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大学新生思想教育工作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新生作为大学生和青年的一个特定群体,其心理思想发展存在着希望与失望、独立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归属感并存等特点。思想教育工作应以培养新生具备最基本的大学生心理、思想素质为重点,通过课堂教学,开设思想品德专题,加强宿舍管理,开展争创文明宿舍活动,心理咨询等对大学新生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2.
政治心理学在世界上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在我国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全新领域。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现状,揭示了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存在的问题,从主客观两方面探析了当代大学生不良政治心理的形成机制,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健康政治心理的相应对策。即大学生提高自身政治修养,增强政治行为能力,加强和改进高校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构建和谐、公平的政治经济环境氛围;加强对大学生家长的思想教育等。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素质教育初探□吴谨青陈武阳大学生爱国主义素质教育,是指高等学校教育者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行为特点,通过高等教育的特定形式,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与大学生在积极互动中所实现的教育。爱国主义素质教育也是永恒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  相似文献   

4.
网络圈层化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伴随着大数据算法推荐技术、多元开放的网络环境、大学生异质化心理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因相似的兴趣、需求等群体认同的价值观在网络空间集聚分层,形成一个个封闭、独立的网络文化圈层。这种网络圈层化现象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同时给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主阵地,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从而对网络圈层化现象下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有效引导和针对性教育。  相似文献   

5.
态度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契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引导大学生的行为,说到底就是形成和转变人的态度。态度心理作为一种和人的需要、动机、思想、行为等密切相关的心理现象,在人的思想观念中处于核心地位,应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予以充分的重视。本文章分析态度心理理论,探讨态度心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以及分析了如何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优良态度心理,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用心理疏导的方法矫正大学生的“挫折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矫正大学生的“挫折心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剖析了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行为表现,探讨了矫正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心理疏导方法。  相似文献   

7.
陈启文 《云梦学刊》2007,28(4):123-125
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主要有自我封闭、焦虑忧郁、忌妒心理、自暴自弃等几种表现。高校可通过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贫困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贫困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咨询服务,积极寻求社会对贫困生的支持和帮助等“爱心措施”激励贫困大学生“精神脱贫”。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主动学习对大学生充实的度过大学时光十分重要,它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心理的健康成长。但是,现实中还有部分大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对此,通过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育人功能,明确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等方式使大学生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培养学生知、情、信、义、行和开导大学生思想的有效方式,要承担起调适大学生心理重要任务。在新形势下应加强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这对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运用群体心理功能,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是在群体中进行的 ,良好的群体环境有利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研究大学生群体心理的特点 ,利用群体心理 ,有利于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本文分析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心理功能 ,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杨建华 《社会科学》2002,1(9):35-38
我国传统理想人格追求人格的“完美” ,结果却违背初衷 ,葬送了国民的“精神家园”。本文提出完整人格 ,以人格的“完整”来归还本属于个人的人格完整性和生活的真实性 ,引领人们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 ;并主张完善人格 ,从完整人格升华到现代意义上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2.
汉字本体结构和字群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谐”本义起源于音乐,与华夏先民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听觉感官与味觉感官的愉悦性统一,具有鲜明的民族审美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3.
何鸣 《江淮论坛》2006,(2):134-137
"意义"主要来自媒体的生产,而有选择的"呈现"与有意识的"遗忘"就是意义生产的基本策略.万科作为一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房地产大企业,王石作为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其品牌的营造、"白领"的想象或偶像化的运作,主要得益于媒体的"呈现".这种"呈现"同时"伴随"着"遗忘",如对"万科金色家园"的业主与万科集团的纠纷,深圳的媒体就表现出让人不可思议的沉默.其实,在媒体与万科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以利益为原则的同谋关系,媒体需要来自万科地产巨额的广告收益,而万科也需要来自媒体的"呈现"与"遗忘".媒体与大公司之间的这种新型关系,必须引发我们对媒体的思考媒体必须以"公器"作为其基本的定位.  相似文献   

14.
“两课”教育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教育重任 ,“知”“行”统一是“两课”教学区别于其他文化知识教学的突出特点。“行”重于“知” ,“身教”胜于“言传”在“两课”教育中尤为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5.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存在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中的一种世纪性思潮(现象),同时它又始终处于边缘性状态,对中国"现代性"危机的认知成为解读其"边缘性"的基本思路.20世纪中国面临着贯穿百年的"现代性"危机--价值观念失范和制度性体系脱序的整体性危机,而原本就是西方现代文明危机产物的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作为对中国"现代性"危机的回应和救赎方式因此东渐而至并渗透到文学话语中.然而,本土化的存在主义(文学)只能对"现代性"危机起到文化重构、艺术救赎的作用,如何从存在着的意义世界推衍出对秩序性建构的现实救治不是其价值所在.而马克思主义则以既能提供道德和信仰层面又可以重建制度性秩序的话语方式回应并克服着中国的"现代性"危机,并在其"中国化"过程中被转译为主流文学的"现代性"主题内涵.在此意义上,存在主义文学的边缘性正是相对于主流文学的合理性存在.  相似文献   

17.
胡云晖 《阴山学刊》2004,17(5):64-66
根据现存方言并证之以古代语言资料,可以知道赏心之"赏",是"爽"字韵头脱落后的方言口语记音.这种语音现象具有普遍性,以之解释一些历来释有疑义的词语如"伤心"、"行唐"、"桑新妇"、"刚"、"松(月桑)"等,均可豁然明白.  相似文献   

18.
王玉琴 《天府新论》2010,(4):128-134
"境界"是<人间词话>的核心内涵,学界普遍以王国维是"中国意境论的集大成者"而把"境界"等同于"意境".通过对两概念的统计和辨析可以看出,两者不能等同,王氏对"意境"的使用仍不出传统诗学范围.而从<人间词话>中"境界"使用的频次、内涵、结构、思想资源等方面和意境比较,则王氏"境界"说有二层大的内涵,一是境界的本意,即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这一层意义是意境不具有的.二是境界在意境的范围之中,但境界是意境的高级阶段,有境界必有意境,而有意境未必有境界,境界是在意境的基础上融入格调、无功利之真、堂庑气象等元素之后一个更高的原则和标准.<人间词话>在文论史上的意义是"境界"说,而不是"意境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19.
蔡翥 《学术探索》2005,(1):57-62
本文将研究视角放在微观层次上,选择关系资源为分析路径,同时结合宏观层面的制度性动力分析,拟以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形式,来探析农村社区阶层分化逐渐发生、发展的过程,研究当代中国农村,特别是以安徽为典型形态的中部地区农村农民的社会阶层分化问题,探讨转型期关系资源与农民阶层分化的关联,并将就实地调查中所获农民阶层分化的具体情况,探析"关系"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向关系资源转变的过程,分析关系资源在农民阶层分化中扮演的角色,对这一微观层面的社会事实做出解释,并尝试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相关社会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周作人研究所纠结的问题,其实也是现代文学研究所面临的普遍的方法论问题。出于"中国儒家重伦理"的历史认知,周作人呼吁在学术上应学习希腊"纯粹求知"的"科学精神"。如果说"回到鲁迅"已成为一种共识,那么作为一种基本的方法论,"回到周作人"也是必需的。道德不仅是认识的问题,更是实践的问题。周作人的悲剧不在于他的道德学说,而在于他未能真正履行自己的道德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