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代实行举荐与考试相结合的选拔人才方式,考试的科目很不固定,但基本定型的有秀才、孝廉、明经、进士等科,形成了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雏形,奠定了我国古代选官制度重大改革的基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卢伟 《职业》2015,(25):30-31
从原始社会末期的禅让制登上历史舞台,到影响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的瓦解,我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从萌芽到完善,逐步建立起一套富有特色的制度体系,形成了选任、培养、考课、赏罚、俸禄、品阶、回避、致仕等内容组成的互相配套的有机体,诞生了六种选官制度。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选拔人才,自原始社会即有之,奴隶{十会、封建社会的情况各不同。自隋以来,选拔官员分为二途:举士属礼部,包括考试与学校;举官为吏部,掌管铨举与考绩。历代正史上,自《新唐书》《旧唐书》以下至《明史》,皆有选拔人才制度的记载。  相似文献   

4.
秦耀生 《老人世界》2014,(10):34-35
宰相是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位高权重。历史上,出过大批名垂青史的名相,也出过一些为人不齿的奸相,这从史书上一目了然。宰相这种权臣,大权在握,但在历史上名称不一。殷之前,宰是指掌管家务和家奴的官。殷商时代开始设“冢宰”,西周时沿置。  相似文献   

5.
武冈市头堂乡落实老干部待遇,做到了“两个优先”。一是政治待遇优先。乡党委、政府每出台一项政策措施,都要征求老同志的意见,吸取他们的合理化建议。每月15日为老干部学习活动日,组织学习党的政策和邓小平理论。乡机关党支部的民主生活会,也邀请老干部代表参加。同时为全乡离退休人员订阅《老年人》等报刊。二是物质待遇优先。老同志的生活费一律优先发放,还同在职人员一样享受福利待遇。政策规定老同志应享受的各项待遇,年年全部落实兑现。武冈市头堂乡老干部待遇“两优先”@唐余浩  相似文献   

6.
莫纯清 《老年人》2013,(8):11-11
2003年到龄退休后,我一直担任常德市鼎城区长茅岭乡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后来,我还先后兼任了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乡老科协会长、乡老年学校校长和乡保健协会会长,一肩挑着5副担子。10年来,工作中的酸甜苦辣我都尝到过。我的无私奉献和付出,赢得了老  相似文献   

7.
我国历代都有婚龄限制,最早见于文字的法定婚龄是西周,这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晚婚制度。早在2700多年前,西周就曾实行男子30岁,女子23岁的适婚年龄。《礼记》载,西周时期“男子二十而冠,始学礼,三十始有室,始理男事;女子十五而笄,二十三而嫁。”这就是古代的“婚姻法”。东汉班固在《白虎通义》中阐述:“男三十筋骨坚强,任为人父;女子二十三,肌肤丰盈,任为人母。”为此,古代医书《素问》中也有更明了的解释:“男二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三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通。女子二十二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其后,历…  相似文献   

8.
“略施小计”:善待产品的包装储先亮俗话说:“人要衣装,佛要金装,货靠包装”,又说:“人靠衣裳马靠鞍”,甚至说:“货卖一张皮”,这都表明包装艺术在促销活动中的重要性。中国古代的“买椟还珠”的故事讲的是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珍珠,把珍珠装在匣子里,匣子装饰得很...  相似文献   

9.
饭店门前架着一口油锅,围着一堆人,都在兴致勃勃地观看一场惊世骇俗的“吃蝇蛆”表演。“演员”是一位衣着朴实的中年农民。他望着锅内的滚滚热油,定了定神,将一勺洗净的蝇蛆放入热油中。一会儿,一盘油炸蝇蛆端上来。他举筷要吃时,围观的人都惊呼起来,劝他不要吃,他便趁此拉起了广告:“这些蝇蛆与我们平日在厕所里看到的蝇蛆完全是两回事,它们是在无菌的环境下喝牛奶和糖水长大的,  相似文献   

10.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  相似文献   

11.
变通,显然是一种“机智”。这种机智的变通,最适合用来对付辞不及防的提问。且举一个例子.一次,乾隆皇帝突然以一个怪问询问刘精:“京城共有多少人?”刘编虽泞不及防却非常冷静,立刻回了一句;“只有两人.”乾隆问:“此话何意?”刘塔答曰:“人再多.其实只有男女两种,岂不是只有雨人?”乾隆又问:“今年京城里有几人出生?有几人去世?”刘缩回答:“只有一人出生,却有十二人去世.”乾隆问:”此话怎讲?”刘均妙答曰;“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都是一个月相,岂不是只出世一人?今年去世的人则十二种属相皆有.岂不是死去十二…  相似文献   

12.
古往今来,中国读书人的最大愿望,就是都梦想通过科举独木桥挤进官府衙门,成为天子的得意门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方式选拔人才的国家。古代中国读书人一般都要“学而优则仕”,所谓“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制的精英教育模式为寒门庶族的读书人带来了入仕机会,也为历代帝王选拔了众多优秀人才,唐太宗就曾经这样评说科举制:“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今天,在权力崇拜的制度传统下,面对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困境,我们的社会精英人群纷纷集中到一向在社会声望、福利保障有很好口碑的政府部门。这样一种一脉…  相似文献   

13.
民粹观念在今天相当弥漫,并不需要很突出的代表。无须代表,这恰恰说明它已成为一种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基本氛围。我们都受这种气氛左右,都努力想成为“平民主义者”或至少不与之为敌。这和古代有很大的不同。在古代,稍微有些文化知识的人都很欣赏精英,或者说渴望成为精英,所谓“希圣希贤”。那时候也不忌讳说自己是精英,羡慕精英或者渴望成为精英。但是,在今天弥漫的一种气氛里,谁都怕说自己是“精英”,别人要是把“精英”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马上就否认,唯恐避之不及。  相似文献   

14.
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最成功的选官制度,也是封建社会后期由"士"转"仕"的唯一正途。科举与中国传统社会好比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生共存了一千三百年。作为一项制度的科举考试,必然存在着其优越之处与不足点,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承认其对中国古代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科举是中国在精神文明领域做的重大贡献之一,其影响同我们所熟知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一样远播海内外,被视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相似文献   

15.
《老人世界》2014,(2):61-61
官员“退休”,在古代有一个非常文雅的叫法——“致仕”,即离开官场和官位。西周以来,中国官员的退休年龄一般都是70岁。不过,70岁绝对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历朝、历代政府官员的退休年龄都因时代不同而有所调整。  相似文献   

16.
燕燕  思路 《女性大世界》2006,(3):124-125
新年大片《霍元甲》里面有这样一个画面,风吹来的时候,所有在地里忙着插秧的人都停下来,站直身体,双手放松自然下垂,闭上双眼深呼吸,他们在享受着大自然所赐予的新鲜空气;韩流名剧《大长今》里也有个画面;新选拔的医女在内医院的申教授的带领下来到树林里,这是他的第一堂课,他告诉那些未来的“大夫”如何进行腹式呼吸,他特别强调“一定要长长地吐气,时间越长越好”。这两从而情节都和“呼吸”有关,所谓就是“吐故纳新”,以排队我们身体里的废气,保持我们生命的新鲜活力。因此,我们知道,呼吸是多么重要,呼吸是保持健康身体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傑理 《老年世界》2014,(7):44-44
“诸子百家”是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反映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各阶层利益的各种不同思想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及著作被合称为“诸子”。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对于鲁迅研究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100年前,即1908年,鲁迅发表了《文化偏至论》,提出了“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核心思想。90年前,即1918年,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说出一个大发现:从“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史册上看出“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慨叹“难见真的人!”这一呼声成为旧中国“铁屋子”的第一声“呐喊”。  相似文献   

19.
到北大去演讲,走在校园里。 “真漂亮,尤其这些大树,真是有乔木之谓也。”我说。 “你到新生入学的时候来看,更有意思,”一个学生接过话,“大树底下全睡了人,老头儿、老太太全有。” 看我没听懂,他就继续说:“都是从全国各地带孩子来念书的,好多父母从乡下来,把攒的那点儿钱全给了孩子,自己既舍不得住旅馆,又舍不下孩子,干脆就往大树底下一躺,躺在这儿陪孩子,多近。”  相似文献   

20.
马美著 《老年人》2010,(6):40-40
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百废待兴。为选拔人才,他决定恢复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不料却酿成了我国科举史上著名的“南北榜案”,湖南茶陵人刘三吾就是事件的主角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