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长沙决策远生1974年10月至1975年2月,年已81岁高龄的毛泽东在湖南长沙住了114天。他在长沙期间,抑制"四人帮",决定重用邓小平,挫败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篡权的阴谋,为后来党中央彻底粉碎"四人帮"打下了基础。实际上,毛泽东反对江青一伙篡权阴...  相似文献   

2.
如今40岁上下的人,很少有不知道坦赞铁路的,中国政府为修建这条铁路付出了沉重代价。于是人们对这条铁路的援建是否值得提出了疑问。当时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到底是不是“打肿脸充胖子,软驴拉硬屎?”抑或英明一世的毛泽东与周恩来在此决策上出现了失误? 毛泽东在写给一位非洲领导人的信中说:我们支持了你们;你们也支持了我们。——这大概是一把破解这段历史之谜的钥匙吧。  相似文献   

3.
一望无垠的大海,酷热难奈的阳光,枯燥单调的生活,除了涛声还是涛声的寂寞……这就是西沙群岛。这里原本是男性的世界。2001年5月14日,首批海军女兵踏上了这片热土,成为中国军队驻防在最南端的女兵。6年过去了,一茬茬女兵在这"天的边际,海的尽头",与男兵们一起战风斗浪,伴涛入眠,共同承担着守卫西沙,建设西沙的光荣使命。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之际,我们带您走近这些驻防在西沙的女兵。  相似文献   

4.
霞飞 《老年世界》2011,(20):12-13
乌兰牧骑发展史上光彩的一页,是到全国进行巡回演出。而这是周恩来提出并且在他的关心下进行的。20纪60年代,周恩来多次在中央向其他领导人介绍乌兰牧骑,还向毛泽东专门介绍了乌兰牧骑为广大牧民服务的事迹。毛泽东听后十分高兴。1964年,乌兰牧骑到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会演,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毛泽东亲切接见了到北京参加会演的乌兰牧骑队员。  相似文献   

5.
1976年的金秋,“四人帮”垮台了!但是由于“两个凡是”指导方针的提出和推行,人们提出的涉及纠正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晚年某些重大错误决策的正当要求,被压制了。  相似文献   

6.
吴珍 《老年人》2003,(4):38-39
毛泽东有许多国际上的朋友,斯大林被毛泽东称为中国人民真正的朋友。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亲自赴苏联莫斯科为斯大林70岁祝寿。当天,在斯大林宽敞的办公室,苏共中央政治局全体成员列成一排欢迎毛泽东。斯大林站在最前面,见毛泽东走进来,笑容可掬地伸出双手,表示热烈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让斯大林想了很多很多。他由衷地称赞毛泽东道:“伟大,真伟大!你对中国人民贡献很大,你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我们祝愿你健康!”毛泽东十分尊重斯大林,但并不迷信。过去,斯大林对毛泽东所坚持的中国革命道路,有过疑虑和意见,这一点让…  相似文献   

7.
戴求生 《老年人》2007,(5):23-23
1968年,我报名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海军战士。在7年多的军旅生涯中,我有许多难忘的经历,最难忘的,是参加了西沙海战。至今,还有一块弹片留在我的右膝关节里,成为永久的纪念。  相似文献   

8.
湖南醴陵的“文革瓷”,因造型优美、风格独特,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而独具魅力。毛泽东生前最喜欢用醴陵的瓷器。主席用瓷无疑标志着这一时期陶瓷发展的最高水平。1974年,毛泽东最后一次回湖南,住在湖南省委九所的一号楼。在这里,他与周恩来一起度过了他82岁的生日。为了庆贺主席的生日,时任湖南省委第二书记的张平化指令醴陵群力瓷厂研制烧造一种小碗,专供毛泽东个人使用。这种后来被蒙上几分神秘色彩和赋予特殊政治意义的“主席瓷”,在半个世纪前是如何研制的?又是谁绘制了这“中国第一瓷”呢?几十年来一直鲜为人知,这段历…  相似文献   

9.
1974年初,中国与越南的西沙之战,不仅使西沙群岛这块中国领土成为家喻户晓的地方,同时也使人们知道了一位部队摄影家———伍振超。这年国庆节前夕,“南海诸岛之一西沙群岛摄影展览”在北京展出,其中37幅照片出自伍振超之手。为此,伍振超收到了周总理的请柬,...  相似文献   

10.
1936年12月初,中共中央决定将政治局委员王稼祥送到苏联去,彻底治疗他的伤病。到达莫斯科后王稼祥一边治病,一边肩负着党的重任,向斯大林和共产国际汇报了中国共产党的目前状况,介绍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坚持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路线。1938年8月,王稼祥带着共产国际关于确认毛泽东为中共最高领导人的指示回到了延安。在落实共产国际这一指示、向毛泽东移交最高权力的过程中,中共中央原负责人张闻天体现了—位真正革命家的高尚胸怀。  相似文献   

11.
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它与人民革命一起诞生,与共和国共同成长。从它建社开始便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共和国开国元勋们的悉心关怀。而真正形成国际新闻队伍则是在上世纪中叶,当时毛泽东发出关于“新华社应发展成为万人通讯社,要把地球管起来”的号召。这一远见卓识的决策,使大批优秀人才从全国各地被选送到新华总社,经过外文和新闻专业的培训,纷纷走上了国际新闻战线。  相似文献   

12.
我认为,今天我们所讲的“公共外交”活动起源于1936年7月16日,在陕北中央红军所在地保安村,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接见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美国医生乔治·海德姆,并接受了斯诺的现场采访。毛泽东向两位远道而来的美国人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联合战线的问题。这是毛泽东第一次真正同他邀请来的两位美国客人进行长时间的会谈。现场还有毛泽东夫人贺子珍、翻译吴亮平。这是中共早期“公共外交”的第一个活动。  相似文献   

13.
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叶飞是一位威震敌胆、名扬华夏、战功卓著的骁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他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主力部队第十兵团司令员。1955年部队实行军衔制,叶飞即授上将军衔。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与全军统帅毛泽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相见、相识。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密切合作。毛泽东与叶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颇具传奇色彩的统帅和部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张建 《当代老年》2014,(7):37-37
毛泽东一生留下诗作无数。其中,《沁园春·雪》饱含怀古励今、气吞山河的豪气,是其代表之作。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准备从陕北东渡黄河。当看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时,联想到当时的革命形势,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当时,这首词并没有多少人知道。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毛泽东飞抵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期间,毛泽东拜访了不少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名人。其中,就有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和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上海通志馆馆长,后又因民主言论而被国民党开除党籍的柳亚子。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毛泽东是新中国外交的主要奠基者和决策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形势严峻。这样,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需要一个较为稳定的周边环境。作为中国周边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南亚受到毛泽东的极大重视。本文分三个阶段并从内容、影响、启示三方面对毛泽东的东南亚外交进行了浅析。毫无疑问,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蓬勃发展的今天,浅析毛泽东的东南亚外交,对于推进中国与东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65年5月28日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8年的井冈山,井冈山所有接待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同志都沉浸在激动的海洋里。井冈山宾馆管理员林海泉近年回忆,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第一天。井冈山宾馆为迎接老人家准备了茅台酒、米酒酿和一些水果。米酒酿是井冈山人自己做的一种米酒,爽口不醉。各种酒和水果一次都没有用上。当晚第一餐,刚一摆上这些东西,汪东兴就重申了毛主席的伙食标准和原则,酒和水果当即撤掉了。毛泽东的伙食标准传开后,井冈山人说,毛主席还是我们的毛委员。  相似文献   

17.
天刚蒙蒙亮,张干再也无法入睡。他靠在床头,点燃一支烟,一闪一闪的烟火,照映着他微竖的浓眉和沉思的神态。这位湖南教育界的老人,永远无法忘记1951年秋天赴京的情景,是毛泽东主席发来的请柬,邀请他进京,国庆节那天又同毛主席一起登上了天安门的观礼台。张干是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时的数学老师。他为人精明,言辞练达,有社会活动能力,不到30岁就当上了第一师范的校长。但张干的许多做法,引来学生的不满。1915年,终于酿成声势浩大的驱张学潮。毛泽东在妙高峰君子亭写了《驱张宣言》,抨击张干的诸多弊政。这一…  相似文献   

18.
石海 《老年人》2013,(12):34-35
毛泽东一生艰苦朴素,处处严以律已,清正廉洁,堪为共产党人的典范。 “共产党人就要做难做到的事” 毛泽东生活十分俭朴,他总说:“惟安贫者能成事,故日: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战争年代,毛泽东吃过南瓜红米饭,睡过稻草堆,和许多普通战士一样穿着缝满补丁的衣服。延安时期,毛泽东仅有三件衬衣,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破得实在不能穿了,就让人把三件衣服补成两件继续穿。在杨家岭毛泽东旧居前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大照片,拍的是毛泽东身穿打了大块补丁棉衣棉裤作报告的情景,这也是当时毛泽东艰苦朴素生活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9.
韶峰碑林     
韶峰碑林文/李穹毛泽东同志的故乡韶山,层峦叠蟑,起伏绵延,山青水秀,风景宜人。在群山中“拔起一峰,高入云霄,为诸山之祖”,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韶峰。它是韶山的象征,与毛泽东的名字紧密相连。如今,韶山人民为纪念毛泽东诞生100周年,在韶峰山腰上建起了毛泽东...  相似文献   

20.
李良旭 《当代老年》2010,(10):34-35
加拿大密西沙加市是加拿大第6大城市,人口约70多万。在加拿大这个地广人稀的国度里,这样的人口城市,是属于很大的城市了。加拿大500强企业有56家设在密西加沙市。中国企业是最早进入到密西沙加市的外国企业之一,在密西沙加市的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华人的身影。当地人对华人的评价很高,一直把华人当作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