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业促进法》是构建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就业促进法》在法律责任的设置上有三点需要完善,对各级政府在就业促进中的法律责任设置太少;对就业歧视,仅有一条法律责任条款,使遭受歧视者无法真正获得有效救济;执法主体虽然将原《草案》中的三个执法主体统一成了“劳动行政部门”,但独立性很低,建议设立专门的执法机构,以提高执法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2.
苏倩倩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92-93
就业是每个高职院校学生均会予以重点关心的大事,并且与其个人今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联系.其中,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讲,就业不仅对其个人发展有所影响,同时也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因此,为了加强民族团结,维持社会稳定,必须要求高职院校认真对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此,该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 相似文献
3.
4.
就业质量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人均GDP越过4000美元的发展阶段率先提出来的。我国目前正好处在与此相同的历史时期,而就业质量不高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质量低下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就业领域里最为突出的矛盾。构建科学合理的衡量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前提。要尽快提高我国的就业质量,需要从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高度出发,多管齐下。 相似文献
5.
该课题运用文献资料、实证调研等多种方法。对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社会基础、项目与分类、内涵及特征、社会价值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并就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稳定,人力资源质量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发展少数民族的先进文化离不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构筑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就要不断提高各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思想道德和健康素质。该书的出版,是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人文研究的有力支撑。对于全面建设西部小康社会,对于全民健身战略的滚滚浪潮,《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一书必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相当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除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采取各种各样的积极措施外,我们高教部门和宣传单位还应当加强对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宣传,促进就业观念的转变,以期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流动妇女的就业现状来看现有的福利制度所存在的缺陷。首先从流动妇女目前的就业渠道单一、工作待遇差和工作条件恶劣等现状来看流动妇女的就业真正是谁的就业;其次,流动妇女的就业需求无法真正得以表达与实现,同时流动妇女就业所能获得的福利保障低甚至空缺,说明流动妇女的就业与福利之间的关系在于体现现有的福利体制所存在的缺陷由此可能出现的矛盾关系。最后,从流动妇女的就业与福利的边缘性,对现有的福利体制如何改革与完善作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新政快递] 2009年6月8日,江苏省民政厅、财政厅、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残疾人联合会联合下发了<关于扶持福利企业发展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意见>(苏民福[2009]20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江苏区域内的社会福利企业如何扶持,如何稳定和扩大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集中就业制定了具体的政策规定. 相似文献
9.
促进城市低保对象就业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低保对象中有劳动能力者的比重日益提高,解决低保对象的就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城市低保对象就业存在职业能力弱、心理预期偏高、就业比较效益低、就业支持渠道单一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改变收入抵扣方式,灵活运用低保附带福利,合理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构筑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多元就业渠道和加强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以期解决城市低保对象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0.
福州是福建省省会,目前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拓宽福建省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必须从福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阐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性,剖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必然催生了一个庞大群体——失地农民,由于民族地区特殊的地域面貌和文化氛围,对该地区的征地制度要更加讲究策略和实施的有效性,本文以甘肃少数民族地区为例,研究如何在民族地区推行有效的征地制度,有效推进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于就业的影响是一种"创造性破坏",具有替代效应和抑制效应.数字技术应用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会带来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但同时也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文章探究了数字经济对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机理,建议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健全职业培训体系改善供需匹配度,加强职业教育提升劳动者教育水平,提供良好的政策治理体系支持,完善与新就业形态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推进新基建释放"数字红利"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就业增长战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伴随经济体制转型 ,我国开始进入高失业率阶段 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中国经济进入了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期 ,与此伴生出高失业这一极难解决的负面现象。在“九五”期间 ,我国城镇在职职工人数由 1 .4 90 8亿人减少到 1 .1 773亿人 ,净减少 3 1 3 5万人 ,下降幅度为 2 1 .0 % ,其中国有单位净减少 2 689万人 ,集体单位净减少 1 43 5万人 ,合计净减少 4 1 2 4万人。尽管同期全国城镇私人企业就业增长了 1 1 7.1 % ,个体经济就业人数增长了 54 .7% ,三资企就业人数增长了 1 9.5% 1 。但大部分新增就业岗位吸纳的是新生劳动力、大中专… 相似文献
15.
自2008年9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我国东南沿海大量外向型的中小企业倒闭或大量裁员,农民工首当其冲,出现了“返乡潮”。在我国就业形势已经比较严峻的前提下,农民工“返乡潮”加剧了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返乡潮”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这就需要通过开展培训加强就业技能;创新失业保险金使用来稳定就业岗位;采取以工代赈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失业预警机制等措施来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关系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也关系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局。文章通过对兰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调查得知,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存在就业的层次低;就业的稳定性差,工作变化频繁;就业的收入偏低,对就业的满意度较低;就业的环境相对恶劣,劳动安全缺乏;就业培训体系不完善,就业渠道狭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从而提出了加强维权组织建设,认真贯彻相关法律法规和办法;引导与加强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建立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严厉打击黑中介,拓宽农民工就业的渠道;加快健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等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高校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与普通大学生在思想观念、经济生活、学习等多方面有着一定差异.随着近年来高校学生中少数民族同学人数的日益增多,笔者特此对吉林省长春市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调研,从高校的角度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现状,并为此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8.
自从2002年中央明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来,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就业问题之间的矛盾成为必须要解决的"瓶颈性"障碍。本文将老工业基地就业问题基于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背景之下进行了探讨,明确总结了现阶段黑龙江省的三次产业以及工业内部的就业结构性特征,并结合国外典型就业特征的分析,提出了促进黑龙江省就业水平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扶贫开发计划,是惠及全国几千万人的扶贫工程,通渭县也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和改变农民生活的重要工程。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就业率低、收入低;就业结构不合理;就业渠道单一、就业信息不畅等。根据上述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有加大宣传,积极引导移民就业;转变政府思路,"重搬迁、更重就业";加强移民职业技能培训,提升移民就业竞争力;提供良好的就业咨询和服务,保障移民的权益。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的就业面临十分巨大的压力:城镇就业岗位与城镇劳动力相比严重短缺,就业水平动态下降和失业人群平均劳动能力低,有形成长期失业的趋势。另一方面,我省创造就业的空间仍然很大,小企业和第三产业中仍有很大的就业潜力。只要政府认真改善就业环境,能基本上解除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