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辉 《当代老年》2006,(5):51-51
阳春三月,天气转暖,是乡间野外野菜丰富的时节,集市上随时可见荠菜(地菜)、春笋、蕨菜、香椿、柳芽等野菜的身影,像荠菜(地菜)包春卷、香椿炒蛋、腊肉炒春笋等,成了人们的“桌上客”,吃野菜更是成为时尚之举。  相似文献   

2.
生态消费热神州祝炳光时序进入90年代,中国忽然掀起了一股品尝“野菜”新潮。在北京、上海,野菜不但争俏市场,备受青睐,而且上了大宾馆、大饭店的席面。湖南一家企业专门生产各类真空包装的野菜,一上市就供不应求。油炸蚕蛹和油炸“知了”成为深圳、珠海等地区一些...  相似文献   

3.
广西百色市右江区是桂西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过去,右江区澄碧湖畔的村民过着“打鱼捞虾”日子;如今,山上有果,湖中有鱼,田间有瓜菜,一幅美丽的特色产业画卷正徐徐展开,迎接着八方来客。  相似文献   

4.
闲话野菜     
春来的一大快事,是食野菜。农业社会时很有采摘的乐趣:妇女平时都是拘于一室,甚少户外活动的机会,开春了,收拾整齐,出去踏青、扫墓、采野菜,是闺阁生活中仅有的光彩时刻吧。这个盛景在周作人笔下有,“妇孺们多采摘紫云英,小孩做花球,鲜红可玩,妇人们则拿它的嫩茎做菜”。这个紫云英是一种低贱的野菜,江浙叫“红花郎”,  相似文献   

5.
江身军 《金色年华》2010,(10):11-12
创业一定是被生存所逼吗?不一定;成功企业家一定是“卧薪尝胆”过来的吗?不一定。武汉创业“奥斯卡”评选现场,与第一代白手起家创业者不同的是,武汉创业二代们,正以一种轻松、快乐、职业、兴趣至上的心态,来圆在常人看来很艰难的创业梦。  相似文献   

6.
近期,各地物价上涨成了全国老百姓关注的焦点,为了能从容应对,不少人的生活方式也正在随之发生变化。菜和油涨了,大嫂们也许会多跑几个菜场,比较价格再买菜;衣服贵了,爱漂亮的女孩们减少了逛街的次数,转到网上去淘;汽油涨了,开车族们或许减少出行次数。随之而来的,一些新的“族群”也在悄然形成,像“淘宝族”、“海豚族”、“记账族”等。  相似文献   

7.
每年的三四月份,是野菜盛产的时节。吃腻了大鱼大肉的都市人,在春天野菜当令的季节多吃一点,可以起到很好的食疗保健作用。我国历来就有"医食同源"的说法,在野菜的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每年的三四月份,是盛产野菜的时候,专家介绍,适当的多吃一点野菜,对身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但不同野菜的保健功能大不一样,所以购买时,一定要挑选适合自己的品种。  相似文献   

9.
生活流     
生活流健康大视野不要随意摘食野菜因为对人生来说健康总显得重要一些路边的野菜不要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菜篮子里的现有品种,把目光投向了路边的野菜。举家出游时,顺便采摘一把,既有情趣,又饱了口福,所以,很多人乐此不疲。为此,环境专家提出警告...  相似文献   

10.
《老人世界》2014,(5):44-44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食物的习惯性搭配组合由来已久,其美妙诱人的口味早已被人们所接受。但从健康的角度来讲,有些家常菜的搭配与做法是不太科学的。如果您很重视健康,不妨听听专家和医生的忠告,别总是贪吃、傻吃,把美味“组合”成“致病菜”。  相似文献   

11.
收藏粮票是我的爱好之一。 作为一种实际有价证券的粮票,在中国的舞台上"呼风唤雨"近半个世纪,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由于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大跃进"、"低标准"、"瓜菜代"等特殊时期,粮票浓缩着对饥饿的刻骨记忆。  相似文献   

12.
正野菜种类繁多,但是书中对野菜的纪录往往零散混乱。最成系统的,恐怕还是南京人口中的“七头一脑”了。“头”指的是嫩茎叶等植物的新生部位,南京传统的“七头”分别指的是枸杞头、马兰头、荠菜头、香椿头、苜蓿头、豌豆头、小蒜头,而蕨菜头现在也成为新兴的野菜;“脑”则是称呼菊花脑。  相似文献   

13.
《职业》2008,(12):37-38
身处职场,就必须与不同年龄的同事相处,年龄的差异造成的代沟成为职场中同事间交流的障碍,甚至还可能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最新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职场员工更愿意与“同代”和“隔一代”的群体交流。在交流的内容上,“80后”的员工相对其他年代的员工会更加“公私分明”:与特定群体交流工作问题,与其他群体交流生活问题或娱乐问题。  相似文献   

14.
眼下,把活泼、时尚、开朗、健康的年轻人称“阳光女孩”、“阳光男孩”。我们说某少年很“阳光”是说这少年单纯,健康,积极向上,乐于助人;我们说某青媚艮“阳光”,是说他(她)正派,透明,乐观,热情奔放,心无杂念;  相似文献   

15.
成北 《老年人》2009,(7):20-21
到长沙吃本土口味菜,很多人会直奔南门口的“四娭毑”店。“四娭毑”本名龚二毛,如今已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太太。年轻时为了养家糊口,她做起了小本生意,后涉足餐饮业,创立了“四娭毑”饮食品牌。  相似文献   

16.
父亲的白菜     
张光恒 《老年世界》2014,(19):24-25
父亲一直对村前的自家半亩白菜,情有独钟,重视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对我的关心,他认为瓜菜能当半年粮。那是八十年代的一个冬天,父亲拉着地排车,车上坐着兴高采烈的我。我大声对着迎面走过来的狗蛋说:“别理我,我没闲工夫和你说话,我要去收白菜。”父亲在前面弓着腰拉车,像一只大虾,很得意,呵呵地笑了。我像将军似的,对着父亲指手画脚,发号施令:“快点走,别磨蹭!”  相似文献   

17.
大众营养在中国的兴起,年代并不久远。我的记忆,大体上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这是因为,中国社会当时正在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而大众的饮食结构随之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是从谷物淀粉类食物向肉、蛋、奶的转变,简单讲,也就是由吃饱向吃好的方向发展。这些都归功于改革开放,自不必说。饮食结构变化的背后反映了老百姓手中钱的数量,很简单,当你的钱只能用来吃“钢丝面”和土豆白菜甚至野菜的时候,是很难谈到营养保健的。  相似文献   

18.
种花好,种菜更好。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荒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和果实,却可以食用。俗话说:“瓜菜半年粮。” 我想起在延安的蓝家坪我们种的菜园来了。  相似文献   

19.
正L流言野菜,成了当下人们餐桌上的"宠儿"。许多人对野菜充满了好感,觉得它们"绿色""营养""安全"。不仅是菜市场的野菜备受青睐,许多人还亲自到郊外、荒野去采集野菜。那么,野菜是不是真的那么绿色、健康呢?  相似文献   

20.
根据年龄划分,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两代城市外来工。第一代生于50、60年代,他们于80年代或90年代初进入城市;第二代生于80年代,于90年代末或新世纪初进入城市,生于70年代的农民,则属于其中的过渡一代。如今,第一代外来工大都已经返回农村,而构成今天外来工主体的是“新生代外来工”,除了户口簿上的“农业”二字,他们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职业已经基本无关。他们不再如父辈一样能吃苦节俭,不愿再回农村——然而,他们的根也不在城市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