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秋华 《浙江学刊》2002,(5):182-184
“仁政”是孟子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他的政治理想。“民为本”是仁政学说的核心 ,制民之产、薄其税敛、以身行道、宽猛相济、与民同乐、选贤举能、礼治德教等不仅是仁政说的思想内涵 ,也是实施仁政理想的具体措施。孟子的仁政学说 ,对于今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道德建设 ,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孟子秉持以德服人的仁政立场和王道政治,立场鲜明地反对以力服人的霸政,荀子则认为"王"、"霸"概念在政治理想与目标层面,并不存在根本差异,所不同者只在于前者表征一种纯粹的王道政治,后者体现现实倾向的政治治理.韩非子王霸论的核心,其实在于内政治理以增强自身实力从而在列国兼并过程中求得一席之地,最终目标仍然在于王道.荀韩王霸并用的观念,在秦汉以后的政治实践中不仅长期获得认同,而且在近代亦为中体西用观念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3.
美学是使对存在的研究真正上升到理论思维的纯粹哲学,而不仅仅是哲学的附庸,因为哲学之所以能成为追问存在之本意的一种形上之学,在于它是美的存在的创造方法。作为美学的哲学只能是对政治的反思。柏拉图第一次揭示了哲学与政治的内在一体性,即政治的本质是哲学性和知识性,所谓"最好的政治"是哲学和知识,而非现实的制度和实践;哲学对更高存在的创造在于它是一种创造政制之美和人性之美的特殊技艺,从而使哲学成为一门政治美学。马克思重新为现代政治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将现代政治重新带回到对最好制度与最美人性的创造与理解的界面上。就这一点来说,马克思学说是一种政治美学。  相似文献   

4.
张国妮 《社科纵横》2011,(8):123-124
西汉中期董仲舒传承并发扬了孔子的人性思想,试图调和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融合阴阳思想,将人性纳入到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之中,提出了"天人相副"、"性善情恶"的命题和初具雏形的"性三品"说,并由此推出了与之配套的王道教化主张。董仲舒的人性说使得儒家对于人自身本质的认识得以深化,而且他提出的人性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为"性三品"说的提出奠定了最根本的理论基础,对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制度设计的前在预设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 ,政治规则为什么有必要 ?或者简单地说 ,我们为什么需要制度 ?这是一个既是“已然”(经验性命题 )又是“未然”(思辨性命题 )的问题。需要从理论上追问和解析。本文通过“无赖原则”等八个方面的归纳与探讨 ,从多种视角透视了制度创制、制度设计的理论前提和客观价值意义 ,揭示了人类规则体系所特有的既基于人性又超越人性的文明特征 ,为政治规则与规则政治的内在关系的确立 ,寻求一种理论支撑点。同时 ,本文的研究也为完善政治学学科内容、裨补政治学学科这方面久已存在的阙失 ,提供了学术尝试。  相似文献   

6.
施常州 《阅江学刊》2014,(6):120-128
世人皆为同胞、万物俱是同辈的理念正是儒家仁政爱民思想的体现。赵蕃的田园诗,再现了南宋中、后期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农人快乐的劳动场景,也反映了农民劳动生活的艰辛,更有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渴盼神灵降福而举行的祈雨仪式,充分反映了诗人民胞物与的情怀,代表了宋代士人仁政爱民的政治理想,具有鲜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主义特点。  相似文献   

7.
吕刚 《唐都学刊》2007,23(2):124-127
易中天以其独特的历史散文创作影响一时。他的代表作品《帝国的惆怅》从具体的人性、人道出发,对于传统中国社会之政治与人性的关系及其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投影进行了深入地剖析与生动地表述,提出一些新的问题与看法,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比较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下荀子的"人性恶"观点与美国联邦共和制下全面的人性观,分析人性与制度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动态关系。前者是专制制度下单一的人性观,并由此推演出"礼治"政治设想,后者作为当代西方典型的民主制,在全面的人性观基础之上进行了共和制度设计。通过比较,一则能明示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的制度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人性假设,思想家或制度制定者在设计或制定制度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人性假设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石;二则能理解制度对于人性起着巨大的反作用,某种制度如果付诸实施势必造成一种既定的事实存在,并对生活其中的社会主体产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燕婴 《求是学刊》2007,34(4):46-50
孟子的"仁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用"王道"反对"霸道",体现出道德至上的观念:另一方面,"仁政"也具有功利性诉求,即追求一种长期性的、终极性的大利。为理解孟子仁论的这种两面性,需要把功利分为物质的与精神的两个方面,孟子宣扬的功利是"仁德"之利的方面,其终极目的在于以道德干政。他的"仁政"说试图提供一套能够使执政者统一天下并长治久安的政治方案,希望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共同获利。  相似文献   

10.
李松涛 《社会》2022,42(6):79-106
本文通过追溯当下政府行为特点背后的思想渊源,展开对中国传统政治秩序内在精神的理论探索。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政治秩序的构建在起源处就与基于家户财产的家父长制支配不同, 强调基于人性中的尊尊之义来构建从父到君的政治伦理。 以君臣上下为主的传统政治秩序的内在精神主要是尊尊之义与道义原则,这两个维度以人的仁义之性为基础,调整着政治秩序中君臣关系的具体样态,并以礼制的形式塑造出一套关系伦理,型塑着中国人的心智结构。这一关系伦理虽然在历史与现实中难以完全实现,但仍然对政治秩序有着根本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秦汉新体制的弊端与汉前期儒家的构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金凯 《学习与探索》2004,1(4):134-136
秦汉新体制影响深远,就客观而言,汉儒对秦亡的反思已触及秦汉新体制弊病的表症,即秦政的暴虐和秦制的弊端。据此,汉儒制定了实施"德政"、"仁政"和重建"礼制"的汉政和汉制,从而达到国家法律儒家化、政治教化制度化、家与国同构化之目的,以突出"君父"和"家父"的管理权威。这一构思,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新体制的缺陷,也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人性即人之利己性,即自利性、自私性,这是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的起点,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人之利己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人的基本权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普遍性的人类特征,人之利己性不仅追求经济利益,还追求尊严、名誉、社会地位等不能用纯经济尺度来衡量的“利益”。在人性基础上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必须确立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系,维护正当的契约关系,以制度的形式保护和稳定人们之间的关系。人性对政治的诉求表现为尽可能完善的宪法和法律、公开的选举和受到约束的政治权力。超越国界,在人性基础上促进全球人类发展,建立超越国家范围的平等关系,建立国际经济社会新秩序,成立全球性的政府组织,适应全球政治、社会、经济等一体化进程,转变观念,更新思维,增进人类和全球意识。这些对于开放的全球化时代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1898年,杜威在芝加哥大学讲授心理学和政治伦理学。尽管无人知晓是否存在原始手稿,但当时确实是作了速记,并打印、复制了下来。目前这部集子所首次公诸于世的资料与当初演讲的内容大同小异,正如编者(C.考克)所指出的,凡是熟悉杜威的著述的人都会对这些速记稿的准确性深信不疑。考克还撰写了一个十分出色的导论,探讨了杜威的伦理和社会政治思想的某些一般特征,概括了这些演讲的内容,并使之在杜威全集中占有一席地位。考克说,杜威的著述广泛地涉及了伦理学、元伦理学、人性学说和社会政治哲学等领域,  相似文献   

14.
比较与选择:东西方规范公共权力的思想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范公共权力是渴求权力保护的人类对事实上充满野性的权力提出的一项强烈要求。但东西方对公共权力的规范却步入了完全不同的路径 :东方主张德治、仁政和道义制约 ,西方强调法治、宪政和权力制衡。之所以有此分野 ,缘于其对人性和权力的不同认识。极言之 ,规范公共权力的这两条路径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 ,但相形之下 ,还是以西方的“法治、宪政、权力制衡”路径为安全可靠。当然 ,在法治之下对掌权者还必须有“德性”要求 ,如此方能更为有效地规范公共权力  相似文献   

15.
"幸福人假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人性的本质问题,认为传统的人性假设理论的实质其实都是幸福人假设。幸福人假设正在颠覆着传统的人性理论,也颠覆着我们对于人生意义的传统理解。幸福人假设启示我们要重新审视管理的终极意义,到底是财富最大化,还是幸福最大化?同时帮助决策者们更准确地把握人性,真正地做到人性化管理。  相似文献   

16.
陈丛兰 《唐都学刊》2012,28(4):23-27
《贞观政要》继承和发展了儒学政治哲学的人性理论。其官德保障机制体现在内修与外治两个方面,一则从非制度的内在层面强调官吏通过思、慎和学的途径修身养德,二则从制度的外在层面加强旨在预防、考课与奖惩官员的吏治建设。体现自律与他律、儒学政治哲学与法家政治理念的统一,完善了中国传统政治外儒内法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教育、 社会与人性的不同理解,杜威和布迪厄分别构建其各自取向不同的教育理念体系:杜威从政治哲学与哲学人类学出发,将教育看成是建设民主社会与实现人性成长的现实手段;布迪厄则从社会实践理论与批判社会学入手,将教育看成是进行文化再生产和个体争夺利益的权力场域.杜威与布迪厄对于教育、 社会与人性三者复杂关系的揭示,为后人理解教育的本质提供了助益.  相似文献   

18.
秦文 《社科纵横》2010,25(6):131-132
王安石的历史学说包括历史发展学说和历史编撰理论两个方面。在历史发展学说方面,他认为人性不可以言善恶;富贵有常,应当顺性命之理而为之节;时运有兴废,主张不以时胜道;坚持教化黎民在于富民善民;校正风俗和安利黎民;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在历史编撰理论方面,主张实录、用历史主义标准论列历史人物等。总之,王安石在人与人性方面的论述卓绝前人,与近代价值观相合。  相似文献   

19.
侍卫制乃清代一项独特制度,学界有关研究相当薄弱。在前人基础上探讨清代侍卫系统之架构,考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散秩大臣的缘起、职责、来源及授予方式,并从职衔的全称入手厘清了上述职位尊卑有别之原因,重新统计了有清一代满蒙大学士和军机大臣中的侍卫比例,揭示出清代"近御治国"之政治特色,而得以管窥侍卫群体在清代中枢政治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相似文献   

20.
张有亮 《社科纵横》2004,19(2):48-49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思想代表着国人寻求良好政府治理模式的一种心愿 ,反映着社会公众对良好的政府服务的一种合理期待 ,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论断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也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目标的结构转换 ,顺应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价值指向 ,满足人性追求理想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方略的理性反思和自觉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