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讨论文艺学学科危机、文艺学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把文学当成学科危机的主要根源,要求改造文学,取消既有的文学“本质”;把文艺学学科的重建寄希望于文学研究方法的改进,把文化研究当成了解决文艺学学科危机的救星;在促使文学研究直面现实的过程中丧失了理论对现象的批判意识。本文认为,要解除文艺学危机,重建文艺学,就必须扩大文艺学的学科范围,把文学和大众文化作为并置的相对独立的文学研究对象,并根据对象的不同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研究现实文艺现象的过程中,保持价值中立的立场,客观地阐发和批判。  相似文献   

2.
王可 《学术研究》2004,(2):147-148
20 0 3年 1 2月 3- 4日 ,全国文艺学博士点及部分硕士点的导师与相关学科的博士导师共 5 0余人在暨南大学召开了“第四届全国文艺学及相关学科建设研讨会”。本次会议继承了 1 996年首届研讨会“回顾与展望”文艺学发展的基本精神 ,而针对当前文艺学面临的严峻现实 ,重点探讨了  相似文献   

3.
2012年的文艺学研究看上去似乎波澜不惊,并没有如前些年一样高度集中地、持续性的研究热点.但在围绕文艺学向前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上,文艺学研究者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探索.2012年文艺学研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文艺学研究的几大关键领域,如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以及对新的文学现实(视觉图像和新媒体文学)的关注中,研究者表达了对“接地性”、“及物的”以及与具有相同价值取向的“本土的”、“中国的”、“现实的”的关注,并且各个方面均有可圈可点的研究推进.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中审美化"与文艺学的"越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学理论这门学科曾经是文学研究领域的“显学” ,上个世纪 80年代那种众声喧哗、热闹非凡的局面至今令人神往。但是自上个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这个学科似乎渐渐沉寂下来 ,不仅不再出现以往那种层出不穷的热点话题 ,而且许多文学理论的研究者都纷纷转向 ,去研究其他问题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大众文化日益成为当前社会文化主流 ,“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日益明显 ,于是一种新的研究路向———文化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许多文学理论出身的学者都热衷于此。对于作为传统学科的文学理论 ,人们提出了种种质疑 ,甚而主张用文化研究取代文学理论者有之 ,宣称文学理论死亡者亦有之 ,于是文学理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针对这种情形 ,今年 5月 1 6日 ,在我国文艺学研究重镇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召开了题为“文学理论的界限”的研讨会 ,钱中文、童庆炳、杜书瀛、程正民、王一川、金元浦、陶东风、陈晓明、孟繁华、高建平、李春青、王志耕、陆扬、曹卫东、周均平等数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这次会议围绕“文学理论有没有边界”、“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冲击下文学和文学理论是否行将消亡”、“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的关系”以及“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等话题展开 ,讨论十分  相似文献   

5.
郑惠生 《学术探索》2023,(1):139-147
无论是对专著未予以足够重视,还是对学科建设关注不够,都表明《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1949-2019》的书写,主要不是从知识增量或者说知识创新的角度去考察“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虽然“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七十年来文艺学论争的中心问题”上是一种学术上的自由,但这不仅仅是“路向选择”问题,而且还是一个“价值选择”问题。总之,文艺学学术史书写不仅要提供争论和教训,更重要的是,要提供知识增量的范例,或者说要为文艺学“创新发展”树立“标杆”,在“行不言之教”的同时,给文艺学工作者一个正确的前进目标,从而使文艺学共同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只有这样,文艺学学术史书写才能回归它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国文学研究中存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中庸主义等三种不同的文艺学知识建构方式。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本质主义体现在文艺学教材、文学批评实践等方面,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本质主义表现在重建非经典化知识、建构文艺学知识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方面,文艺学知识建构的中庸主义指涉文艺学知识“场城”、“关系主义”等。文艺学知识建构中多元思维应该形成一种自由和谐的关系,时刻保持自身清理,凸显当代性和社会使命感,加强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7.
追索中国文艺学学术研究的百年行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们以学术范型为重要关节点来研究中国 2 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中国 2 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是一个由 2 0世纪之前积蓄变革势能 ,到 1 9、2 0世纪之交从“诗文评”向“现代文艺学”的“蜕变”,再到 2 0世纪 40年代之后的“定格”,最后到 70年代末开始“突破”的过程。这百余年的历史 ,有两个时段变化最大、发展最快、最为耀眼 ,因而给我们感触最深 ,一是最初的二三十年 ,一是最末这 2 0来年 ;而中间几十年则略微平缓单调了一点。“学术政治化”是百年文艺学学术研究的总体特征之一。百年历史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 :要发展文艺学 ,必须不封闭 ,多元化。  相似文献   

8.
正视中国文学理论的危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时代精神、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学艺术也不断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文艺学正是在对现时代文学艺术变化和文学理论自身的双重反思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近些年来,文学创作日益呈现出边缘化和多样化的局面,而文学理论则在各种西方理论思潮的影响下不断“越界”、“扩容”。如何认识文学创作在人类精神文化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确认文艺学研究的核心价值及其问题成了当务之急。有鉴于此,2005年10月在中南大学举行的“新时期文学理论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三位长期从事文艺学研究的理论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审视了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特别结合自己从事文艺学研究和参与文学理论重大问题讨论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当代形态”文艺学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有效地吸收利用现有的文学理论资源,走有中国特色“综合创新”之路的文艺学创构。这是董学文、狄其骢等“当代形态”论者所执著追求的。“当代形态”文艺学从设想、吁求、论争、建构到取得阶段性卖绩,是与这些学者的坚持努力分不开的。从“经典形态”到“当代形态”、从“当代形态”建构到文艺学学科反思,“当代形态”文艺学建设为我们找到了一条通向未来的中国文学理论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语言学转向” (liguisticturn)是 2 0世纪世界文化领域里的一个重大事件。它使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文艺学和文化学等各个人文学科都产生了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就文艺学而言 ,“语言学转向”为文学理论研究带来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催生了一大批崭新的文论流派与形态 ,从而造就了文艺学领域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但是 ,全面评价 2 0世纪西方文论的语言学转向 ,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语言学转向 ,并且将此语言学转向与发展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结合起来的学术成果尚付阙如。最近 ,冯宪光教授和…  相似文献   

11.
张达 《文史哲》2002,2(1):25-29
“十七年”的文学观是反映论亦即认识论的文学观;以这样的文学观看待文学,不仅造成了理论的不科学性,而且对创作造成了伤害;这样的文学观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而是来自别林斯基、普列汉诺夫等19世纪俄国文学理论家;反映论的文学观,带有机械唯物论、庸俗社会学的特点。新时期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们的文学观已经有了可喜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何源  胡镓 《理论界》2014,(6):122-125
余虹教授的《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一书意在借助现象学还原的基础上区分中国文论和西方诗学这两个概念,并指出二者的不可通约性。他的研究为澄清这两个重要的学术概念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看法。也为后学跳出西方文艺理论话语范畴,重新发现中国文论的真意提供了可能的进路。本文有意对余虹教授的这一著作进行一个有关思想史脉络的梳理,进而提出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古典诗学存在一种先天共有的关怀。由此构成了二者在对人的教育问题上可以进行比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郑振铎的《文学论争集导言》中,对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的分期,对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文学论争的定性,对新文学运动群体性的历史书写,体现了他对新文化运动的独特视角及史化处理手法,对现代文学史写作及研究都有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4.
文化研究理念的确认给新世纪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带 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新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尤其关注文化转型 与文学过渡期的理论整合,同时更加重视文学史自身在史料方面的积累和学术史建构的规范 化,在方法上则重在建立文化研究互动认知的方法论,追求差异性的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5.
黄维樑 《云梦学刊》2007,28(2):90-93
在我国面临庞大的“文化赤字”的情势下,我们要重视以《文心雕龙》为高峰为重镇的中国文学理论。用《文心雕龙》的“六观法”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进行研究,可以打破中国传统文论“不重分析没有体系”的迷思(myth)。  相似文献   

16.
聂国心 《齐鲁学刊》2012,(3):131-136
"革命文学"倡导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有比较长的过程,学界一般将其源头追溯到早期共产党人的革命文学主张。如果把"革命文学"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适度区别开来,那么,至少可以清晰地看到三种关于"革命文学"的想象,即文学研究会、早期共产党人、创造社"元老"们分别倡导的"革命文学"。这三种"革命文学"想象彼此有很大的差异,显示了"革命文学"源头的不同建构和意向。对这三种"革命文学"建构与想象的历史分析将突破以往革命文学研究中的某种思维定势,为革命文学研究开拓新的空间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张玉棉  田大增 《河北学刊》2005,25(6):197-199
我国首例关于"排污权"交易的案例,看似符合经济学有名的"科斯第一定理",即在产权界定后,无论产权归谁所有,均可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实则并非如此."排污权交易案"严重违反了"科斯定理"的前提假定,是一种不正当的交易.在提倡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应严令禁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赖力行 《云梦学刊》2001,22(1):44-46
文学创作离不开主体的创作才能和创作个性.刘勰认为,文学创作需要特殊才能,创作个性的差异是造成不同艺术风格的主要原因;作家是凭天性创作的,由此创作才能的培养不仅仅是技巧的训练,更要注重性情的涵养以提升作品的文化品位;作家的素质和智能结构既有先天的因素,也需要后天的学养;对作家的人品和才学,不能苛求.  相似文献   

19.
徐崇温 《河北学刊》2002,22(1):6-10
本文首先论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渊源于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 ,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赋予这些基本原理以新的思想内涵。接着 ,就对这些思想内涵的内容展开具体论述 ,指出“三个代表”以党的地位变化为立足点 ,以国际环境的变化为着眼点 ,以国内环境的变化为出发点 ,以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为最终落脚点。  相似文献   

20.
《古船》的人学蕴涵在其思想意义的诸多方面占据着核心地位。其中的人物形象不但是作品形式构成的主角,更重要的,还是作品意义构成的主角,是作者极力思考的核心内容。作品文以载人的功能是不容置疑的。这主要体现在作品的情节、结构和人物自身上。《古船》的人学蕴含是其区别于同期作品的一个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