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8月我第五次回到了我的第二故乡绥中. 我与绥中有“三情”:友情、爱情和乡情.我在那里收获了友情,捕捉了爱情,还留下了深深的乡土之情. 1958年夏,我从辽阳师范毕业被分配到绥中第二中学(又名前所中学),一直工作到1963年夏调到海城中学.  相似文献   

2.
军人在战争环境里建立的生死患难之情,是一生中最珍贵的友情。我和朱柏彬同志的友情,就是生死与共的战友情。我们两人相识于1949年夏秋之交,广东战役开始之际。当时,我是炮  相似文献   

3.
唐代女诗人李冶身世及作品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冶被称为“女中诗豪”,其诗也堪称“大历正音”,然其身为女冠,却风情宕逸,与刘长卿、皎然、陆羽、朱放、阎士和等人更是情逾常礼,故历来论者多以“荡”字责之。这位看似放纵自由的女诗人,内心却深感寂寞,她那些深情婉转之作,断肠相思之声,字字都向世人昭示着她对友情的渴望、对爱情的执著。情重则“荡”,“荡”犹不能遣怨,则只有走向世俗抗争之路,其悲剧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  相似文献   

4.
汤显祖不是美学家,但有着精深而丰富的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散见于他的剧作与诗文之中。“情”是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情”是人的天性,也是文艺的本质。一切文艺创作均由“情”而发,而且各种文艺作品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能够感动人教化人,也正是由于“情”的作用。所以他说:“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天下的声音笑貌大小生死,不出乎是。因而憺荡人意,欢乐舞蹈,悲壮哀感鬼神风雨鸟兽,摇动草木,洞裂金石”。还说“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怨,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自休”。汤显祖的这个“情”渗透于他的整个思想体  相似文献   

5.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情海浴日,催生了人间无数的佳话。这其中有出于亲情的生生相易,有出于爱情的山盟海誓,有出于友情的两肋插刀,还有出于民族情的唇齿相依,阶级情的患难与共,党派情的风雨同舟……至于同学情、同事情、战友情、邻里情、部属情、知遇情等等,也都绽放出各种美丽的花朵,把世界装点得无限动人。然而,面对热风冷雨,在情海中呛水以至于淹死的也不在少数:徇情枉法、藏奸瞒赃、拉帮结派、一意孤行、缠绵无度等等,都反映了情的另一面亦令人痛心不已!由此说来,如何让人的各种情结都发挥良好的效应,就必须诉诸理智。只…  相似文献   

6.
明末吴炳是临川派中杰出的剧作家。日本戏剧理论家青木正儿称他是“汤显祖后第一人”,李渔说他的粲花五种“皆文人最妙之笔也”。吴梅认为《情邮传奇》不仅“为石渠之冠”,而且“亦为明代各传奇之冠”。这些评价并不过分。然而近几十年来,有些人总认为吴炳的作品描写的是才子佳人,格局小,格调不高。因而在文学史上也没有他的地位。我认为对吴炳的作品要从他的创作指导思想上去研究分析,才有可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遗憾的是吴炳的戏剧理论留下来的极少,除《情邮说》以外,其他材料尚未发现。《情邮说》是吴炳留给我们的唯一的理论遗产。透过《情邮说》,我们可以了解吴炳的艺术主张,发现“情邮说”与汤显祖“情至”观念的继承关系,找到衡量吴作思想意义的标尺。  相似文献   

7.
汤显祖的戏剧作品可称为“梦剧”,他的《紫萧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梦》、《邯郸梦》都与梦有关,后三部甚至几乎全用梦来构建,而且,在理论上也对梦进行了总结.“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复甘义麓》),可以说是他梦的诗学的晶核.“情”,“梦”,“戏”三者之间关系紧密.“因情成梦”,“情”乃“梦”的前提和基础,它孕育并催生了“梦”,“情”是创作的巨大动因,是一种创作的内驱力;“梦”是“情”的转化和象征,即“梦”使“情”得到了宣泄与升华;而“戏”是“情”和“梦”的表现形式,即“戏”这种文学样式使“情”、“梦”这种沉浮于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体验外化为可视、可感的艺术形象.在“情”、“梦”、“戏”这三者的关系中,人的心理现象中超现实的“梦”是一种中介、桥梁,它既是创作内容,又是戏剧创作的特殊形式,它使创作主体和作品中人物的心  相似文献   

8.
纳兰性德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其词清新真挚,文字意境优美,显示出高妙的白描抒情手法。纳兰词分为爱情、悼亡、友情、咏物、边塞等,他的词中始终流露出一种惆怅哀婉之音。从纳兰各类词的分析来展示他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而品味一个至真至善性格的凄美与惆怅。  相似文献   

9.
刘震云是80年代后期出现的“新写实”小说的重要作家。他的小说侧重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描写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尴尬处境,为我们展现了权力对人的驱使和捉弄。他以冷峻的叙述风格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扭曲和灵魂的残害,充满了对普通人的生存现实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标志着缘情说的确立。使缘情说成为系统理论的是刘勰。首先他把“情”提升到本体地位,以“情”作为“文”的本质特征,而不限于“诗”;其次,他阐明了情采二者的辩证关系;再次,他在创作规律的探求中,揭示了情感的效应。刘勰的情感论是缘情说的完善和深化,因而与诗言志说拉开了距离。  相似文献   

11.
自笛卡尔以降的近现代哲学传统,都有着鲜明的以认识为导向的特征,至当代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的盛行,“语言转向”又统领了一切。李泽厚基于儒家哲学,认为人的生存先于认识,生存经验大于语言,“情本体”的提出,是他在对以往哲学批判的基础上对这一倾向的扭转,展现出一种不同于近代西方哲学路径的“实践转向”。李泽厚的“情本体”展现出三重维度的含义:在先验与经验向度上,不同于宋明理学及现代新儒家,“情本体”主张以生存经验为主,拒斥将儒家超验化与形而上化;主体向度上强调“情本体”学说下的人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而非康德、海德格尔主张的理性主体;情理向度上,主张以情为本,情理交融,而非“存天理灭人欲”。这三点突出体现了儒家哲学以“人的物质生存—生活—生命”为核心、重视生存经验、实践的特征。李泽厚寄望“情本体”能使哲学走出认识,“走出语言”,走向实践。  相似文献   

12.
以水喻情是李白送别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大特点。友情似流水、渊源深远,友情长存。这样的借喻恰当地把自然之物与人情世故联系起来,水乳交融、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又能借此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读者通过对诗的欣赏,常常是为作者情感深厚、真挚而动情,这些诗对读者有相当强烈的感染力量。但是我们多读几首送别诗就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李白与所有送别、离别之人都是情如流水深远吗?”即使友情密切,但这样水水屡喻、水水相生,也有公式化的痕迹。试以一例说明,如今天广为流传的《赠汪伦》:  相似文献   

13.
上海大学文学院于成鲲同志的新著最近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吴炳(1595—1648)字可先,号石渠,室号粲花斋主人,江苏宜兴人,明末戏剧家,著有《西园记》、《情邮记》、《画中人》、《绿牡丹》、《疗妒羹》五种曲,俗称“粲花五种”。由于他继承了汤显祖的“主情论”,作品浪漫色彩浓郁,语言典雅优美,结构严谨,人们把他视为临川派中仅次于汤显祖的“第一人”,也由于他没  相似文献   

14.
作为晚明戏剧宗师的汤显祖,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临川四梦》这份瑰丽的文学遗产,他的一些戏剧理论也是弥足宝贵的,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戏剧理论家。汤显祖大声疾呼“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在其剧作中沤歌了活泼泼的“真情”,鞭挞了“吃人”的封建礼教。汤强调创作要以“情”为主,没有真情实感就不要勉强创作,“世总为情”,而”情生诗歌”;他尤其注重作品的内容:“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蔑视形式的外在束缚;他还清醒地看到了戏剧的社会教化作用,大胆自觉地以“情”抗“理”。因此汤显祖的戏剧观点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刘勰处在“情采”审美意识已经形成的文艺自觉的时代,他在继承和糅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基础上,从自己的天道自然观出发,提出了既重情又重采的“情采”观。刘勰的“情”和“采”是一种辩证互动、互为表里的关系,各自有着深刻的审美内涵。刘勰情采并重的“情采”观铸就了他的情采并茂式的审美理想。这一审美理想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池没有水,不能成其为池。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和爱就成了无水之地。”我把夏丏尊先生的这些话写在了自己的教育随笔录的扉页上,每每读着它,感动着自己,用其鞭策自己努力耕耘属于我的那块“三分地”,让它不断注入活水,让里面的生命郁郁葱葱……(一)“老师,上个星期五刘超锋来我们班了!”周一一到学校,同学们就围上来“报喜”。听着这群孩子叽叽喳喳地说超锋话说得更好了,路走得更稳了,我因他们灼热的友情而感动。望着那个曾经是他的现在换成别人的位置,思绪一下子又回到了2004年12月27日那个黑色的星期一……“陈…  相似文献   

17.
有情与无情     
在如今的工作中,不管哪个岗位上的党政领导干部都要“既有情又无情”,不然就不配戴“乌纱帽”,即使戴上了也戴不长,不是自己脱掉,就是被群众摘掉。因为如若不把“有情与无情”结合起来,那就管不住属下、干不好事业,甚至可能失信于民。所以,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大都十分注重在实践中运用“有情与无情”的管理思路。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检察长、优秀共产党员方工就是一个在领导工作中既有情又无情,且将二者结合得很成功的领导干部。有媒体报道,对群众,方工事无巨细都关心、过问,是谓“有情”,但对有些人的错误做法,例如送钱行贿,他…  相似文献   

18.
竺柏岳 《中华魂》2014,(14):56-57
唐代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亲身经历了由开元盛世嬗变为长达九年的安史之乱(755—763)全过程,创作出大量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及民生疾苦的优秀诗篇,从而成为描绘那个苦难时代生活画图的诗圣,就连那些有关夫妻爱情、兄弟亲情、朋友友情的“三情”抒情诗歌,也无不浸透着挚爱和无私的精神,从而成为传世佳篇,如《月夜》写诗人身陷叛军占领的长安时对远在郡州的妻子的思念,《月夜忆舍弟》写诗人弃官后流浪荒漠的秦州时对两位胞弟的遥想,而《赠卫八处士》则是诗人于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由洛阳返回华州的战乱途中邂逅老友卫八时所写,可谓是古今友情诗中翘楚之作。今对《赠卫八处士》稍作评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诗歌是他文学创作中常被忽视的一个部分,实际上无论是他的新诗还是旧体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文章从人本主义的角度解读鲁迅的诗歌可以引领我们发现他诗歌创作的独特内涵:亲情、友情、爱情;在感知生存中体现的对生命的珍爱之情;自由精神与现代意识的全新人格。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故事引起一串串故事 在陈西民创意之初,很多人很难理解。有的付之一笑,有的认为意义很大,但陈西民办不了这件事;单位的领导怕他影响工作。陈西民顶住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不解。他以他的行动和成功证明了最初决定的正确。行程中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情节,又成了“情系澳门回归万里行”行动以外的故事,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