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5 毫秒
1.
红颜 《新天地》2012,(1):46
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临近,年画收藏成为藏界津津乐道的时尚话题。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它以通俗的绘画语言表达了人们喜庆的审美情  相似文献   

2.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在台湾民间,春节习俗与海峡西岸祖居地闽南地区大同小异,台湾民间有“时年八节”之说,而春节则为八节之首,也倍受看重。 台湾别具情趣的过年,从腊月二十四日便拉开了序幕。这一天,家家“扫尘”之后,有的就开始换贴新年画、新春联,烘托节日气氛。这一天,家家户户要买又甜又粘的蜜饯、茶料,放到灶台的  相似文献   

3.
在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中,每年春节家家户户贴年画便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深远文化内涵的习俗之一。新年伊始,春回地暖,万物复苏,年画就象报春花一样在城乡居民的庭院,门首竞向开放。“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挑换旧符。”宋代诗人王安石这首《元日》诗把几百年前过春节的热烈,欢庆情景展现给我们。诗中“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贴年画。往事尽管已越千年,但现在过年节时仍然保留着贴年画的习俗。临近春节,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在选购年画,张贴年画的活动中,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物质祈求升华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憧景.  相似文献   

4.
中国年画     
《社区》2008,(23):32-33
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相似文献   

5.
年画论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年画题材广泛 ,种类多样 ,它是新春佳节的标志和象征。其中木版年画尤其独具特色 ,民间木版年画表现戏曲的特别多 ,艺术上较为成熟 ,并做到了“雅俗共赏”。而年画的叫卖不但可吸引很多观众 ,其本身也是一种说唱艺术的形式。如今木版年画处在了窘困之中 ,要使它重新焕发生机 ,就须找出一条新路 ,研究应变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滩头年画出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的滩头镇,是在位于长江中游的资水哺育下诞生出的一个年画品种,也是清代我国中南地区最大的年画产地.滩头年画中的门神类年画尤富特色,它在借鉴和学习重庆梁平、苏州桃花坞和广东佛山等地区年画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符合本地区和主要销售地区审美取向的新形式,其造型多借鉴,色彩重创新,是中国门神年画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7.
羊年春节近了,年夜饭又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有报道说,如今厉行节约蔚然成风,不少餐饮商家调低了年夜饭价格,以吸引更多的普通消费者. 年夜饭是春节文化的重要载体,吃年夜饭自然成了过春节的“重头戏”.应该说,在春节文化中,吃年夜饭不过是其中一种形式,而感受年味,共享天伦之乐,让亲情更温馨更生动才是其中的重点内容.近年来,随着人们习俗和观念的变化,到酒店吃年夜饭渐成时尚.应该说,到酒店吃年夜饭,省时省力,还能感受到与在家吃年夜饭不一样的气氛——那是一种大家庭相聚的热闹气氛.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间年画艺术这一绘画体裁,有它自身的美学原理。从民俗学、人类学来看,它留有人类早期巫文化的部分痕迹,是部分巫文化的绘画表现,有助于我们阐释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民间年画的产生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年画是产生于民俗生活中的艺术。年画在空间范围内的传播表现为生产、销售、消费的动态过程,在时间坐标轴上表现为这一过程的重复性,年画具备了一般民俗的基本特征,因而是一种民俗艺术。  相似文献   

10.
陈太顺 《老友》2014,(1):40-40
春节是合家团网的日子。也是享受欢乐的日子.对老年人来讲。全家人聚存一起、回到老家重温春节气氛,身心感受到了极大的愉悦:对年轻人来说,春节给了他们一个感恩父母的机会,一个小小的礼物、一个细微的举动,都可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新年祝福。  相似文献   

11.
民间木版年画,是同广大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的一种艺术样式,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反映了各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题材广泛,种类繁多,表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河北武强、河南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中可以看出,它不仅完整地保留了地域性传统文化的特征,而且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纯朴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春节,故宫博物院再次火了一把。举办的春节大展"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活动,让许多老百姓在春节期间于午门正殿和东西雁翅楼展厅过起了大年。红底黑字的隽秀春联,随风摆动的宫灯红穗,各具特色的传统年画……这些传统春节的象征物件,给大家营造出了浓浓的喜庆氛围。这次故宫史上的  相似文献   

13.
消失的媒介:农耕时代民间年画的功能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播载体的角度看,民间年画是农耕时代人们获取知识、信息和娱乐生活最普遍的一种印刷媒介形式.中国古代民间年画的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是同一的,同属一个社会阶层,处于同一生活氛围,有着共同的文化意识和审美取向,所以,在农耕时代民间年画作为承载和阐释社会精神的先进、廉价而又实用的传播媒介,为普通民众所喜闻乐见.它不但广泛而深入地传播文化知识、人文精神等,而且有效地发挥了其调节社会关系和教化宣传的媒介功能.作为印刷媒介,年画创造了农耕时代人类传播史上的文化奇迹.虽然,随着农耕时代的结束和工业文明的兴起,民间年画已经失去其大众传媒的地位和功能,但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和富有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民间年画仍具有一定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4.
作为传统文化物态化呈现的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历代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日新月异的当代,虽然鼎盛不再,但是年画依旧散发着浓郁而独特的艺术芬芳。纵观年画千百年的发展历史,既可以清晰地发现,丰富多元的信仰文化是年画的源流,积淀深厚的儒家文化是年画的血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年画的根基,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是年画的气韵;也可以明确地识知,年画在唤起民族魂的文化记忆、增进真善美的文化自信、维系家国情的文化传承、展示中国梦文化图景之时代文化价值方面,一直彰显着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桃花坞木刻年画是苏州特有的反映民俗文化的一种传统美术,也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 明珠。本文在讲述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历史及其艺术价值的同时,对当代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进行了研 讨。  相似文献   

16.
朱仙镇是我国历史上四大古代名镇之一,也是我国四大著名木版年画产地之一。如今,木版年画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慢慢嬗变……开封的朱仙镇是中国四大著名木版年画产地之一,在这座有着古老文化历史积淀的名镇上,生活着这样一位对木版年画发展变迁至关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张继忠先生。戊子年末重走历史名镇张继忠先生任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社长已有十多年了,2008年12月26日,记者重访开封朱仙镇,才发现眼前的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社长已于两年前换了主人,这是记者时隔两年后来到这里得知的新变化。说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它的历史追溯于唐朝,兴于宋,鼎盛与明清,被称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明末清初,镇上的年画作坊大大小小有300多家,每  相似文献   

17.
年画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画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化,这一曾盛极几个时代的民间艺术逐渐走向了衰落。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审视,年画作为一种优秀的俗文化品类很有可能在将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变化其审美形式和艺术样式,向具有传统年画装饰意义的新艺术式样蜕变,成为一种新的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年画艺术。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年画兴衰微探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自宋代普遍流行开始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我国传统年画的经历了一个曾经年底的家家“总把新桃换就符”到现如今气息奄奄,频临危机的过程。相关的文化及产业界加大了对于年画的关注,探究我国传统年画的兴盛及衰落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挽救的对策,对于我国传统年画这一文化遗产.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年画作为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是民间在新年时家中用以驱赶鬼怪、祈求幸福的张贴用品。作为地方民俗文化的一种象征,朱仙镇木版年画图像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戏曲故事为创作主题,通过可见的形象来映射年画的文化形态,呈现了原生态的文化品质和生命活力。其中蕴含的原始思维特征,从空间完整性思维、时间完整性思维以及形象完整性思维方面凸显了朱仙镇木版年画图像的独特个性,体现着当地民众的审美情趣和民俗心理,表达了鲜明的创作目的与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民间的门神年画是人民大众十分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实际是我国木刻最先的创作。在我开始学习木刻的时候,也非常喜欢这种民间艺术,而且收集了很多河南朱仙镇的年画,并将它送给鲁迅先生。这些年画在北京鲁迅博物馆里还陈列了不少。鲁迅先生对这种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绘画形式很是珍爱,他认为任何艺术都应该在吸收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真正的创新。在他给我的信中,曾写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