作职责一是协助幼儿园管理,如监督幼儿园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参与课程决策、教师的聘任等工作。二是反映家长的需要和意见。 另外,家长委员还帮助做一些事务性工作,如收集幼儿园所需的废旧物品,帮助修理玩具等。  相似文献   

10.
家庭教育是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少年的个性、习惯、行为和追求无不反映出家庭教育的影子。为了促进少儿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成为"四有"新人,必须树立学校、家庭、社会整体教育的思想,重视家长工作的研究,健全家庭教育工作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1.
学前教育是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的开端,学前教育的发展质量与层次直接关系着亿万幼儿的成长与成才,与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关系着祖国与民族的明天。为了调查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及满意度,采用自编学前儿童家长教育需求及教育需求满意度问卷,对随机整群抽取的四所幼儿园的195名幼儿家长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首先,学前儿童家长教育需求总均分为4.200,学前儿童家长教育需求满意度总均分为4.306。其次,小中大班儿童家长教育需求与教育需求满意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最后,幼儿班级、便利性服务需求、教师职责需求均进入回归方程,对学前儿童家长教育需求满意度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第一,学前儿童家长教育需求及满意度所得均分较高,处于中上水平;第二,学前儿童家长教育需求越高,其教育需求满意度越高;第三,家长满意度受到幼儿班级、便利性服务需求和教师职责需求因子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0~3岁婴幼儿父母的养育压力类型与养育指导需求,采用养育压力量表和养育指导需求问卷对745名婴幼儿父母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婴幼儿父母养育压力的总体水平偏高,尤其体现在幼儿教养、外界环境、生活调适三个维度;婴幼儿父母养育压力可划分为低压力型、中压力型、高压力型三种潜在类别,中压力型父母占比最高,高压力型次之,低压力型父母占比最低;三类父母在最小子女年龄、与子女关系、居住地、主要照料人、家庭月收入、父亲学历、母亲学历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养育指导内容与指导形式上,三类父母既有共性需求,也有差异化需求。为缓解婴幼儿父母养育压力,建议父母自身加强养育知识学习,提前做好养育规划;家庭成员密切配合,相互支持;政府为家庭早期教养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宪政需要是公民、国家对政治形态的宪政特征、功能的认知而产生的一种期待,宪政需要是法律需要的下位概念,法律需要是宪政需要的逻辑前提。宪政需要具有层次性,由低向高分为三个层次:宪政权利需要、宪政规范需要及宪政秩序需要。结合中国宪政实际,按照宪政需要规律,提出宪政需要层次论,完善宪政需要层次结构的相应对策,以此来维护公民的宪政需要,推进国家的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14.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师专学生需要结构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法对我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634 名师专学生的18 种基本需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强度最大的主导需要为求知的需要、友情的需要、自尊自立的需要、建树的需要;强度最弱的非主导需要为性的需要、物质享受的需要、权力的需要、躲避伤害和躲避羞辱的需要;从需要的6 大维度看,由强至弱依次为发展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贡献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生理的需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师专学生的需要结构存在团体差异和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5.
幼儿园是为学龄前儿童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一方面承担着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另一方面要服务家长。幼儿家长对幼儿园家教课堂指导的期待是幼儿园调整家园工作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向呼和浩特市13所公立幼儿园的幼儿家长发放近3000份问卷,向幼儿家长了解对家教课堂指导频率、时间、主讲人、内容、形式等有着怎样的期待,在此基础上为幼儿园有针对性地开展家教课堂提供实证依据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促进家园更好的合作,最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需要是人的行为积极性的心理基础,也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笔者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分析、论述了人的需要的现实意义及其特点、种类、层次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人的需要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明代文官匿丧与诈丧现象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匿丧、诈丧是丁忧制度衍生出的机会主义,主要存在于低级文官中。这些文官通过匿丧行为,规避丁忧制度带来的经济、政治、身体等方面损失或不便;而诈丧则是利用丁忧制度提供的丧假和复职等权利,逃避职事,蒙混选官。为保障丁忧制度的存在,明朝制定了相关的行政、法律制度,有效地打击了匿丧、诈丧等行为。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读者需要、作者需要、编者需要存在的形式.通过分析三种需要的特点、区别与联系以及各自在组稿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指出,三种需要有其各自相对的独立性,但相互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并且三者都根植于社会,有机地统一于出版物之中.认为以出版宗旨为原则、稿件价值为基础、作者需要为动力、读者需要为依据、编者需要为准绳,达到三种需要的有机统一,是组稿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也即组稿机理.  相似文献   

19.
On the basis of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the concept of language learners‘ needs,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needs analysis, both pre-course analysis and ongoing analysis, in curriculum designing. By doing so, teachers can not only collect factual inform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setting broad goals related to language content ; but also gather information about learners which can be used to guide the learning process once it‘ s under way. Learners, on the other hand, can be aware of their own learning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e specified objectives.  相似文献   

20.
赵凯 《南都学坛》2012,32(6):7-12
"禄养"是指官员以俸禄孝养父母。两汉时期,人们对禄养行孝的养亲方式非常崇尚,即使是那些淡泊名利的志节之士,在身处无力养亲的现实困窘时,有时也会迫不得已而放下身段,入仕求禄以求养亲。但是由于俸禄微薄,对于不少中低级官员来说,以禄养亲依然不易。不少官员为了便于行孝,往往会想方设法将父母迎接至就职地,此即"移亲就养"。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移亲就养并不容易实现,故有些官员不惜放弃官职以归乡终养。汉代已将"养亲"纳入官员的考核机制之中,但是总体而言,其在相关制度建设方面仍显粗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