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普希金学是研究普希金的生平、思想和创作的一个专门学科,其形成可以追溯到普希金生前;而普希金学的真正奠基人是伟大的批评家刘林斯基;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普希金学进入一个新阶段;19世纪80年代,出现一个新的高潮;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普希金研究队伍的培养引起了重视。在普希金学史上,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80年代,一向不被重视的出版发行学教育得到较快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主要的标志是:由在职培训转向正规教育;由中等教育转向高等教育;越来越多的学校,特别是名牌大学创办出版发行专业;培养目标越来越明确,课程体系越来越完善;出版发行学教育走向国际化。出版发行学教育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信息化;直接原因是出版业的迅猛发展和人才需求,国家的重视和出版发行企业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莫友芝的词集有钞本和印本两个系统;其词作近三分之一可以做编年整理;其词学观不主一隅,强调综合学习;其创作既受周邦彦、姜夔影响,又兼得苏轼、贺铸之长,是晚清词坛的重要作家。像莫友芝这样值得关注却未得到应有关注的作家,应该引起研究者重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民族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民族”概念问题、中国民族的来源、中国民族的分类、民族间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其对近代民族史学的贡在于,一是促进了民族史学科的独立与繁荣,二是为后世树立了民族史学的指导思想,三是为近代民族史研究提供了基本路径,四是为近代民族史学提供了研究的基本方法;其民族史学的不足和缺陷在于汉族中心论取向及具体问题研究之空泛。  相似文献   

5.
园林树木学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园林树木学课程是园林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具有时间性强、信息量大、实践性强等特点,针对其在以往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提出了园林树木学课程加大总学时数并调整总论和各论的课时比例和授课时间;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并增加新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与直观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用综合评定取代一次性考试等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6.
李退溪是韩国李朝时期著名哲学家,其学宗朱熹,为李朝“朱子学”之集大成者。本文从三个方面略论“退溪学”之形成及特色。一、考察从13至16世纪前期“朱子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和流变,以明“退溪学”之所以诞生的条件;二、从退溪本人的经历、个性、学识及修养等方面,论述“退溪学”形成之过程;三、以退澳关于“四端七情”的理论为例,论述退溪如何在朱熹思想的逻辑基础上补充和发展“朱子学”,进而展示出“退溪学”本身之特色。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的词学理论批评,在以下3方面具有自身的特色:一是对情景之论的阐说;二是对意境之论的探讨;三是对比较批评与摘句批评方法的集中运用。上述3方面,较典型地体现出其词学理论批评的内涵,从不同侧面呈现出其对古典词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学前儿童研学旅行作为一个新兴话题,在幼儿身心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以西安市高校中学前儿童研学旅行资源开发为依托,阐述了其开发优势、原则和项目设计。优势主要体现在自然人文景观、教学科研、辅助设施和连带整合资源方面。在开发中应遵循安全性原则;“游”、“学”结合原则;主动参与性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原则。在实施中需要注重儿童日常生活地点、参与人员和活动的组织实施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神童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具有不确定性、反常性、创造性和艰巨性等潜科学的特征。目前神童学已经具备了自身的架构和基本特征。神童学是以神童和神童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边缘科学,并具有决定其独立存在和发展的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方法。目前,处于潜科学状态的神童学正在向确定性转变。构建神童学的艰巨性表现在来自人们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即一种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刚刚诞生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构建神童学的反常性表现为向传统的概念、观念、结论、方法等提出挑战,并具有批判性、革命性的认识;构建神童学的创造性表现为在研究工作中要十分注重创造性和开拓性。文中引用许多最新的资料,令人信服地论述了神童学的潜科学特征,指出神童学终会成为显科学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论学     
毛泽东一生勤奋学习,不仅有丰富的学习经验,在求学方面也有丰富的思想。毛泽东的论学思想主要有:学要胜古人;积学贵有恒;书要反复读;广收博览;系统钻研;勤动笔墨;学与思结合;不闭门求学;学离不开问;要善于挤和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行政学学科体系建设的理论价值与现实功能。其理论价值表现之一是建立与政治学学科平等的地位,表现之二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学;其现实功能表现之一是为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表现之二是直接为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服务。文章确立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几条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勾勒出了行政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架:行政学理论,外国行政学和比较行政学,行政史学。  相似文献   

12.
晁补之是北宋著名的词人,其词学专著《晁无咎词话》和《骫骳说》均已散佚。考索散见于后世其他词学家著作中的晁补之词论,约可勾稽出晁氏的词学观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注重词的当行本色;二是推尊词体;三是用语精工。晁补之的词学观念对后世词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浅谈“教”和“学”之关系刘克仲“教”是着重研究教学活动的过程,解决如何教、教什么;“学”是研究学习活动,解决学什么、如何学;二者所处角度恰恰相反,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从教和学的全过程看,各种矛盾的解决,重要的问题还在于确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当代人能否研究和撰写当代史(国史);国史学的属性或定性;国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国史学的特点、科学性或学术性;国史学研究的方法;国史研究的分期问题等方面探讨了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并对这一研究提出了几点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15.
还“红学”以学──近百年红学史之回顾(重点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评述了近百年来“红学”概况,指出这门学问本身带着巨大的悲剧性。够得上学术的“红学”,是自胡适《红楼梦考证》开始。鲁迅对《红楼梦》识解之高明远过当时流辈,为“红学”早期模范和圭臬。50年代初,由于为政治斗争服务,“红学”之“学”的质素成分越来越微;后来衍变为“阶级斗争红学”等,于是“红学”扫地尽矣。社会群议对“红学界”印象是并不十分良好的,其最根本的症结就是号称“学”而缺少真学的本质。这种以非学充学之名、占学之位的畸形事态,是我国近年来学术领域中值得引起注意反省的一大问题。鉴往知来,作者呼吁还“红学”以“学”:这学,应是中华文化之学,而不指文学常论,因为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华大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其范围层次远远超过了文学的区域;这学,应是科学学术的研究,而不指一般的文史基本知识的考据;这学,也必然会引发理解认识的“冲突”──思想的.学力的,文化素养的,审美层次的以及人生阅历的种种冲突。  相似文献   

16.
西方学习理论的发展表现出以下一般特点或规律:由是什么到怎么样再到学什么和怎样学的统一:由个体到社会互动;由一般心理过程到社会符号再到社会符号的意义;由动物到人,学习者的作用愈来愈突出;由静态到动态;由实验室研究到生态研究等。依据这些特点或规律,可以看出未来学习理论将会把学习者看作人、参与者与合作者,把学习看作生活,注重学习者的存在,突出其自主性与差异性,强调和谐,重视活动以及错误与挫折或失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曾祥芹是一个文章学家。他倡议要创建独立的文章学,并为此不懈地从“读写双快原理”和“阅读学”两方面进行研究。但文章学还没有获得独立,其原因是:1.文章学的自身建设存在问题;2.一些人,包括文章学研究者和语文教师,都缺乏文章学的观念。此外,它也没有得到有关权力部门的支持。因此,文章学研究虽然取得了成绩,但还有遗憾。  相似文献   

18.
刘尊明教授     
刘尊明,男,1961年出生,湖北省钟祥《N,jXi族。1982年6月毕业于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6月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3年6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被破格晋升为蒿IJ教授;1994年,又破格晋升为教授。现在湖北大学人文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担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兼任《词学研究年鉴》主编、湖北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等职。刘尊明教授主要从事词学和唐宋文学的研究,尤其是在词学基本理论、词学学术史、唐五代词史…  相似文献   

19.
略论宋代官学的特点和历史作用李蔚,辛俊玲宋代官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类。中央学校属于大学性质的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属于小学性质的有京小学、内小学;属于专科学校的有律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武学。此外,还有待设的宗学和蕾学。在各类学校中,以...  相似文献   

20.
彭孙通是清初词坛上一位优秀的词人,被王士旗誉为“近代词人第一”。他的词学思想也颇有独到之处,本文结合《金粟词话》,探究其词学思想。本文首次总结出他在词论上以自然为宗,并举雕琢;兼容并包,不以婉约、豪放争长;积极倡导,纠云间之弊三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