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性别差异一直是精神分析理论关注的问题.女性主义的出现给传统精神分析理论带来冲击,几乎所有的女性主义学派都试图从不同方面对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提出批评.从霍尔奈开始,精神分析学出现了女性主义的转向,她摒弃以往心理学以男性视角说明女性、以男性标准度量女性心理发展的做法,从女性的角度理解她们的生理构造和成长方式,强调不应当以这些构造和方式及其与男性的差异为借口把女性置于劣于男性的地位.克莱因创立的对象关系理论,为精神分析由驱力结构模式向关系结构模式转变奠定了基础,对于儿童心理结构和精神病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伊丽格瑞也对性别差异问题进行了语言学和符号学的探讨,试图摆脱父权制传统,突出母亲的社会秩序,以女性为体验的主体论述女性的欲望,说明女性解放和两性之间理想的伦理关系,把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学研究纳入到后现代主义学术思潮中来,为其合法地位提供有力的论证.当代三位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对于性别差异的探讨,呈现出相互补充和促进的关系,从人的道德与心理动态发展中丰富了女性主义关于性别差异的哲学话语.  相似文献   

2.
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是女权主义理论的重要分支,它借助于社会学、精神分析学和文化分析学三种模式,对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电影的内部构成、观众的反应以及文化控制上的性别差异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形象批评、叙事结构批评和文化批评阶段。在此期间,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在不断丰富、反省着自身的同时,也不断地检验和挑战着主流的各种电影理论,在西方电影理论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国家出现了以对现代性解构和否定为基本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法国女性主义在西方女性主义的后现代理论转向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法国主流女性主义后现代理论转向的思想渊源主要有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以福柯、利奥塔和德里达为代表的法国后现代主义社会思潮,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主要有希克苏斯、伊里格芮和克里丝蒂娃。对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将对中国女性主义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文章用法国结构主义精神分析这家拉康的理论讨论了《红字》中的珠儿的心理成长历程 ,从而从精神分析学的视角解读美国作家霍桑的作品《红字》中的珠儿  相似文献   

5.
精神分析批评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现代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的一种批评模式,它是二十世纪影响最大而且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派别之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拉康、霍兰德等人又在理论上重新阐释、丰富了精神分析批评理论。本文拟从无意识理论、三重人格理论、精神分析与社会等角度,对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1927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在七八十年代成为西方电影界一种重要的理论批评流派。它的生成和发展吸收了精神分析学、语言学、符号学、阐释学以及后结构主义等一系列学科的理论要素。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与批评也开始受到中国电影评论界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电影就是包含女性主义立场的电影创作、批评及理论建构.”[1]1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批评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以英国电影学者劳拉·穆尔维(Laura Mulvey) 1975年发表的论文《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2]影响最大,它以符号学和精神分析为基础,为女性主义提供了严谨的理论框架.[1]3-4 李玉是21世纪以来出现的新生代女导演,是中国大陆目前最知名的年轻女导演之一.她执导过的影片包括《今年夏天》(2001)、《红颜》(2004)、《苹果》(2006)、《观音山》(2010)和《二次曝光》(2012).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角度出发,以下四点可简要描述出李玉电影中的女性主义表达特点: 一、女性主体的建构及欲望表达 李玉电影中的女性大多是唯一的女主角,她们大多生活在缺乏男人的世界里,或丧偶、或离异、或自主选择单身.也就是说,李玉电影中的女性不再是影片中男性的“他者”,是男性欲望或意义的能指;相反,她们是独立的存在,通过建立女性的绝对主角身份,李玉的电影成功地建构了女性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8.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营造自己的理论过程中,通过对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借鉴、批判、改造,形成多元化的理论格局。其中最主要的学派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批评、解构主义女性主义批评。从纵向看,这些学派表明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脉络;从横向看,则体现了女性主义批评的总体特征。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走向是和后现代主义相融合,并在不断的解构和建构中发展自身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法国主流女性主义后现代理论转向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其思想渊源主要是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潮。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三大家希克苏斯、伊里格芮、克里丝蒂娃的主要理论“女性写作”、解构女性和“女性女性”说、符号分析学和“女性理论”说,为当代女权运动和女权主义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时期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明显受到西方各种文化学说的影响。本文主要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西方解构理论三个方面,论述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与发展的文化渊源。同时指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应在借鉴学习西方各种文化学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具体实际,探索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1.
翻译中的性别差异一直为女性主义学者所关注。性别差异影响翻译家在进行翻译活动中翻译策略选择。此外,性别差异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影响翻译家的意识形态及文化标准。本文从性别差异角度分析、对比《飘》中的女性人物的外貌翻译,说明译者的性别身份影响其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主义心理学:从批判到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流心理学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科学,以男性的标准度量女性的发展,将性别差异归结为生理性别差异.女性主义心理学家对主流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进行了重新审视与批判,提出了具有女性主义立场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主流心理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多伊奇是女性精神分析的领袖和先驱者。她基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根据大量临床经验和自身的母性经历,探究并描绘了女性心理发展的全貌,提出了以女性为中心的女性人格发展观。她还指出,自恋、被动性和受虐性是女性的基本特质,并进一步翔实地阐述了女同性恋形成的心理机制。多伊奇关于女性的精神分析观点不仅促使弗洛伊德对女性心理的关注,弥补了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忽视女性气质的不足,而且推动了精神分析的女性主义转向,为后续精神分析运动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文本分析到镜像分析——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分析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是电影理论现代转型之后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电影理论从经典镜头叙事理论向文本符码分析、文化分析转向的一个结果。它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雅克·拉康的镜像分析理论为重要理论资源,根据无意识理论、释梦理论和镜像理论,通过对电影文本的象征分析,来寻找深层的无意识文化心理。精神分析电影理论与意识形态批评密切相关,它对当代文化理论、女性主义批评、观影关系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拜厄特在其代表作《占有》中,以历史上三个不同时代的女性生命历程为叙事线索,用女性眼光和女性声音对西方男性叙事传统进行解构,在虚构的小说世界里表现她所理解的女性生存经验,揭示长期以来为西方男性失真的叙述视角和叙述话语所遮蔽的女性生命之真相,形成了虚构作品的独特历史叙述。本文采用女性主义理论和叙述学理论来探讨《占有》所运用的女性主义叙述手法,分析《占有》所表现的诸多女性生存意象及其丰富的女性主义意味,并结合相关资料对拜厄特的女性历史观作出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6.
寻找和建构女性主体性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从精神或心理上、文化女性主义放眼于她们理解的人类“历史文化”、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深入无意识层面、“符号文本”派则把主体与语言符号结合起来纷纷提出找寻与建构女性主体性的理论方案。但多数女性主义以自然性征为基点和主张排他主体和占有主体的缺陷,必然使女性主体性建构走向虚妄。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的多元与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不断涌现的理论流派碰撞是女性主义思想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存在主义、解构主义等女性主义派别进行考察,探讨各女性主义流派对其它理论资源的借鉴与改造,从而极大丰富我们对女性文学理论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8.
对《印度之行》中的妇女形象,评论家的态度截然相反。有些人认为妇女体现了福斯特精心创造的“基督教人道主义者”的形象,有人却认为“福斯特经常把妇女视作敌人阵营中的一部分”。奎斯特小姐这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评论家对她较少关注甚至出现误读。本文从女性学角度出发,运用拉康,克里斯蒂娃的精神分析的理论,试图解读奎斯特小姐的形象背后所隐含的意义,揭示福斯特对女性世界的探索和他复杂的男性观。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组织理论中,一个基本的理论前提就是假设人类的行为是理性的,因而对组织的研究总是局限于研究基于人类理性所产生的规范和制度。而自从弗洛伊德(Freud)创立精神分析方法以来,很多的学者开始运用这一方法来解释组织的行为,创立了精神分析的组织理论,其中,戴蒙德(Diamond)就是著名的代表。精神分析方法在组织理论研究中的运用,拓宽了公共行政研究的视野和思路,但同时也把组织理论从传统发展到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过于强调人类行为的非理性,使得对组织的研究易于陷入不可知的状态。可见,精神分析方法对于公共行政学,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妇女研究的学科化发展和女性问题纳入主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研究,中国女性主义研究学者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经典《第二性》的解读逐渐转向学术化。这一时期,对《第二性》的讨论较80年代更加全面,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女性主义哲学两个视阈呈现出来,拓展了中国女性主义的理论研究,促进了中国女性主义的主体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