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耻感教育不仅是外在他律的强制性教与学,更是内在的基本道德素质的自我完善和自我修养。研究耻感教育"他律"与"自律"的关系,尤其是道德"自律"与"他律"彼此间的契合点,使现实社会中的大学生摆脱道德自律之弱化趋势与困境,达成和谐的耻感教育修己方式,实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耻感教育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模式的典型特征,也是我国传统道德规范性基础和要求.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是人性的根本标志,也是道德教育、品德养成和建成道德社会的保证.在当前提倡树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背景下,耻感文化具有极强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它有助于化解当代道德教育困境;有助于化"他律"为"自律";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应该恢复耻感作为道德体系和伦理精神的历史地位,倡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实施有效的耻感教育,抓好知耻环境建设,以巩固当代道德教育的文化学基础,提高道德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道德教育应重视学生的“耻感”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道德失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社会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们"耻感"的普遍缺失,这与中小学道德教育长期忽视学生的"耻感"培育有着必然的关系.文章对耻感的内涵、"耻感"培育的必要性及其主要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东方传统耻文化下的中日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菊与刀>是研究日本"耻感文化"的奇作.与<菊与刀>中所描绘的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中国传统的"耻"文化先有内容后有形式且形式因内容深化而完善;日本"耻感文化"泊于中国,先有形式后有内容,但内容则与中国"耻"文化迥异.前者强调不论是哲人还是平民都要更为注重对内在"耻"感的修炼,强调"内省"而知耻,后者则把"他人对自己的承认"视为人生存在价值的核心,强调"外辱"而知耻.  相似文献   

5.
《耻》的叙事有两个层面:一是以校园"丑闻"和农场"强暴"为重心的卢里生活事件;二是主人公在这些事件中的感受,他内心世界所呈现出的一个自我救赎的挣扎过程。第一层面叙事流畅,极具可读性;第二层面的叙事赋予小说深邃的诗性品质,为题旨所在。小说中关于狗和音乐剧的描写是表现卢里在"耻"感的压迫中寻求救赎之路的两个重要标志,同时这一匠心独运的描写推动了卢里完成精神自我的重建。  相似文献   

6.
本文谈到的耻感文化与法治的关系仍然隶属于德治和法治的问题,但是,从耻感文化的角度出发,在当今社会转型道德本身需要求证道德标准模糊的时代,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大量不违法却是真正为恶的无耻现象,从人心出发而不是从规范出发,以耻感的"不虑而感"的道德直觉去抵制或避免作恶,发挥其在人的存在论意义上"人若无耻不为人也"的底线道德的自我约束的关卡作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耻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源头,中国人的耻感源于群体意识和"面子至上"理念。耻感教育是中国古代道德教化之重要内容,是治国理政之基本方略。在当今社会,羞耻感依然是人之为人的底线,是追求荣誉、远离耻辱的精神力量,是抵御不良诱惑的道德堤坝;耻感教育依然是明辨是非善恶、酿造良风美俗、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和道德心理,耻感不仅是人之为人的存在根据,而且是完善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治理、优化社会风俗的道德手段。耻感的培养对于荣辱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建设日益健全和完善,贪污腐败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但必须警惕的是,在社会大众日常生活当中,仍然存在腐败民俗化倾向.在这种背景下,从教育的层面重视和加强耻感教育,对完善廉政教育体系、增强廉政教育有效性、形成抵御腐败民俗的内在驱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伦理是一种本性上普遍的东西。”“耻”是其本身不能作为“普遍物的那种个体”。耻感是人对自己的普遍本质即伦理实体的认同和皈依。在伦理维度上研究耻感价值,从而推动民族伦理精神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