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中国画艺术理论中,石涛的画论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他倡导的中国画艺术的美学精神即强调画家主体的心性表达,抒写画家自然美感情趣。这在中国画艺术表现里体现为水墨结合、水墨相融、水墨一体所产生的艺术丰富表现力,它是艺术家追求艺术审美理想的结果,这一结果就包括有"絪缊"之美的内涵。"絪缊"是画家把对宇宙自然的审美感悟抽象化为理性思维观念,并使其形象化、视觉化所创造出的具有混沌苍茫的意象之美,它对中国画艺术审美创作表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石涛(约1642—约1718)俗姓朱,名若极。法名原济,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钝根、大涤子、清湘陈人、零丁老人等,是明代靖江王朱守谦的后裔,清初杰出的山水画家,是中国美学史上一位杰出的理论大师。林同华在《论石涛及其美学思想》一文中称“石涛是十七世纪下半叶中国绘画史上的‘曹雪芹’。在清代的美学史上,他和曹雪芹都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艺术大师。”  相似文献   

3.
每读石涛画论,总为他的许多精湛独到的艺术见解,特别是反对师古泥古、提倡勇于创新的见解所吸引。石涛和尚,俗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法名原济(亦作元济),字石涛,别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瞎尊者、济山僧、零丁老人等,是清初独树一帜的大画家,又是很有创见的绘画理论家。《苦瓜和尚画语录》是他的系统的理论著作。此书解放后由俞剑华先生标点注释,以《石涛画语录》为名出版。此外,还有许多题画诗跋,邓实、黄宾虹先生合编的《美术丛书》辑录了很  相似文献   

4.
论石涛美学观中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张益桂石涛犹如一颗巨星,升起在中国清代初期的画坛上。他在诗、书、画和金石篆刻上的卓越艺术成就,超群出众,冠绝一时;他的艺术思想、美学理论,不仅光照当时,而且闪耀于后世。为什么石涛的美学思想长放光芒?究其原因,主要...  相似文献   

5.
在对待客观物象的审美态度上,石涛主张移情说,这种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画语录·海涛章>中.通过审美移情而获得的美感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价值感",即物我同一.通过我与物的同化,由此感受到物物之间的同化.同化表现在艺术创作上是一种替代,绘画的创作过程就是寻求替代的过程.石涛在审美判断上提出"不似之似",这是形神关系的理论延伸.  相似文献   

6.
绘画贵有个性、贵独创,古今中外有成就的艺术家一无例外。画家唐云常引石涛“我自用我法”的话以自励,从艺半个多世纪以来,力求在艺术上闯出一条自己的路子。他常说:“我融会前人笔意,用自己笔墨,至于能有多少成绩,则无法自说。”这是自谦之辞,但确然又是事实。这里,我们对他的艺术作些探索,聊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7.
<正> 石涛曾被清代王原祁誉为大江以南第一的大画家。郑板桥说他“比之八大山人殆有过之无不及”。这位画家半生云游于黄山、华岳、匡庐、金陵、扬州等名山、都市,尤其是十五年之久的黄山生活,为他的山水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他是清朝画坛的革新派。他的作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超过“四王”,提供了许多新的东西,对当时的绘画创作发生过很大的影响。这位画家在勤奋创作的同时,又不倦地探索、研究艺术规律,并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从而既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也留下了宝贵的理论遗产。他的绘画美学博大精深,在今天对我们研究文学艺术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再现艺术大师──评《中国画圣石涛》阳晓儒在中国美术史上,石涛是有名的大画家,正如齐白石所说:两千多年来,无数的画家之中,石涛是最杰出的!是大江南北独一无二的真正的艺术家。张大千临摹石涛、黄宾虹苦学石涛……,可见石涛对当代中国美术的巨大影响,这里所说的...  相似文献   

9.
连晓红 《理论界》2008,(11):130-131
石涛作为当时统治阶级不可接受的反潮流人物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同艺术创作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综合体。本文通过对石涛生平经历的阐述,着重分析了他的思想变化对其艺术理论和创作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并从山水画作品中发现其本质,从而达到对石涛画学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0.
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世界艺术史上“表现主义”的艺术先驱.梵高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不仅是因为其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和市场价值,更主要是其为艺术而燃烧自己生命的伟大殉道主义精神,他的不朽足以当之无愧的堪称为世界画坛屈指可数的艺术巨匠.论及自然生命,梵高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就是其短暂的一生,梵高完成了作为一位杰出艺术家的独特的艺术创造图式.梵高的艺术“是献给未来的”,他不朽的艺术精神将在世界艺术史上永放光辉.  相似文献   

11.
倪龙娇 《学术界》2012,(3):123-129,285,286
21世纪的今天,绘画艺术多元化的背景带动了材料语言在当代中国画实验中的拓展,画家力求在中国画语言系统中更加深入地寻找资源,以丰富的手段推进中国画的发展.开放的社会形态和多元的文化语境,更应该使我们在完全开放的文化心态中去认知与开拓传统文化.画家要在不断研究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调整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对传统重新诠释和再创造.  相似文献   

12.
严明 《云梦学刊》2010,31(6):126-129
长沙油画是一种带有地域性的艺术形式,无论是在表现题材,还是艺术价值以及精神文化层面,无不具有本土化的一般特性。在中国几十年的文化历史转折过程中,也曾出现过较明显的包括创作题材在内的一些嬗变,然而长沙油画家们所创作的一大批歌颂领袖和伟人精神、塑造三湘儿女形象以及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都自觉和不自觉地融入了湖湘文化的基本元素,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湖湘美术的艺术宝库,给人民带来了不朽的视觉艺术与丰富的精神食粮,而且在中国油画史上留下了一笔珍贵的艺术财富。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非常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写意性是它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画在世界艺术文化中独树一帜,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是因为这一特点,中国画经过历代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传统艺术文化,成为世界艺术文化之瑰宝,令世人惊叹.文章以花鸟画的发展为例,说明中国画写意性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4.
何世剑  卢胜平 《兰州学刊》2008,(2):161-162,160
“媚”是中国绘画美学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它既代表着画家的美学旨趣和审美品格,也体现出画体规范转变和艺术追求的时代潮流。中国绘画美学视野中的“媚”论,大致引入于魏晋南北朝,升格于唐宋,深化于元明清。媚画生成在于用笔消散轻柔,不可太劲挺强健;用墨黑多于白、浓多于淡、湿多于干以及用嫩墨,由烘、染、破墨等法出之;“媚”画多用“兰叶描类”。“媚”画主阴柔美、形式美,媚画流动飘洒,富有动势之美,一定意义上表现出画家超越呆板、枯竭、臃滞的生命追求。  相似文献   

15.
日本古代绘画的发展过程与中国的古代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中国古代文化向日本的传播 ,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的绘画历史 ,对其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明吴门画派画家以园林庭院山水画建构理想心斋,守护理想人格心性的人文生态艺术美,剖析吴门画派文人画家追求守护的人格美、艺术美与创生人文艺术美理想境界的生态美,对中国大美术观深入哲学式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人画家与文化产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开云 《社会科学》2005,3(9):187-192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融书画诗印于一炉的中国画,乃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园林的一技奇葩。然而,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并相互交融,以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当代中国的文人画家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和痛苦的抉择。艺术家应该认识到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进步的产物,艺术家不要耻于做商品生产者。中国书画艺术作品走向市场,乃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艺术家创作的推动力,创作的灵感,决不应来自于金钱。  相似文献   

18.
雷涛 《兰州学刊》2006,(3):84-87
本文运用了跨学科的比较方法,梳理了宋明理学与绘画美学的发展关系。认为道学与心学的融合对立表现在绘画美学中,是山水画从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的转变和对继承与创新的讨论。这种思想变化在明末清初的画家石涛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显示出文人画家在遭遇突变后的复杂心态。而《苦瓜和尚画语录》的撰写,代表了哲学与美学结合的智慧结晶,体现了明清画论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9.
“扬州八怪”是中国绘画史上一批风格相近的画家总称,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主要靠卖画为生。盐商在扬州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奢靡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精神消费品的需求量大增。“文之极,画也”,盐商对绘画作品的需求拉近了与“扬州八怪”诸多画家之间的距离,画家依附盐商成为普遍现象,这种现象使“扬州八怪”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独特的一个群体。  相似文献   

20.
沈娟 《重庆社会科学》2013,(10):107-113
抗战全面爆发后,徐悲鸿随中央大学西迁重庆,足迹踏遍整个西南地区乃至东南亚诸国。经过八年抗战血与火的历练,他完成了他艺术思想的历史性嬗变从着眼历史到立足现实的创作实践,从而赋予他艺术具有革命时代意义的活力,以及给中国美术界人物画带来本质的变化。在抗日救亡的大时代和社会大动荡中,徐悲鸿通过艺术活动及艺术创作来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支持大后方如火如荼的抗战美术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