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边城》表面看似是一幅桃花源的图景,但小说却处处隐藏着悲痛和哀伤。其悲剧性主要体现在:从环境悲剧上看,作品展示了传统农业文明在现代文明面前不断衰落的悲剧场景,以及边城人民在不可遏制的外部文明的冲击下生存遭遇困境的痛苦无奈。从个人悲剧上看,尽管边城人拥有着一切传统而朴素的美好品质,但他们依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个体独立性,造成个体与社会关系脱离的悲剧。由于上述原因,边城其实是桃花园式图景下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边城》是京派小说家沈从文享誉世界文坛的代表作品,是描述“湘西世界”的典范之作。本文以杨宪益、戴乃迭英译《边城》为个案,分析杨氏夫妇如何在翻译中保留原文中的中国文化信息并成功传递给译文读者,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中国文化,并进一步细分、归纳了“抵抗式”翻译理论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3.
硬骨镇边城     
王旭 《老人世界》2008,(3):34-35
前些日子下乡,去了怀来县最偏远的村子——镇边城。我们从县城出发,路程约60公里。途中,右侧是斧凿般的峭壁,左侧则是万丈悬崖和碧波荡漾的官厅水库。山路崎岖,仅有1.5米宽。我们的伊维克似庞然大物般,喘着粗气向上攀耙。一路上,灌木与汽车的摩擦声此起彼伏,反光镜里,司机小郭略黑的脸上,挂着一抹心疼:车子绕了整整50道弯.走了将近2个小时,才到了这个四面环山之地。  相似文献   

4.
英语以物为主语和汉语以人为主语是英汉语言之间存在的一大显著差异,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是产生这一差异的根源。《边城》自从问世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并出现了众多英译版。通过对比分析金介甫英译版《边城》中的片段及其对应的原文来进一步探讨英汉主语的表现形式及句式差异,希望提醒英语学习者在翻译等学习时应注意适当转换,以满足英汉语言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从边城走来的文学大师 边城是一座位于湘西的边远小城,因为一部小说而闻名,作者沈从文在《边城》里营造的浪漫气息感染了无数中外读者。他也因此从边城走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通过充满爱与美的边城风貌,寄托了他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理想和美学追求。平凡的故事情节当中,表现出的却是一番具有东方神韵的诗意之美。本文旨在探讨该部作品美的具体体现,从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湘西少女之美、哀婉凄凉的悲剧美三个角度,感受其中深厚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7.
寻梦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提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  相似文献   

8.
车耳 《中外书摘》2009,(5):95-95
改革开放的八九十年代之际,海内外多有读人文科目的学子以评论某部图书为毕业论文而登科入第的,有如此时陡然走红的沈从文《边城》、钱钟书《围城》、《管锥篇》等。用好书选为论文命题,躬逢其盛,亦不失是一着好棋。文为时而作。  相似文献   

9.
《老年世界》2006,(22):27-27
二连浩特离锡林浩特380公里,市区面积仅12平方公里,故有袖珍边城之称。“二连浩特”是蒙古语的汉译,“二连”原音“额仁”,“额仁”是牧人对荒漠戈壁景色的一种美好描述,有“海市蜃楼”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笑汀 《老年人》2008,(7):42-43
近代文学“湘军”名家里,沈从文的身世、创作和才艺,应是最个性化的。他的长篇小说《边城》今日已拥有广阔的读者市场,其中部分章节已作为中学语文教材推广。据说他曾因该书而获西方文学界推荐的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然而,沈从文的文学天地绝非《边城》所能涵盖。粗略统计,仅小说一项——短篇二百余篇,中长篇十余部,就将近三百万字。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具有差异性。西方注重理性,注重客观事实,注重客体意识;而中国在传统思想影响下,注重主体意识,注重群己合一,注重群体观念,倡导集体主义。因此,西方注重客体意识,使得英语语言多用物称表达法进行造句,而中国注重以人为本的主体意识,使得汉语常常倾向于使用人称主语(有灵主语)遣词造句。本文语料选自沈从文的《边城》与金介甫的英译本Boarder Town,首先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原因;其次,对文本中物称、人称的使用进行英汉对比分析;最后提出在今后英汉互译中,译者要注重在不同语言情况下物称与人称使用的转化,以使得译文更加流利通顺。  相似文献   

12.
生态批评是关于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研究,是一种在对环境负责的精神中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沈从文的《边城》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的湘西世界,其中的自然和人性之美达到了极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生态批评角度来看,《边城》体现了美好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是沈从文对现世生态的担忧和对美好生态的期望。  相似文献   

13.
湘西的清晨.大雾还未散去.吉首火车站广场边就有一位老妇人,推着一辆破旧的板车,操着浓重的乡音,向来往的旅客打听有没有要拉的货物和行李。老人满脸沧桑,又黑又瘦,衣衫单薄。二十多分钟后,她终于帮一对做蔬菜生意的中年夫妇拉了一车货。老人把一根磨得发亮的车绳套在肩上,弯腰弓背,低着头.  相似文献   

14.
江川 《老年人》2006,(12):10-12
边城湘西。清晨,大雾还未散去,吉首火车站广场上,一位老妇人拉着一辆破旧的板车,操着浓重的乡音,向来往的旅客打听有没有要搬运的货物和行旅。老人满脸沧桑,又黑又瘦。秋风中,衣裳单薄的她一连打了几个寒颤。20多分钟后,她终于揽到了活儿,帮一对做蔬菜生意的中年夫妇拉货。老人  相似文献   

15.
清明情思     
五月 《老年世界》2011,(7):28-29
春风杨柳,嫩绿吐蕊,大地换新装,又到清明节。节日总是令人欢快愉悦,唯有清睨节,令人感伤、难过,有泪欲滴。而这一天老天也配合着人的灰暗心情,大多时候不是黄沙漫卷,便是阴云翻卷,细雨霏霏。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牧歌情调、诗意的中国形象和行将消失的挽歌(悲剧说)三个角度对沈从文的《边城》进行了解读。整个小说有浓重、深刻、多层次的象征意义,沈从文在牧歌情调下,通过对湘西自然山水之美的描写,湘西人善良美好人性和纯朴民风民情的展示,塑造了一个诗意的中国形象。在优美的形式下却又掩盖着的哀婉、寂寞和孤独,凸现出了湘西边地的历史遭际。  相似文献   

17.
陈琳 《老年世界》2013,(7):34-34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应该如此吧!清明节又要来了,我走过的街巷,都见着花的身影,闻着花的清香。  相似文献   

18.
烛虚     
《金色年华》2008,(10):46-46
沈从文的《烛虚》是他最好的散文作品之一,其中第三节有这样的话..和尚、道士、会员……人都俨然为一切名分而生存,为一切名词的迎拒取舍而生存。禁律益多,社会益复杂。禁律益严,  相似文献   

19.
20.
寻梦     
《女性大世界》2005,(9):64-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