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用文本分析法,探究吉登斯“第三条道路”政治的内在特征。分析认为:吉登斯超越左与右、复兴社会民主主义、用伦理社会主义规训资本主义来建构的“第三条道路”政治是“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这种在超越中复兴则是“第三条道路”的鲜明“后社会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2.
张伟 《东方论坛》2002,(5):78-81
西方左翼蓝领文化理论研究历来相当活跃 ,从马尔库塞敏锐地发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现代艺术以审美的方式对异化了的“单向度的人”的揭示和批判 ,到葛兰西提出文化霸权理论、詹姆逊提出政治无意识理论、吉登斯提出中间偏左的第三条道路等 ,都是对西方蓝领文化的集中概括。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应当以当代马克思主义为理论资源 ,吸收西方蓝领文化理论精华 ,具体分析蓝领文化文本 ,为深入把握社会中下层文化根基 ,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实际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第三条道路".苏东剧变后东欧的"第三条道路",则是一种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它萌生于二战以后东欧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中.东欧国家的"第三条道路",说到底不过是资本主义制度同社会主义制度斗争的结果,实际上属于非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一种政治思潮.在反思东欧国家的"第三条道路"成败和得失的时候,从其进行的思想理论宣传和教育角度,可以吸取若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我们党在现阶段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而只有坚持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道路,不断提高社会的组织化程度和水平,着力培育和壮大社会中间阶层,努力形成一个现代社会中间阶层的结构,才能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最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第三条道路"又称"中间道路",是美国民主党和西欧左翼政党为解决当今全球化时代出现的种种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政治哲学或理论。它强调正确处理"四大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权利与责任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的关系以及民族利益与国际合作的关系。欧美面临的严峻的政治经济及社会问题、各国中间阶层的扩大、全球两大意识形态格局的终结和全球化带来的共同问题与挑战,是"第三条道路"兴起的主要原因。"第三条道路"理论虽有不少新颖的政策主张,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时也还存在许多缺陷或不足。如内容庞杂、缺乏系统性、折衷多于创新、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经济理论,等等。  相似文献   

6.
吉登斯现代性思想再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当今著名的社会学家,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是独树一帜的。首先,他认为现代性是一种行为制度与模式,是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是工业文明的缩略语,他还从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和军事力量四个维度对现代性内涵进行制度性的阐释。其次,吉登斯描绘了现代性特征的大致轮廓,即外延性与意向性的交互关联性、断裂性、全球性和双重性。再次,吉登斯既反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全面否定,也反对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固守,走的是"第三条道路"。  相似文献   

7.
苏联解体,宣告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终止.俄罗斯向何处去,明明白白地摆在了曾经是超级大国臣民的俄罗斯人面前.自普京总统执政以来,俄罗斯已经启动了渐进性的由完全亲西方的资本主义化向新资本主义的强国之路的转移.这条俄罗斯新资本主义之路其实就是中派力量倡导的一条社资择优的中间道路,其国家模式为"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评述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入手,着重分析了"第三条道路"的理论渊源与思想内涵,指出"第三条道路"融合了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是一种力图改革现行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制度的政治现实主义尝试,其现实意义要远远大于它的理论意义.文章同时还探讨了"第三条道路"对我国发展模式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主要来源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爱欲论"、韦伯的"理性观"以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马尔库塞从技术理性所形成的新的统治机制入手,分析了发达工业社会的异化现象,虚假意识以及实现人的解放的途径。辩证学习、批判和借鉴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有利于深入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第三条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第三条道路”具有内在精神纽带:(1)“双重解释学”关于社会科学的实践意涵;(2)时空条件与“第三条道路”的晚期现代性背景;(3)对现代性多维度的分析,强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与国家的互动;(4)结构与能动的关系,政府与市场、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关系;(5)能动性、乌托邦的现实主义与“第三条道路”的理想。  相似文献   

11.
论日本共产党的"人民议会主义"革命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议会主义"是日本共产党在战后提出的日本式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模式.其实质是通过和平手段在议会中赢得占稳定的大多数议席,而成为执政党或参政党.其理论依据是恩格斯提出的"多数人革命"的理论.日共认为通过"人民议会主义"道路,走向"日本式社会主义"符合日本发达国家的国情.  相似文献   

12.
刘少奇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思想主要从两方面展开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之中心任务问题;实现前述任务所要遵循的道路、原则和手段问题.关于前者,他着重阐明了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路;至于后者,则着重论述了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改革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等思想.  相似文献   

13.
马尔库塞对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现实的批判深刻而有力,对社会主义实践中异化存在的指责也不无道理,但是他由此提出"现代乌托邦革命",主张以精神、意识革命取代经济、政治革命以进入"自由社会主义"、实现人的本质存在,这种社会政治观却是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它只能存在于马尔库塞的主观幻想中而永远无法付诸人们的社会历史实践.  相似文献   

14.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积累的共产党执政方式科学化的历史经验主要有:俄共(布)是处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必须坚持党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俄共(布)是执政党又是建设党,经济建设是党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要按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改进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要明确党和政府的职能,实行党政分开;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的重大内容之一就是以政党政治的议会道路去反对专制统治,国民党宋教仁发起的颇具声势的政党政治奋斗就是其中的典型。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早期领导人经历了这次大革命政党政治的洗礼,民主政党政治的议会道路对中国民主同盟的诞生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为了实现民主政党政治,民盟与中国共产党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最后却遭到了国民党的镇压和解散。历史证明,西式政党政治的议会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必须结合中国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道路。  相似文献   

16.
企业社会责任标准(SA8000)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是国际社会责任运动的产物。SA8000标准旨在通过有道德的采购活动,改善全球劳工的工作条件,体现了对劳工权益的保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针对我国劳工权益法律保护比较薄弱的现状,推行SA8000标准可以有效地协调劳资双方的关系,推动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的哲学”的论断在理论上是违反辩证法的,实践上有很大的危害性。其理论误区是把矛盾的斗争性绝对化,否认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认为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以及人为地“设置对立面”。“斗争哲学”在中国有深刻的思想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我们必须扬弃“斗争哲学”,以科学的矛盾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科学社会主义15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经历了三次重大理论创新:第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两个必然性",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动力和现实途径,描绘了未来科学社会主义的初步蓝图。第二次重大理论创新是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与中国化的历程,找到了适合俄国和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第三次重大理论创新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确立,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的问题。这三次重大理论创新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连续性和间断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江泽民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问题,立足于中国的实践,在社会主义发展观、社会主义发展手段、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发展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形成了其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科学体系。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0.
解放后民主改革和社会政治斗争的开展,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朝鲜停战、“五反”运动对“中间道路”的批判、为争取苏联的经济援助和加速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国内主要矛盾分析的变化,促使中共于1953年正式提出了总路线。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总路线,就会有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