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兼与鲁迅小说中的“孤独者”比较张鸿声(郑州大学中文系)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五四”小说中的知识者作为一个类属。对鲁迅小说中的“孤独者”与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往往在相同的社会意义中视为同类,如社会的反抗者、多余人,...  相似文献   

2.
浅草—沉钟社在创作中塑造出了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奔逃者”形象家族。他们从封建铁屋子中“奔逃”出来 ,但残酷的现实却又从物质和精神方面压抑了他们合理的个性要求。在幻灭和绝望中 ,这群“不安定的灵魂”又在人生迷途中开始了第二次“奔逃” :他们或逃回内心 ,或寻找刺激 ,或皈依宗教。同仁们借这组形象表现出了在当时社会状况下个性主义者的实然状态和对个性主义价值观的坚守 ,并启示人们应立足现实、在与现实的抗战中实现个体自我的价值。“奔逃者”与“多余人”、“零余者”同中有异 ,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要谈到的“悲剧精神”主要指郁达夫作品中“零余者”命运悲剧的思想底蕴,意在挖掘“零余者”身上所蕴含的深层的生命内涵。郁达夫作品中的“零余者”,生命在内心展开,抗议也似乎不免“带点低调的愤慨”(郑伯  相似文献   

4.
张小平 《兰州学刊》2006,(12):168-170
当我们把审视的目光投注到郁达夫身上时,其不可忽略的两点就是其自叙情结和“零余者”。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质点上的一定联结,这一联结透过表层的文本表述进行着深层次的暗合和渗透。“零余者”形象于此亦具有更大程度上的包容性。这其中作者本人的忧郁天性和文学禀赋与彼时的存在状态在一定程度上的碰撞和整合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质素。这一质素通过作家的过滤和组接投射到文本中时,文化的意蕴就显得突出和重要起来。本文作者力图在文化这一层面上通过对郁达夫小说“零余者”形象及其潜性因子的透视和梳理,洞悉郁达夫小说具有的显隐两方面的文化内涵,阐释文本内外作者与“零余者”之间薄发出的文化张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跨文化形象学的视阈考察了日本著名私小说作家葛西善藏和中国作家郁达夫对零余者形象的不同想象,分析了世界文学中的这一经典形象的东方化历程及中日文化差异下零余者形象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多余人的多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斫伤。零余者则把零余归咎于生活的贫困、性的压抑和现代的苦闷。这种向外归咎的取向,倾泄着也鼓荡起怨恨情绪,而怨恨情绪,实为革命的先声。  相似文献   

7.
“多余人”形象并不是俄国近代文学史上特有的文学现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多余人”形象同样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存在。近年来,这一世界性文学现象日益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但他们多把目光投向个别形象的对应的比较研究,对“多余人”形象的整体的综合的探讨尚不多见。本文试图立足于综合比较研究的角度,对“多余人”整体形象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粗浅探讨:中俄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诞生及其共同基本特征;中俄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整体比较;“多余人”形象作为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8.
“边缘人”和“零余者”的悲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杰 《殷都学刊》2005,(3):94-96
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零余者”和“边缘人”形象,他们实际上是“五四”时期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群受着压迫开始觉醒而自身又带点病态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传统文化的血脉、国家落后挨打的现实、异域文化的诱惑冲击交织着生命情感的痛苦,谱写出了这些“边缘人”和“零余者”的命运悲歌。  相似文献   

9.
新月派没有系统的文学主张和统一的艺术方法,却有相同的社会思想和人生态度,这就是自由主义精神和超然、容忍的绅士风度。在艺术上,他们标榜“理性”,要求“纯正”,提倡“健康与尊严”,反对“狂热”与“偏激”。这种沙龙艺术必然与革命文学相对峙。但社会的变动,终于使他们中的有些人走出沙龙,正视现实乃至参加民主斗争。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始终伴随对“人”的关注,“人”不仅是五四新文学的核心关切,同时也作为一种精神导向不断参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当代建构。五四“人的文学”作为一种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是一代人的思想共识,也是文学与时代、社会碰撞的精神结晶。五四新文学的创作实绩给予了“人”新的内涵与阐释,同时在文学经典的建构过程中也实现了与“人”的深层互动。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当代文学继续高扬“人”的传统,延续五四以来对“人”的精神和个性的关注,展现出更为复杂、多元的文学面貌。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诗歌中的象征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征主义文学是我国新文学中影响最大也是介绍最早的一个派别。“忧郁的情思”里包含着“生活的热忱”,是中西象征主义文学所共同具有的突出特点。两者的不同在于:西方的象征主义者的“忧郁”和“热忱”,来自于对社会的整体否定,以及个人极端发展的强力意志精神,在“人与世界”这一永恒性命题中思考人的意义和价值;而中国的象征主义者却总是关注与“个性生命”密切相关的具体社会问题,个人精神所呈现出的“具体性”和“现实性”特点,使他们对人自身价值的理解没有达到西方象征主义者的高度,另一方面他们却表现出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就其诗歌意境来说,中国的象征主义不具有西方象征主义那种哲学意义上的完整性。在诗歌的写作过程中,中西象征主义虽然都追求诗的纯美理想,重视想象、比喻、暗示和音乐性等,但在中国的象征主义诗歌中,抒情与感觉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没有个性的人》是一部未完成的多卷本长篇小说,但却成就了穆齐尔作为20世纪三大心灵小说家之一的历史地位。如果以作品第三部中主人公乌尔里希与其胞妹阿加特的关系为逻辑主线,梳理作者对个人生命意义富有宗教意味的探索,展开这部“未完成的作品”呈现的所谓没有意义的结尾与没有结尾的意义关系,可以见出,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一定程度上解构了宗教的地位,却没能替代宗教的社会和精神功能,导致现代人深陷时代精神困境。同时穆齐尔在作品中也还试图将哲学和文学这两条路径结合起来,尝试探索现代人走出个体精神困境的某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2001,(4)
在最近召开的“世纪之交中国文学人物形象研讨会”上 ,很多学者、作家认为 ,当前文学创作缺少精品同文学人物形象的“弱化”有很大关系。文学创作中高度个性化的人物形象、鲜活的艺术典型的缺失 ,意味着文坛喧嚣与躁动中的苍白与贫困。有学者认为 ,2 0世纪九十年代文学人物形象的弱化是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淡化的一个结果。这既表现为商业化的喜剧意识和喜剧精神逐渐取代现实主义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 ,更表现为对社会消费文化的发展 ,社会的浮躁必然带来文学的浮躁 ;创作的私人化、商业化与文学“经典”的缺席和文学人物形象审美价值的消解…  相似文献   

14.
论俄罗斯文学的“多余人”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孤独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十九世纪的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这短短的几十年里,俄罗斯文学以一批独特的形象震惊世界文坛.这批形象,赫尔岑称之为“多余的人”.他们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不仅使俄罗斯文学面目一新,而且在当时世界文学中亦为独树一帜.杜勃罗留波夫指出,尽管他们之间存在着环境条件、个性气质的差异,但都是“土生的民族典型”.“多余的人”标志着俄罗斯文学的现实主义高峰.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有关描写人性的文艺作品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且形成了一股热潮。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文学现象,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发展和进步。 文学表现人性,这是文学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是文学的主要职能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这一至理名言。 我们说,人性是人的情感中奉富而又复杂的因素,但如何把握人性、表现人性却也是文艺创作中的一个难点。由于“左”的思想的长期禁锢,对人性理论上一直没有进行深刻地研究,创作上也没有很好  相似文献   

16.
“十七年文学”中人文精神缺失及其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寒梅 《船山学刊》2008,(2):204-207
文学是作家、读者和批评家关注人类的存在、思考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精神活动。但“十七年”的文学活动却失去了应有的人文关怀和终极价值。究其原因。“一体化”的时代政治和大一统的传统文化思想所形成的双重合力。将文学活动演变戍一种政治行为。作为文学灵魂的人文精神一步步走向“缺席”。从一个侧面揭示了20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精神生活日趋委琐的本相。  相似文献   

17.
“世纪病”是西方现代文学的一个基本精神特征,它的源头可以一直追溯到19世纪早期,即传统所谓的消极浪漫主义的一些创作,在夏多布里昂的短篇小说《勒内》中,在缪塞的长篇小说《世纪儿的忏悔》中,在拉马丁、维尼的诗歌中,我们最早看到了这些遗世独立、悲观迷茫的漂迫者。“多余人”是19世纪上半叶俄国文学的青年主人公的典型形象,如恰茨基、奥涅金、毕巧林、别尔托夫、罗亭,其精神空虚,无所事事,这是俄国文学刚刚走向世界文学时就染上的时代性病症。“独孤者”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五四文学中展示的一大批青年知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初期,对主流社会逃避性的流浪、漂泊成了美国文学中一种十分风行的文学主题,这一主题典型地展现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作品的主人公“幼稚”而决绝的叛逆行动中,这一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些青年人,他们有着旺盛的青春与活力,但他们却拒绝把自己年轻的生命融汇于主流社会价值观念的约束、导向之中,他们自觉不自觉地置身于主流社会的边缘,以一种孤独的漂泊和对个体感性价值的推祟、肯定,与主流价值观念相离相弃,这使美国文学中又增添了一类新的人物形象——“边缘人”。  相似文献   

19.
环境文学(ENVIRONMENTALLITERATURE)也称为“公害文学”、“生态文学”或“自然写作”,是一种以唤醒人类保护生态环境为根本宗旨与美学追求的有着明确的现实针对性与社会功利性的文学,是一种伴随着人类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达而生存环境却日趋恶化的悖反现象而产生的充满忧患意识、自审意识、反思精神与伦理精神的文学。环境文学作为一种文艺思潮,肇始于19世纪中叶的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环境文学的鼻祖、美国小说家梅尔维尔(HERMANMELVILLE)的代表作《白鲸》中的哈亚船长那蔑视天地万物、不计成败得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  相似文献   

20.
提起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个问题,我们总是习惯于如下的表述: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从根本上说,这当然不错,因为没有生活也就不会有文学。但是,由于这一表述是建立在唯物论的反映论关于意识与存在的一般关系之上的,就这一意义来说,“反映”当是指认识、指科学而言,而文学在本质上却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