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郁达夫的创作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郁达夫是怎样一种人呢?有人說苏曼殊的生活比他更浪漫,而他的作品比生活更浪漫。这話是說,他在生活上并不象作品描写的那末浪漫和頹廢。匡亚明說,“他的日常生活,就我所見到的,也都和常人一样,并不显示着反常的浪漫和頹廢。倒是在言談之間,显示出他是深于世故,而能应付世故的一个人。”“富于热情的他,在根源上还是有着冷靜的識力的。他不会取巧,不愿投机,处处地方,都保持着相当的純洁。”  相似文献   

2.
人们用语言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用艺术相互传达自己的感情。——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论》里强调指出:艺术的特点在于“传达感情”,因此说,艺术是主情的,是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郁达夫认为美与情感是艺术的两大要素,而情感是灵魂,因此他毕生的文学创作都追求一个“情”字。读了他的小说,你往往记不清其中的故事情节,甚至说不出人物的姓名及相貌,但你会感到被一种朦朦胧胧的东西所缠绕,使你陶醉于其中,这就是“情”的力量。郁达夫小说大都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化的结构,它不是以人物活动为中  相似文献   

3.
浅析外国文学对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达夫小说以其心理描写、感伤、结构的散文化和清新的文笔著称,开创了20世纪20年代主观抒情小说的先河。本文试从郁达夫小说创作观、自传体、零余者形象等三个方面入手,论述外国文学对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家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有着日本文学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作为接受者的郁达夫在接受日本文学影响的同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与独异性。文章认为正是这种独异性使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是一位具有独特思想和独特风格的重要作家,也是一位复杂的引起人们探索的人物。无论在他生前或死后,人们对他的评价都是那样纷纭甚至往往相反,直至现在他还未能在文学史上占有应得的地位。对郁达夫的研究,不仅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也能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试图对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发展及其特色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人格病”是郁达夫病态现象的根源。郁达夫是一个病态人格患者,他的文学创作首先鲜明地表现了这种病态人格。在郁达夫研究史上,最早发现并指出病态现象的是周作人。在《沉沦》出版受到封建道学家围攻时,周作人却认为:“《沉沦》是显然属于第二种的非意识的不端方的文学,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并无不道德的性质。”这里,许多研究者仅注目周作人否认“不道德”的后一句话,却未细究他所指出的前一句话”非意识的不端方文学”的内含。周作人用弗洛伊德的性原动说解释了“非意识”,用“猥亵”解释了“不端方”。值得重视的是,他要我们区别“病态”与“常态”的不同,他说:“倘若因追压而蕴积不发,便会变成病的性欲,即所谓色情狂了”,对于“那色情狂的著作”,“我们要辩明他是病的,与平常的文学不同,正如狂人与常人的不同。”然而,遗憾的是,当时周作人不能够整体地研究郁达夫创作历程的病态人格,加上他在进行文学批评,所以,周作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郁达夫创作艺术美探源肖朝红文学从产生之日起,便与自然难分难解,彼此交融在一起。古往今来的文学家,或模写自然、或借自然以抒发情感,自然是他们获取灵感的源泉,是他们逃避尘世喧嚣的所在,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崇尚自然的感伤浪漫主义作家郁达夫对自然...  相似文献   

8.
一郁达夫是“五四”新文学的重要作家,著名文学社团创造社的创始人之一。他担任过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文科教授,而且是党领导下的进步团体自由运动大同盟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艺术个性的典型特征是:忧郁。它是把一种个体生命对客观世界的特殊体验突进到对历史的、现世的具有审美意义的反思的高度上,而凝聚成的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折现着作家对时代的体认与把捉;蕴含着作家独特的生命历程与气质。他创作中忧郁情结的表现,充分显示着“苦闷的象征”色彩,并非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论所能概括的;这使郁达夫在与中外一大批作家诸如鲁迅、郭沫若、沈从文、屠格涅夫、劳伦斯等的比较中,突现出自身艺术个性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而他的小说创作的盛衰,也几乎是与我国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衰同步的,因而郁达夫小说创作的演变,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一般认为,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以一九二七年发表的《过去》为界,经历了一个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演变的过程,或者认为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以《过去》为标志,在表现灵与肉的冲突中实现了由表现肉欲冲动到表现情欲净化的转变。这两种看法似乎都在肯定郁达夫小说创作的演变,却都与郁达夫小说创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文学史群星璀璨,郁达夫是其中灼灼生辉的一颗.郁达夫的创作体裁很多,然而他首先以小说家的姿态进入文坛,其小说为世人展现了一方独特的天空.他柔弱、纤敏的气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直抒胸臆、坦率真诚的自叙传写法,令无数读者泛起沉沉的共鸣;他忧患的眼光环视着周遭的阴影,孤独与忏悔伴其终身,在生与死的边缘追求着理想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13.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显示出独特的美学风格,其特征就是忧郁哀怨的感伤情调,具体表现在悲剧形象的塑造、自然流畅的抒情结构、内心纷争苦闷的抒写和自然景物的描绘上.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接受外国文学影响的结果.其中,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不仅深得他的偏爱,而且对他影响最深.他们在人生经历、个性气质和时代、社会环境方面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创作中的生命苦质现象及其悲剧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篇:创作中的生命苦质现象笔者认为,郁达夫在有限的文学创作中将生命的种种苦质现象诸如“忧郁”、“悲苦”、“颓废”、“色情”、“感伤”、“自杀”、“孤独”等喧泄给人们,从而创造了一个充满主观病态的、富于生命终极意义的苦质艺术景观。文学创作中的生命苦质现象,主要反映在以下三方面:(1)作家自身对生命苦质具有独特的创伤经验;(2)作家在创作观上对生命苦质颇具美学偏爱与理性自觉;(3)作家在作品中对生命苦质情感显示主观泛情倾向。一般作家可能具备一、两个条  相似文献   

15.
<正> 郁达夫是于一九三八年年底离开祖国赴南洋的,赴南洋以后有没有作品?过去有的研究工作者是持否定的态度的。解放后,曾负责编选《郁达夫选集》的丁易就说过:“抗战爆发以后,达夫先生似乎没有写下什么创作。”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达夫在星洲(新加坡)共住了三年两个月又八天,他先后曾接编过《星洲日报》的早版副刊《晨星》、晚版副刊《繁星》和文艺周刊,兼编过《星滨日报》的文艺双周刊,又担任过《星光画报》文艺栏、《华侨周报》等杂志的主编。在此期间,他一方面紧张地从事编辑工作,另一方面又不倦地从事写作。在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一年间,几乎每星期都有二三篇文章发表。香港等地,从五六十年代起,已有人陆续收集整理他在南洋的著作。先后曾出版过《郁达夫南游记》、《郁达夫南洋随笔》、《郁达夫抗战论文集》、《郁达夫抗战文录》、《达夫诗词集》、《郁达夫诗抄》等集子。  相似文献   

16.
“五四”高潮过后,郁达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肤的痛感,描绘了一系列弱国子民的留学生形象。这些形象都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制造出来的悲剧角色。这些角色以自己的遭遇激励人们。尤其是激励那些有类似遭遇的青年,要猛醒。要自强,要不甘沉沦。随着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郁达夫小说的创作风格也发生了改变,通过笔下那群消极避世的隐退者形像,郁迭夫表达了自己希冀远离现实、寻求自我解脱的心态。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几乎是个蒙尘的领域,而他的创作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则更是个有待深入探索的问题。郁达夫的创作作品与翻译作品在思想内容、主人公形象、作品格调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美学一致性,体现了二者之间相生相长的互动关系,说明了翻译与创作在一国之文学中同等重要。这对研究兼作家与翻译家于一身的"五四"翻译家群体也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23年,郁达夫在《海上通信》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一次,一位友人对他说:“你在中国的地位,同佐藤春夫在日本的地位一样。”他听了叫道:“惭愧,惭愧!我何敢望佐藤春夫的肩背”。诚然,在谈到日本“私小说”对郁达夫初期小说(1925年以前创作)的影响时,我们不应忘记田山花袋,永井荷风和葛西善藏的名字。而佐藏春夫对郁达夫初期小说创作的影响无异远远超出了以上几位作家。用郁达夫本人的话说就是:“在日本现代小说家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是一位典型的情绪型作家,在他的创作文本中,情绪宣泄是他的主导倾向。这一倾向可以溯源到童年情结对他的深刻影响。因此.对部达大创作的研究,唯有从童年情结入手.才能把握其传给内涵的实质所在。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童年情绪在郁达夫创作文本中的对应情绪体现,从而说明了童年情结对其创作的巨大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从日本学成归国(1922年),就不再领取原有的留学生的官费津贴了,他必须依靠自己工作去取得生活的费用。于是,他结束了自己的“抒情时代”,踏进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经历了颠沛和失业的折磨,这时他才真正体味到生活的艰辛,感受到生活担子的沉重。而在为着一家人的温饱四处奔走的过程中,他又强烈地感到“恶人的世界,塞尽了我的去路”(《茑萝集自序》),从而对罪恶的旧社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种生活经历的深刻变化在他回国以后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中也留下了鲜明的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