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家的“老革命”方雪梅老闵是我先生的父亲,我儿子的爷爷。他原是军旅中人,几十年军营生活,给了他一副硬朗的身子骨,虽六十好几的人了,却背不驼腰不弓。“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的日子过久了,他身上就有了一股抹不掉的“军人气息”,凡事说一不二,做...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个军人,儿子也在军营里长大。 军营里的人平时讲话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有较多的“口头禅”,如“他妈的、去你的、欠揍、笨蛋”等。其实这些“口头禅”并不是骂人,只是直率豪爽的军人习惯用的“问候语”而已。但旁人听起来会感到刺耳、反感,毕竟这些话有悖文明。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用回味无穷表达对已逝去美好时光的眷恋。我曾是一名军人,在军营生活了22年,这22年正是充满激情的年代。如今,我在梦中还时常回到那如火如荼的岁月。  相似文献   

4.
照镜子     
格致 《中外书摘》2014,(4):74-74
2000年,我搬了一次家。从城东搬到城西;从旧房子搬进新房子;从军营搬到普通社区。添了一些新家具,新居的一切都令我满意,似乎什么也不缺了。  相似文献   

5.
《老年世界》2014,(24):19-19
在中俄蒙三国交界的口岸名城——满洲里,有一位年过七旬的“兵妈妈”。退休11年来,她怀着对部队的那份深厚感情,一次次将爱心送到军营、哨所的边防战士身边,她就是满洲里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孙菊亭。  相似文献   

6.
红卫 《老年世界》2009,(21):22-23
我是作为随军子女来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 刚来时,我在师部的中学上学,后来看到大批的北京知青浩浩荡荡地开进军营,喧天的欢迎锣鼓、震耳的歌声口号,把我那颗从小就不安分的心,激荡得早就飞出了校园。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相互敌对的双方曾围绕邮票进行过一场特殊的战斗。 当时,德、英、美等国都曾进行过仿造邮票的攻心战。他们各自的情报部门都绞尽脑汁仿制敌国的邮票,通过巧妙的“愉梁换柱”手段改变邮票上的一些图案或文字,使之变成了大同小异的另一种象征意义的邮票。然后从空中、海上、陆地多种渠道,把它们散发到敌国后方,甚至传送到敌军的军营中、阵地上,用以涣散军心,削弱对手的战斗力,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宁夏公安边防总队利用军营文化建设和谐军营,营造积极向上的军营文化氛围,对部队的长远发展影响深远,笔者就此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9.
画画·做饭     
我没有正式学过画。我父亲是画家,年轻时画过工笔画。中年后画写意花卉。他没有教过我。只是在他作画时,我爱在旁边看,给他抻抻纸。我家有不少珂罗版印的画册,我没事时就翻来覆去一本一本地看。画册以四王最多。还有,不知为什么有好几本蓝四叔的。  相似文献   

10.
因工作的原因,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和华国锋有来往,在接触过程中向他提出过很多问题,他认真、不厌其烦地回答我的许多幼稚的问题。我是一名历史工作者,有责任将这段历史记录下来,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一件事:他多次说过:“不能听风。”他说“真实地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11.
树人 《公共关系》2001,(3):57-57
“人生离不开友谊”,这是马克思说的。不少伟人都对友谊做出过特别的评价。从童年开始,孩子们就寻找自己的小伙伴,有些相伴终生的友谊,就从那时开始;在以后的岁月中,在校园、在邻里、在工作单位、在火热的军营,人们都在认识和结交新的朋友。  相似文献   

12.
榕树的怀念(散文)□/醒普根系长须伸展的榕树,是世界老龄大会的标志。我最初认识榕树是在祖国的南疆前哨。那是在六十年代初,我随部队到南疆前哨执行战备任务。凑巧,我们排的军营就设在一株大榕树下。当时,正处盛夏时节,烈日炎炎,尤其是帐篷在阳光曝晒之下,里面...  相似文献   

13.
我的奶奶戴洵是一位离休老干部。她在参加革命前只读过初中,后来凭着顽强的自学,又借担任大学系党总支书记的便利进课堂旁听,提高了文化水平和文学素养。她喜欢钻研中国古典名著,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发表过一系列“红学”论文,圆了“半个红学家”之梦。离休后,有了充裕的时间,她迷上了创作,先是写点短文章,后便踌躇满志地向“大部头”进军。在短短的几年里,她写出了34万字的长篇小说《西来桥》和题为《军营之恋》的系列回忆小说第一部《沂蒙之恋》。后者是在爷爷逝世以后,奶奶强忍悲痛,以超人的毅力完成的,显得尤为可贵。…  相似文献   

14.
刘振业 《老年世界》2014,(18):10-11
我的青春年华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革命歌声中度过的。“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从不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听!风在呼啸军号响;听!革命的歌声多嘹亮……”这激扬奋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千百遍地把我带回那个英雄年代,使我时时回想起在军营中度过的时光。  相似文献   

15.
《金色年华》2007,(10):47-48
一个人一生中的岁月,或长或短,或精彩或难忘。对于漫长的一生而言,岁月,可以是片断,也可以是连环画。然而,在我四十几个春秋岁月中,使我至今念念不忘的,还是在戈壁滩上的那座小城中度过的十几年的军营岁月。  相似文献   

16.
爱不苟且     
程醉 《现代妇女》2010,(11):39-39
20岁的时候.我得到过一份有生命的礼物,是一只小狗。也是我养过的唯一动物。 那个夏天,林把它送给我的时候.它非常的小。躺在我的裙子上睡觉。然后用它温暖湿润的小舌头,轻轻舔我的手指。  相似文献   

17.
彭德怀在北戴河的一件事□/刘大为1958年,彭德怀在北戴河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间隙,他来到海滨的一座军营。我当时正在这里采访,有幸目睹了彭老总与战友们亲切交谈的场面。时间虽然过去快40年了。但至今言犹在耳,振聋发聩。那是骄阳似火的8月,彭...  相似文献   

18.
陈柒 《金色年华》2008,(10):56-57
不知别人是否有过同样稚嫩脆弱的成长经历,我曾有过这样的一个时期:大约在我十四五岁,也就是李商隐所写的“十五泣春风,背而秋千下”的年龄,有一次,我随母亲到火车站给她的一个朋友送行。那时候,我完全是一个不用大人费心寒暄搭讪的新亲身后的孩子?  相似文献   

19.
司号兵传奇     
何立波 《老年人》2007,(11):40-41
“司号员鼓鼓嘴,千军万马跑断腿。”这句当年流传在军营中的顺口溜,形象地说明了司号兵的重要地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中,曾经有一支神奇的司号兵,成为人民军队的光荣与骄傲。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定向直招士官军人身份意识的培养,关系到学员能否妥善处理好大学生和士官生双重身份的角色扮演,关系到学员能否迅速从我是一名大学生到"我更是一个兵"的身份重构。加强对定向直招士官军人身份意识的培育,有利于提高学员的政治素养,有利于强军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士兵学员的成长成才。培养定向直招士官的军人身份意识,就是要打牢学员对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思想根基,明确军人职责,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定向直招士官军人身份意识培育的主要途径是思想入军营,制度入军营,文化入军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