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爱情七豆汤     
黄斌 《社区》2009,(6):60-60
老爸为老妈熬了10年七豆汤。 红枣、绿豆、苡仁、黄豆、莲子、红豆、花生及一小包纱布包着的黑芝麻,放在一起,大火煮,小火炖,两个小时才能熬成一锅喷香的七豆汤。每次熬汤时,老爸总是手捧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灶前,大火、中火、小火,一丝不苟。我打趣地对老爸说:“御膳房里的厨子,也没您这样用心煮汤吧?”老爸笑着说:“你妈就是我的圣上,我煮的汤,就是御膳。”  相似文献   

2.
本产品为风味冷饮,三豆合用,清热利水。(1)原料配备:绿豆、红小豆、黑豆、白糖。(2)操作步骤:先将绿豆、红小豆、黑豆中的杂质清除掉,淘洗干净后备用。取绿豆、红小豆、黑豆各1份,加9份清水,放入锅中置旺火上煮,待煮沸后,用小火将豆焖烂,再将适量白糖放于豆汤中即可用或出售。(3)注意事项:豆类蛋白质含量较高;本产品应即时加工即时出售或饮用,不宜较长时间保存;短时间存放应放在低温环境中。本产品呈蛋青色,薄而均匀,晶莹透明,有弹性而不粘连,可凉拌、炖煮食用,吃起来清香爽口,滑而不腻,有筋骨感。它不仅是美味佳肴,而且经常食用可以降血压,…  相似文献   

3.
七子派考略     
七子之名肇始于明人,弘治时即有七子之称谓,万历间已有前七子、后七子之分.明人所谓的七子,指称不一,降及清代,基本定型.七子派之称谓,由四库馆臣正式提出,并视前后七子为一大派别,涵盖以前后七子为中心的一大批文人,此为广义之七子派.至于狭义七子派,仅指前后七子各七人.  相似文献   

4.
正炎夏七月,有一个多情的节日自古以来备受中国人关注,那就是七夕。满天星斗,凉风习习,我与几位文友纳凉聊天,竟聊出一大堆"七"数趣话,也令我对"七"有了更深的了解。不知什么缘故,从古至今,中国人常把"七"和不吉祥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例如:丧事要做七个"七",七"七"奠祭必须有"七哀";丈夫可以在七种情况下将妻子休弃称为"七弃"或"七出";古代法律将杀人罪归纳为"七杀";现代人在选车牌、电话号码和婚喜吉日时也常常对"7"避  相似文献   

5.
川陕古道上有4座山岭名七盘岭,自北向南依次为褒城七盘岭、嘉陵江东岸七盘岭(唐宋时)、广元东北七盘岭(明清以后)和武连七盘岭。自古至今,多有人将几个七盘岭特别是将唐宋时嘉陵江东岸与明清时广元东北七盘岭混淆,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人张邦伸对唐宋时嘉陵江东岸五盘岭又名七盘岭的误驳和《唐诗鉴赏辞典》误释褒城七盘岭为广元七盘岭,因而有必要进行分辨。历代关于七盘岭的诗,或抒情,或壮怀,或咏物,或纪事,或豪放,或深沉,或一地一咏,或两地合咏,精品迭出,各有所重,色彩斑斓。  相似文献   

6.
明代七子派"复古而陷伪"是一个历史命题,这一命题经过历时性的层层累加,达到了对七子派复古的丑化和妖魔化效果。这一命题有很大局限性,其弊端主要有三:其一、失之于对七子派复古的全面理解,侧重于从文学层面进行过度化概括;其二、失之于对七子派复古的多层面阐发,将七子派视为一个整体,无视主流与末流之別;其三、失之于对七子派复古的动态考察,未从变化的角度把握七子派成员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想,刻意制造七子派与其他文派之争,无视各文学流派之间的交融与传承。王世贞晚年提出"有真我然后有真诗",有矫正七子派末流之弊的用意。  相似文献   

7.
从用人单位反馈信息看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年制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 2 1世纪高层次医学人才。为了客观评估七年制毕业生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水平 ,采用问卷式抽样调查方法 ,对录用七年制毕业生的单位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七年制毕业生在医疗、教学及科研等方面较五年制毕业生强 ,而在医疗基本功、协作精神及人际交往等方面仍显不足。调查结果对七年制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明代七子派的复古曾享有盛誉,“文学革命”兴起后,七子派被视为“妖魔”。陈独秀等人所倡导的“文学革命”是以七子派、桐城派作为“革命”对象,并将七子派符号化为旧文学的负面典型,断开了白话文学与七子派、桐城派的联系,试图建构白话文学的体系。对于“正统”文学,陈独秀、胡适充满焦虑,并努力将七子派打造成“摹拟”“抄袭”的典型,以此获得口诛笔伐的合法性。这种策略性的成功使原来占主导地位的“正统”文学让位于白话文学,七子派在哀怨声中消失在了新文学的大合唱里。  相似文献   

9.
升龙 《今日南国》2014,(12):61-61
七色 白色的阳光通过三棱镜便折射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跨越天际的彩虹也是这七种颜色,“七”便在彩虹中客观地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奇妙与神秘。七色阳光,绚丽多私七色彩虹,天上奇观。七种颜色,构成了整个世界的所有景色。  相似文献   

10.
七界·神殇     
历史背景我们现在地球上七个大洲,原来曾是神、仙、佛、妖、魔、鬼、人七个大界。七界之间,只有灵力高强的幻术师才能自由往来。在宇宙还是一片混沌之时,出现了一个生有一双白翼  相似文献   

11.
传统节日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大题材。七夕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节日之一 ,历代吟咏七夕的诗作很多。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 ,又与中国早期的天文学知识和天体观念密切相关。伴随着乞巧、曝衣等风俗 ,汉代时七夕节大致形成。六朝时始出现大量吟咏七夕的诗歌 ,至唐宋发展到辉煌时期 ,诗作众多 ,主题多元化。至现代社会 ,七夕作为节日虽已不再流行 ,但七夕诗歌仍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汉记》所谓“开犍为、朱崖七郡”,与上下文抵牾,不应该出自班固的文笔。“珠崖七郡”的构词方式,与《居延新简》“南海七郡”简文或许类似。以珠崖为代表称“珠崖七郡”,似考虑到了珠崖郡得名与珠宝的关系。“珠崖七郡”应该指汉武帝定南越置同样出产或输入犀、象、玳瑁的七个沿海郡,即:南海、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  相似文献   

13.
《七剑》在故事主题、七位侠客的形象塑造、斗争策略、讲述战争中的爱情四个方面参照了经典影片《七武士》。同时立足于中国的武侠文化,在侠士与村民的融洽相处、侠士的独立人格、抨击恶势力的刻画上有所超越,使《七剑》成为一部典型的武侠电影,也彰显了中国侠客和日本武士文化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4.
炎热的七月,与一帮文友闲坐阳台纳凉聊天,竟聊出一大堆"七"数趣话,大家对"七"这个冷僻的话题有了新的认识。有些人在选择车牌、电话号码等,大都对"七"冷眼看待。其实,对"七"的恐惧与漠视是一种偏  相似文献   

15.
<正>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疯狂侵华,却给自已种了苦果。本文拟从“七·七”事变所引起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对日本产生的不利因素和后果,略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深陷中国战场,长期难以自拔 “七·七”事变后,日军便大举向我华北、华中、岳南各地展开进攻,全力以赴实施其“速战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目前重庆市七桥一隧收费现状与问题的分析,在考虑七桥一隧的空间布局、交通量分布、社会经济环境及桥隧投资状况的基础上,构建出重庆市七桥一隧实施地区收费方式的方案。并对方案中收费制式、收费方式、票制体系及收费标准等收费系统设计不可或缺的关键问题予以探讨。同时,指出重庆市七桥一隧实施地区收费方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明代前七子的崛起,是政坛南北之争在文学领域的集中反映。前七子矛头所指———台阁体和茶陵派,是南方文风的代表;前七子倡导的秦汉文风和盛唐诗风,则是对北方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此前,南方文人在明代政坛和文坛上一直占有绝对优势。前七子标榜汉、唐,含有为北方文化争胜的意味。前七子复古运动的沉寂,亦与北方政治势力的分化有关。对宋型文化的反省,是前七子复古运动的重要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8.
数字“七”在塔吉克族文化中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它常见于塔吉克族民间俗语、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及宗教教义中。文章从文化学的视角对数字“七”与塔吉克族文化之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数字“七”在塔吉克族风俗习俗和宗教信仰中的表现形式,并指出“七”之文化含义的形成与塔吉克族的宇宙观有关。  相似文献   

19.
农历七月初七,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节。在浩瀚的联海中,有的对联与七夕相关,七夕节赏七夕对联,别有几分情趣。明末清初著名戏曲理论家李笠翁有一好友,名为宋建三。宋建三生于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所居之地名为"百花巷"。有一次,正值宋建三寿辰,李笠翁触景生情撰就一寿联,联云:"七夕是生辰,喜事业功名从心,处处带来天上巧;百花来寿域,羡玉树芝兰绕膝,人人占却眼前春。"联语道出了宋建三事业有成,家庭美满,都因占天时(出生七夕节)、地利(居住百花巷),可谓立意见巧,想象奇特,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20.
一、别样的日本七夕节日本七夕节源于中国,但与国内的"中国情人节"不同,在日本七夕不带有任何和情人节相关的色彩。七夕是孩子们的节日,每年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把心愿写在纸条上,然后挂在树上。在日本东京学习时,结识了中野太郎,受邀请,我有幸和他们一家共渡七夕节。一大早,我们一行便赶往东京的迪斯尼乐园。在东京街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