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一直以自己灿烂的文明影响着历代日本文人.这种影响在近代却变得复杂而微妙.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文坛的著名作家,中国对芥川文学的影响颇具代表性.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芥川以古代中国为舞台的作品中饱含了对浪漫中国幻象的向往,面对现代,他保持了一种文化回归的心态;中国访问使芥川心中的文本幻象被丑陋的真实所取代,他在停止了对古代中国叙事的同时产生了了解真实中国的欲望,他依据中国访问的经验写下了一系列具有反战、反侵略意识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中国游记》是芥川龙之介的一部力作,在日本和中国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迄今为止,《中国游记》在中国大陆先后出版过两个节译本和三个全译本。对《中国游记》各种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理清《中国游记》在中国译介的脉络,同时对促进《中国游记》及芥川龙之介的研究也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春红 《日本研究》2004,10(1):85-89
“历史”(Loropld)一词,在古希腊语中的最初含义为询问、调查,后来延伸为“作为询问结果而获取的知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在撰写关于希腊和波斯战争的著作时,将其称为“希罗多德的历史”。以此表明对希波战争及导致战争的各种因素所作的叙述均是他本人询问调查的结果。因此,“历史”总是后人对前人活动的追述。它不仅是指“历史的事件”或“历史的事实”,在文化视野中,它更是指“历史事件的记载”,也就是“历史事实的叙述”——它显然是文本化的。文本化的历史又有正史和野史之分。正史指体现主流意识形态或为主流精英群体所认同的历史研…  相似文献   

4.
杜文倩 《唐都学刊》2006,22(2):145-148
1921年3月到7月,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来到中国,试图以从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获得的印象为参照,寻找对应物,追溯“中国情趣”。但当亲眼目睹到落后停滞的现实状况,原本满怀期待的芥川感到极大的失落,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误读,甚至轻视、排斥。这一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层的历史和文化原因,在大正时期的日本作家中具有一定普遍性。  相似文献   

5.
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 ,叙述学的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虽然在某些基本概念方面的问题争议并未停止 ,如故事和话语的一元论、二元论问题。本文拟就这个话题以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叶》为例进行解读和分析 ,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笔者个人的一些观点。一  《竹林中》发表于 1 92 1年。小说以现场记录的方式 ,讲述了若狭国武士武弘携妻在返乡途中自己被杀 ,妻子失踪的判案故事。  小说由七个人 (樵夫、云游僧、捕役、老媪、强盗多襄丸、死者之妻真砂、死者武弘 )的堂前叙述构成。但是 ,他们 ,尤其是要涉案人多襄丸…  相似文献   

6.
日本近代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自上世纪初被"五四"新文化旗手鲁迅译介到中国后,不仅影响了当时中国一批进步作家,而且一直深受中国人民的尊崇和热爱。世纪之交,当中国处于社会、经济文化形态巨变的时期,芥川龙之介再一次受到中国学界和读者的关注,这其中的认知价值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7.
刘吟舟 《学术交流》2006,(4):169-172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特点鲜明,他重视题材的奇异,把这看作是增强艺术表现力的途径。《罗生门》、《地狱变》是典型之作。这构成了芥川龙之介前期作品的艺术特征。他关注写作技巧,精于语言的雕琢,意在产生艺术的震撼效果。他善于构筑情节,捕捉心理的瞬间变化,并在故事的结局中蕴含深刻的意义。到后期芥川龙之介在文学观与创作实践上都出现了很大变化。他从奇异转向平实,仰慕在心境上于无意识中达到艺术完满的境地。从前期的奇异到后期的平实,其演化过程依然是有踪迹可查。这踪迹为我们了解作家的精神历程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8.
潘世圣 《浙江学刊》2012,(3):96-103
“人力车夫”和“城市街景”,是《满韩处处》与《支那游记》之“中国叙事”的典型场景,其中对“污浊”“混沌”“无秩序”等负面元素的描述颇为醒目.不少文献资料证明,此种“中国像”并非特殊的个人记忆,而是东洋“他者”的某种共同记忆.在这类“中国叙事”结构的背后,作家对中国古老文明文化的憧憬想象与目睹现实的乖离、日中两国社会现状的巨大反差,加剧了作家对中国的负面感知;近代以来世界性的中国话语建构、特别是“东方主义”观念也参与其中,限制了作家理解亲近中国的内在欲望.“绅士”式的矜持和优越感令他们难以摆脱居高临下的姿态,完成对中国的深刻体悟;而近代帝国列强的殖民欲望、脱离文明驾驭的霸权强权方式,也深刻地嵌入在时代背景中,潜在地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9.
芥川龙之介在短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 ,塑造了各阶层众多的人物形象 ,从种种不同的角度来揭示人生、探索人性。少年时代 ,家人的所作所为使他朦胧地认识到人性的自私。而失恋事件则使他彻底领悟到人性的利己。于是芥川龙之介以历史为舞台 ,创作了小说《罗生门》,塑造了“罗生门”下的下人形象 ,从而确立了探索人性这一芥川文学的主题。一  芥川对《罗生门》充满自信。尽管发表时没有得到广泛的反应 ,但他还是为这篇小说做了很多辩注。而且将自己第一部小说集命名为《罗生门》。芥川在《那时候的我》中对《罗生门》的创作动机曾作如下说明 …  相似文献   

10.
《南京的基督》是芥川龙之介以中国为题材的一部短篇小说,评论界一般认为此小说表现了信仰与知性的矛盾,但若从深层解读,可以发现,《南京的基督》是一个充满了隐喻的文本,其主旨与知性、信仰等问题并无多大关系,而是隐晦地表现了芥川对现代中国引进西方文化的反思与置疑,而这又折射出日本知识分子在传统向现代裂变过程中的“怀乡病”。  相似文献   

11.
芥川龙之介不仅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位置,而且对中国文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作品1921年被鲁迅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二三十年代形成第一次译介高潮,改革开放以后又掀起第二次译介高潮。多次翻译不仅确立了芥川龙之介作品的经典地位,也反映了中国译者和读者期待视野的不断变化和审美层次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2.
13.
"众人中辨认贵人"母题来自印度民间传说和佛经.印度故事注重被考验者艰苦实在的努力、经验积累、天神相助和英雄的胆略智慧.佛经母题演变的世俗化意趣在于,<聊斋志异>写出了北方乡里凡夫俗子农民式的小聪明.蒲松龄对母题贡献的"本地风光",是与北方农村民情结合,似褒实贬,写出了不务正业者的"成功"并不牢靠,这与他一贯主张的青少年应艰苦创业的思想一致.  相似文献   

14.
Families who experience the deployment of their military member are exposed to unique stressors, are able to take advantage of military specific resources for support and coping, and experience a wide range of adaptational outcomes, from growth and resilience to dysfunction and disintegration. This article applies McCubbin's Family Resilience Model to the unique demands of each of the three phases in the military deployment cycle.  相似文献   

15.
于光 《今日辽宁》2003,(1):22-23
辽宁著名的青年书画家张韶华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8岁时与其父张诚信(抗美援朝志愿军文艺工作者)学习文史、诗歌、书画.他经历38年坎坷的艺术生涯,筑就了以文史、哲美、佛道、儒家思想为基础,诗书歌画为顶峰的艺术金字塔,在书画艺术上取得了成功.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他全面研摹了中国历代书法名作,在此基础上对书法艺术的创新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他崇拜郑板桥的书风,又继承了辽宁省已故著名金石书画艺术家陈旧老先生"真草隶篆"融合在一起的书法艺术风格,独创了"怪体"书法.他认为,"中华民族的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和国粹,从象形甲骨、石鼓金鼎、隶魏正草,已历经数千年.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在人们信息交流中,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然而,随着电子科技时代的到来,书法的实用性被电脑等现代的电子设备逐步代替,而书法的艺术性已成为当今社会研究的主题.早期象形篆字,主要表达物化象形之美.在行草时期,侧重表达心灵情绪写意之美.这些审美定律已为古今名家所完成,如何开拓书法艺术的新途径是当今主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