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学政 《老年人》2010,(6):47-47
几年前,朱学勤所写的《书斋里的革命》一书出版,作者以独到的观点和犀利的文字,在引发读者对身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同时.也引起人们对于书房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70年代初未成家时,不占地、不占房.只有一张床,住某单位单身宿舍。因爱书成痴,日积月累.床下已收藏满满一箱好书了。成家后.几次迁居.都是从一个不大的平房搬到另一个不大的平房。考虑到自己是倒插门女婿.随妻子孩子和岳父岳母同住在一起.随身携带物品不宜太多。再说,人家对你那些印刷物并不稀罕.旁眼睨视为牛溲马勃。  相似文献   

3.
孙道荣 《老年世界》2008,(23):22-22
第一次到老领导家,是在老领导退休一个月后。那时候他刚刚搬迁新居,我们几个同事去祝贺。老领导显得很开心,领着我们参观一个个房间。最后是他的书房,老领导得意地说,其他都是老太婆设计的,唯独这个书房,是他亲手设计,亲手布置的。  相似文献   

4.
我的书房     
读书人谈他的书房,就像女人谈她的首饰盒,是要惹人嫌厌的。 何况,据报馆里的朋友们分析,20岁以上的人,有百分之六十一,这半年来几乎没买过任何一本书。另外,百分之四十六的人在选择礼物赠送亲友时,从来都不把书考虑进去。剩下那些虽或想到可以送朋友一两本书的好人,当然大部分并不曾真送了书,因为他的朋友恰好就是不读书的。因此,所谓书房,恐怕是上古遗留下来的名词,  相似文献   

5.
我的书房梦     
刘志坚 《老年人》2009,(2):26-26
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我就梦想有一天能拥有自己的书房。读书人没有书房,就像和尚念经没有庙堂,让人十分尴尬和不便。可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很长的时问里,我的书房梦只能是一种空想。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我不仅圆了书房梦,而且书房越来越大,条件也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6.
书房     
黎戈 《中外书摘》2010,(5):59-60
我对别人的家特别有兴趣,落实在行动上就是常年订阅静《时尚家居》,其实名人家居看多了,套路板滞,思路往往重叠。不外乎是年纪小的玩冷金属,极简主义,年纪大点的就复古,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批,仿欧式的也多,稍微别致些,就摆点黑人雕塑拉美风情,或是弄两张黑铁椅子,搞点西班牙风味。毫无例外的,不管什么学历,有没有知识背景的名人,书房好比厕所一样,肯定是要配备一个的。  相似文献   

7.
书房花木深     
有一天,我突发奇想,用一堆木头在阳台上搭一座木屋,还将剩余的板条钉了几只方形的木桶,盛满泥土,栽上植物,分别放在房间四角。鲜花罕有,绿叶为多。再摆上几把藤椅,竹几,小桌,两只木筋裸露的老柜子.各类艺术品随心所欲地放置其间。还有一些老东西,如古钟、傩面、钢剑以及拆除老城时从地上捡起的铁皮门牌高高矮矮挂在壁上……最初是想把它作为一间新辟的书房,期待从中获得新的灵感。谁料坐在里边竞写不出东西来。白日里.阳光进来一晒,没有涂油漆松木的味道浓浓地冒出来,与植物的清香混在一起,一种享受生活的欲望被强烈地诱惑出来。享受对于写作人来说是一种腐蚀,它使心灵松弛,握不住手里沉重的笔了。  相似文献   

8.
文人的书房     
张光茫 《老年人》2014,(4):50-50
正书房是读书、写作、藏书的地方,也是文人相会、相互交流、畅所欲言的地方。在书房,他们或以文明志,或以文寄情,或以文自勉。书房代表了主人的情趣和品位,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季羡林的书房比常人的大很多,大小房间加上过厅、厨房,还有封闭起来的阳台,大大小小一共8个单元。书房空间大,但是藏书册数却没有人真正统计过,他自己说有几万册。在北大教授中,他是当  相似文献   

9.
《中外书摘》2014,(2):11-14
亮轩,本名马国光,台湾作家;父亲马廷英先生,地质学家。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散布着数以百万计的村落,有的叫庄,有的叫寨.有的叫屯,有的叫坊,有的叫铺(堡)。其命名的规律是:屯寨边远县,官庄连成片;铺堡伴驿道,集镇店相连;作坊挨市镇.小庄星满天。  相似文献   

11.
作为西方大学源头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其名称经过了studium(学校)、studium generale(大学校)、universitas(大学)的变迁。大学称谓不断变化的过程,也是中世纪大学不断演进与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晚清开埠之初的宁波华花圣经书房与上海墨海书馆为中心展开讨论,通过微观对比分析,管窥近代西学传播伊始,宁波、上海两地翻译出版业的发展轨迹、兴衰差异以及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3.
对杭州市楼盘名称的调查表明:楼盘名称趋向于使用不常用通名和无通名,或从古典诗词选取,或带有异域风情,多谐音化;对于在杭市民,年龄越大人们越偏好常用通名,对无通名的接受度越低;学历越高,人们越偏好无通名,对常用通名的接受度越低。这与当地风俗、企业文化、消费者定位和求奇求新的心理相关。  相似文献   

14.
文化育人思想的核心是文化育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发表的有关文化育人的系列重要讲话,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必然产物,文化育人思想进一步坚定了我国出国留学人才高度的文化自信,增强了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促进了中外合作办学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我都不敢相信父母竟会相伴到老。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全球化进程正在加快,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实,全球化并非从今日开始,当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就已经拉开了全球化的序幕。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加快和加深了全球化的进程,世界由此开始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从这样的长时段来看,全球化完全是一种历史的过程,而目前的全球化进程只不过是这个进程中新的一波,是在冷战结束后的国际背景下所呈现的新扩展。  相似文献   

17.
缪哲 《中外书摘》2011,(6):24-26
老J:辱问京城大学里沸沸的“国学”,到底是个啥名堂,年来我闭目塞聪,对上庠的事,愧有未闻,恕不能讲得明白为歉。但可为谈资的是,我读大学时,同学们嘴边,常挂一些陈年的老词,以相笑谑;讲得阔气点,就是洋修辞称的anachronism(时代错乱)。记得当时,“国学”曾与“我大清”、  相似文献   

18.
武术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孕育、繁衍而成,正是经历了五千年的文明史,才使得今天的武术在世界中那么的光彩夺目。武术或许是反映东方文明的一面镜子,是那么的清澈、透明,以致把中国的灿烂文明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阐述了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曾国藩成功的界定,窥探他为人处事中黄老思想的“藏”:再通过对“内方外圆”的层层分析揭示“藏”的奥秘;接着剖析这种思想在文化对人的可塑性影响下形成的必然:最后联系到对我们当代社会中为人处事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中国文化表达工具之一的中国文字,有几千年的历史,如发端于殷商的甲骨文。随着甲骨文的产生,作为中国书法的篆书书体也就随之产生了。中国文字和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表述方式和载体。经过几千年漫长岁月的积累和发展,中国书法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艺术。因此,中国文化和中国书法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