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文化有着数千年的积淀,但由于我们长期以来未能建立起一套全新而完整的美学体系,只是翻译或照搬西方理论,所以目前的中西美学比较实际上还谈不上真正意义的“比较”。本文认为,以大文化为背景,用中国古典美学中极富活力的命题与西方近现代美学理论,以及对中西美学中“意”与“真”的含义、用语、价值判断等异同点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的儒道佛不仅可与现代美学对话,而且其理性主义、强调自由本质、当下直了等又对精神分析学、维特根斯坦的美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有所补益。对此作更深层的开掘和全面的译介,则中西互补,将使人类的思维系统变得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林语堂是一个相当活跃而很有影响的人物,大概没有人比他更西洋化,地没有人比他更东方化。林语堂一贯注意中西文化异同的比较,并强调东西方的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不管是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还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林语堂都力图从东西方互补的角度进行文化综合。这种对东西方文化作综合观的关键在于老庄思想,是老庄思想使林语堂理解的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一般以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儒或儒道互补为体。然而,在儒或儒道互补所显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建构过程中,着实蕴含了中医学的胚质和繁衍基因,同样,中国医学文化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生发展中产生过深远的历史影响。指出这一事实,明确中国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有地位,是将今日中国传统文化之研究引向深入的必行之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艺术文化模式的形成及其特征、中西艺术文化模式的比较、艺术文化模式的选择和转换,并对中国艺术文化的现代化选择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5.
左翼及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与儒道传统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兵 《唐都学刊》2004,20(3):118-121
左翼与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在文学的功能、内容及风格等方面的不同认识与儒道传统思想的分野密切相关,是儒道两种思想艺术观念经几千年历史流变而在现代特定历史环境下走向极致的产物。儒道思想在互补交流中造就了灿烂的古代文学艺术。反之,则导致艺术的偏狭发展。左翼与自由主义文学同样如此。当前,在总结现代文学史"极左"教训的同时,又出现了抑儒扬道、过分张扬自由主义而彻底消解左翼传统的趋向。以"和"的观念对左翼与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进行整合,十分必要且相当迫切。  相似文献   

6.
论中西文论的对话与融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元骧 《浙江学刊》2000,3(4):80-86
中西文论的对话与融合是目前我国文论界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学术课题。本文认为,中西文论的特点是由中西哲学文化在精神上的根本差别决定的。文章试图通过对这些差别的分析,来寻找和提取中西文论对话的基本话题,同时,联系以往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为中西文论开展对话、走向融合得以顺利进行应该值得注意和避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孙琪 《学术交流》2006,(9):145-148
台港新儒学代表人物徐复观乃明确标举“中国艺术精神”之第一人,而美学大师宗白华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阐释过这一美学命题。徐氏从儒道两大思想系统出发,偏重于艺术精神主体心的揭示,认为中国艺术精神以庄子之“道”为精髓和根本,最终落实在传统山水画上。徐氏由出发点的“全”到结论的“偏”皆因其将艺术精神纯而又纯化了;宗氏从诸艺术门类的并列研究出发,于会通处提炼精神,认为舞蹈精神乃中国艺术精神的表现,“道、舞、空白”则是中国艺术精神得以表现的空间。由于二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个性、学养皆不同,所以得出不同的答案。徐氏和宗氏贯通古今中西的探索,为我们开辟了一种中西美学比较的阐释方法以及对古典进行现代转换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8.
呼博 《社科纵横》2006,21(7):120-122
本文通过对中西古典艺术都呈现为和谐统一这一共同特征入手,说明中西艺术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这一艺术规律的表现:继而又论述了中西艺术的主客观统一过程中又各有其侧重和差异,中国古典艺术是从主观一面入手实现主客观统一的,而西方古典艺术则是从注重客体的方向达此目的的;最后又对中西近现代艺术从嬗变到今天对各自古典和谐艺术已实现解构的现实进行分析,说明现代艺术的由重矛盾对立而实现的艺术中的主客观分裂是相对的,中西现代艺术本质上仍遵循主观与客观“和谐”统一这一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9.
宋新娟 《阅江学刊》2011,(2):127-130
中国传统文人画与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分别是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典型代表,二者都强烈反叛正统艺术,否定技巧。但是,二者在形式与意境方面有不同追求,分别以极端和中庸两种方式以及纯色与墨色的强烈反差体现着各自的特点,反映了中西方相异的思维方式。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使得中西绘画有许多艺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宛如一颗颗明珠,随意地闪烁于汗牛充栋的典籍之中。要想把它们整理成串,必须埋头书海,进行爬梳钩沉,并以宏博的理论素养和敏锐的艺术识见加以阐述,而实事求是的态度是研究中的第一要旨。读罢王世德先生(儒道佛美学的融合——苏武文艺美学思想研究)(重庆出版社ig93年版,以下简称(儒道佛))一书,于惊喜之余,有美中不足之憾。惊喜者为,王先生以儒道佛的融合为切入点,从纷繁芜杂的典籍中勾勒出苏武文艺美学的内在系统性,并把东坡美学思想纳入中国美学发展史的框架中加以阐释,纵横比较.清晰透彻地揭示了东坡美…  相似文献   

11.
迁移·涵化·共生——美国华侨、华人文化变迁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美国华侨、华人文化变迁——特别是价值观念嬗变的历史轨迹为考察内容,探讨处于传统与西化、历史与价值双重变奏之间的华侨、华人如何经过唐人街的文化迁移、土生族的文化涵化及新移民的文化融合历程,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并与现存的西方文化互补互存,进而成功地协调并运用中西两种文化中有价值内容而走向现代化。文章也为正在进行文化选择和文化更新的中国人民展示一个有益的侧面,为认识、评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提供一个经验性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曹萍 《社科纵横》2012,(11):128-129
中西方各自传统的文化、精神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的形成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不仅只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因素,传统文化影响作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应该在把握中西传统文化各自优势的同时,在文化的交融中,找到互补之处,以此推动我们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6,(10):134-138
清末以来的中国知识界,不仅有西学东渐,亦有东学西渐。在文学界,出现了一批立志通过文学创作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互动的作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自诩"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著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在大陆建国后的文学史书写中,受意识形态干扰,林语堂几乎销声匿迹。但在当下的全球化语境中,林语堂不仅再次成为学界焦点,还以其中西融通的文化视野和致力于中西文化沟通的写作实践,给当代中国文学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雅俗互补趣味多元:明代审美文化的特点罗筠筠明代审美文化在文学、艺术、工艺、文化(此处为狭义,包括民俗、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诸方面)乃至哲学、美学思想上均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观。从一个角度讲,它体现了原来彼此毫无共同之处并且相互排斥的文人士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现代化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同传统的思想文化发生冲突。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逐渐明显地暴露出来,严重地妨碍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古代传统的思想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发端于史官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老、孔、墨、法等百家争鸣,使中国文化空前繁荣。西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正宗。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始终与儒家并驾齐驱,相反相.成;佛学的输入、兴盛更使中国文化重添光彩。经过长期的融合,最终形成以儒学为主流,儒道佛互补的…  相似文献   

16.
作者认为现代美学的基本问题是审美幻觉问题,它是比较中西方美学的重要尺度。从中西美学的基本思路的比较后得出结论:古希腊美学是包含着自我解构的可能性,而中国古典美学在理论上是浑然一体的;古希腊美学从自然哲学的角度思考美学问题,而中国美学是一种影像美学:西方美学与艺术较少对话.而中国古典美学与艺术有一种天然内在的联系。从中西艺术实践机制的比较中得出结论;艺术的文化载体有神话与寓言之别:艺术传递方式上有再现和表现之别;审美接受方面有移情和体验之别。这三方面影响和支配着中西艺术实践的一系列差别,构成了风格迥异的两个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7.
张涛 《社科纵横》2006,21(7):124-125
虞博士出仕而超脱,身仕而心隐,把道家精神渗透于儒家生涯中,对世俗采取不执不拒的“大隐”态度,是一种儒道互补的文化心态。他在天人合一的传统宇宙观基础上,表现出乐天知命的“天怀淡定”,其性格核心是中庸之道。他的中庸心理状态,和谐平宁,淡泊自足,却缺少冲破平衡宁静而发奋追求的内在动力,这与西方文化传统所哺育的个体人格精神,各有长短利弊。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化艺术活动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从文化艺术活动角度来研究知识经济。文章从文化艺术在经济中的表现形态,文化艺术产品的需求和供给特征,政府对文化艺术活动促进的意义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蔡昌淼 《学术交流》2007,(4):98-100
日美两国企业文化各具特点。进入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理性主义企业文化与日本的灵性主义企业文化融合的步伐日益加快,主要表现在价值观规范趋向互补;管理理念相互渗透;用人之道相互效仿;领导方式相互借鉴等。日美企业文化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在于: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融合;企业文化融合要在原有文化个性的基础上生成一种新的文化特质;人是企业的主体,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更是企业文化融合的核心;企业文化融合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相似文献   

20.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大多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浓厚兴趣,注意利用或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与自身思想观点相融合,为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以及建设新文化服务。本文对此作了论述,试图从一个侧面论证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同时指出,当今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新文化建设应依托传统实现古今融合,立足现实进行中西会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