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毛泽东文化观是对马克思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文章从“正确认识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要善于吸收和借鉴外国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四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毛泽东关于文化方面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重视文学和政治的关系 ,同时也重视按照文学的特征和规律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没有把两者的关系庸俗化、简单化 ,他们既坚持唯物史观 ,又坚持辨证思维 ,没有丝毫的唯心观念和机械论。而我国现当代文学在长时期里 ,在文学和政治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上却常常存在机械狭隘的庸俗化简单化的倾向。直到新时期 ,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 ,正确处理了文艺和政治的关系 ,于是迎来了本世纪我国文艺最繁荣的时期。文章破天荒地对毛泽东“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的论断的确切性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生产力观点、文化观点、人民群众观点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他们的思想是一脉相承、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体现了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创新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有着一贯的经济学哲学传统。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和经济学高度融合的代表作是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事业的继承者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大弘扬了这一经济学哲学传统。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创立了“矛盾精髓说” 列宁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列宁这样提出问题,是鉴于马克思没有留下大写的“逻辑”,只留下了《资本论》的“逻辑”。他有志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加以“说明和发挥”。但是,他也只是留下了《帝国主义论》的“逻辑”,也没有来得及在《哲学笔记》的基础上完成大写的“逻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私有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私有制及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思想理论是最严正、最科学的,至今仍是我们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有制经济的指南。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是他对私有制认识的一个重大转折,是从拘泥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消灭私有制论,转到现实的社会主义存在私有制论。毛泽东曾过急地主张“让资本主义绝种”,但实践又使他清醒认识到,只要社会需要,搞一点资本主义也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构成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邓小平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私有制的思想和理论。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第二个自我,在马克思一生的思想、生活和事业中,恩格斯的友谊、合作和支持占有重要的地位,起着支柱作用。恩格斯曾多次声言,他们的理论主要是由马克思创立的,他作为“第二小提琴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工作,但是大部分指导思想及其最后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马克思是天才,他只是个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恩格斯的这番话包含着他对马克思至诚的谦恭,但也表明了一个真理: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确实“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  相似文献   

8.
<正> 马克思、恩格斯致拉萨尔的关于《弗兰茨·冯·济金根》的两封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文献,是正确开展文艺批评和进行同志式批评帮助的范例。 但是,长期以来,特别是十年动乱期间,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有些同志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两封信有些曲解。它明明说的是文艺问题,是对具体作品交换意见,却硬说是政治问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问题,明明是实事求是的有褒有贬的科学分  相似文献   

9.
赵家祥 《河北学刊》2003,23(4):189-195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我国学术界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俄国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设想展开过热烈的讨论 ,在提出很多有价值的思想的同时 ,也在不少方面误解或误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笔者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是否提出了在落后国家首先发生并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思想、马克思在“跨越”问题上早年思想和晚年思想是否相互矛盾、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否在“跨越”思想上相互对立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否对马克思、恩格斯“跨越”思想的证实等四个方面的冷静反思 ,得出了与不少学者不同的结论 ,意在澄清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跨越”思想的误解。  相似文献   

10.
夏淼  郝相赟 《兰州学刊》2012,(6):204-206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扬弃过程因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不同。文章通过对马克思的《费尔巴哈的提纲》和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文本比较分析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在本质上并不存在分歧,只是个体思维方式的差异,并进一步反对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论"的错误思想。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并分析了马克思关于“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的基本理论观点,引述了马克思对“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的解释,以及马克思为解决这种对立所提出的理论设想。  相似文献   

12.
略论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阶级社会里,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个问题有过许多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阶级斗争……是历史的直接动力”。(马克思、恩格斯:《致奥·倍倍尔、威·李卜克内西、威·白拉格等人》)列宁也明确指出:“阶级斗争是历史唯一的实际动力。”(列宁:《再论杜马内阁》)毛泽东同志也指出:“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毛泽东:《丢掉幻  相似文献   

13.
杨雨帆 《东南学术》2024,(2):191-201
日本学者广松涉依据《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两段经典论述作出判断,认为在确立共产主义理论之际是恩格斯拉响了“第一小提琴”。事实上,广松涉的理解是错误的,他的文本分析无法证明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解落后于恩格斯。恩格斯与马克思一样,既主张将共产主义作为“现实的运动”来思考,也坚持从社会制度的角度论述共产主义。在合作的著作中,文字的“撰写者”并非就是其所传达思想的“隶属者”。马克思对原文的增补绝非讽刺、玩笑之语,他的关于“共产主义不是‘理想’”的提法也不是针对恩格斯笔下的共产主义,而是针对“施蒂纳式的共产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与恩格斯始终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他们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共同创始者,抬高或贬低任何一方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思想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均衡发展思想和政治上“公平”、“平等”的理念。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变了旧中国生产力布局的严重畸形状况。但是,由于过分强调均衡和公平,结果却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扩大了区域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5.
经典作家关于素质教育理论的历史沿革历经四个阶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接受各方面教育;它取决于教育和外部环境;共产主义社会将造就全面(自由)发展的新人。列宁、斯大林认为造就共产主义新人一定大力加强共产主义教育和科学文化技术教育,还要提高人们的民主意识。毛泽东则提出了“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论。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四有”社会主义新人理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命题,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谈“异化劳动”部分提出来的。在我们所能读到的马克思(包括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的著作中,只有这部手稿明确提出这一重要的具有多方面意义,包括美学意义的命题。正因为如此,这一命题显得特别珍贵,有不容忽视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倍加爱护与珍惜;绝不能用这部手稿是什么马克思的“不成熟”著作之类的理由而有所轻视甚至忽视。  相似文献   

17.
读到庞长富同志在去年《社会科学研究》第6期上发表的答复我的文章,感到有必要再谈谈我的看法,以就教于庞长富同志。一我同庞长富同志的根本分歧庞长富同志说我对他的文章作了“曲解”。这个问题是围绕着恩格斯把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归结为三个而引起的。究竟是我曲解了庞文的原意呢?这应该根据事实来断定。庞文设问:“对于恩格斯把辩证法的主要规律表述为三个如何解释呢?”他接着就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他说:“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当时主要的迫切任务,是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全面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和量变质变、肯定否定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还未能进行详细的考察。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在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所写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书信,对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问题作了更为确切的论证,并有了新的发展。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已经广泛传播。与此同时,党内外也出现了一股歪曲马克思主义的逆流。唯心主义社会学家保尔·巴尔特在1890年柏林出版的《黑格尔和包括马克思及哈特曼在内的黑格尔派的历史哲学》一书,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歪曲为“经济唯心主义”和“社会静力学”,胡说马克思主义只承认经济的唯一作用。同年,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出现了一个半无政府主义的反对派,也把历史唯物主义歪曲为经济唯物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承认经济条件的单方面的作用,否认其他因素的反作用。恩格斯在1890年至1894年期间陆续用通信的方式批驳了他们的歪曲,重点是谈经济与政治(包括意识形态的政治)的关系,强调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一、正确理解历史规律的关键在于是否懂得辩证法  相似文献   

19.
苏冠中 《理论界》2023,(6):24-30
恩格斯认为《德法年鉴》时期的马克思已经转向共产主义,并将这一共产主义界定为“哲学中产生的党派”,称马克思为“有学识的共产主义者”。通过对这一时期马克思与共产主义关系的实际考察,我们发现虽然此时的马克思并未把共产主义当作明确的思想或政治主张,但恩格斯的观点实际上不仅把握住了马克思思想展开过程中表现为必然性的“现实”,更把握住了这一共产主义是从“哲学中产生的”这一关键之点。事实上,只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真正从哲学中产生的,是“建立在健全的哲学原则的基础上”的,“是新黑格尔派哲学的必然产物”。更重要是,“哲学中产生的党派”实际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规定,与马克思、恩格斯后期对“党”、对“马克思主义者”的本真性认识遥相呼应,对于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马克思主义者的自我认识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一八五九年马克思、恩格斯批评拉萨尔历史剧《济金根》的两封信,分析了他们之间在历史、现实、政治、戏剧、创作方法等方面的根本分歧,从而阐述了马克思、思格斯在这些方面所展现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同时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第一次提出的现实主义命题和无产阶级的现实主义要求,使得这两封信在文学艺术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文中特别论及马克思、恩格斯从未使用过“革命悲剧”一语,他们所使用的“悲剧”一语,其含义也与拉萨尔不同。“革命悲剧”的说法是拉萨尔提出的。苏联学者里夫希茨编辑《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一书时,曾将有关书信和文稿汇集一组,冠以“革命悲剧问题”的标题;我国的某些学者沿用此语,并颇多引用恩格斯的这句话:“……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的冲突”,以为这是“悲剧”和“革命悲剧”的马克思主义定义,这同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是大相背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