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尽管一些人主张基督教是民族的信仰,而另一些人主张教会和犹太人会堂庆祝的只是“美国生活方式”的一般宗教,但几乎没有人认识到:实际上,在美国与这些教会同时存在的,还有一种与其有着显著不同的完备的和非常制度化的公民宗教。本文认为不仅存在着这样一种宗教,而且这种宗教——或者更确切地说,这种宗教维度——有它自己的严肃性和完整性,它要求在理解中给予任何其他宗教所要求的同样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存在着本质区别.宗教道德是调整人与神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则是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属于世俗道德;宗教道德体现的是神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则是一种人道主义;宗教道德通过神的力量发挥其社会作用,社会主义道德则通过社会舆论和人的良心发挥其社会作用.在理论上明确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将有益于青年人的社会主义道德信念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宗教社会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虽然它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至今只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然而,宗教与社会的关系从人类有宗教起就存在。当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形象地说明埃塞俄比亚人和色雷斯人的神的区别之时,他实际上已经涉足到了宗教社会学的领域。当然,那时候以及后来的近两千年中,要把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宗教社会学是其自身所关注的对象,即宗教思想与宗教组织逐渐世俗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各种宗教不仅有其自身提倡的道德,而且其强调道德修养、持戒和维护道德尊严的信条、手法,远远超过一些非宗教的伦理学派。宗教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服从于阶级需要,适应于一定时期一些人们的心理,对于教徒有巨大的约束力量。检讨宗教道德的动机与效果,离开阶级实际利益分析的空谈说明不了问题。在我国现实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已不是对抗性阶级矛盾,宗教道德的许多信条、戒律,作为人民内部的一部分信教群众行善去恶、遵法守纪的动力,其个人动机和社会效果都是良好的,这是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的根据。必欲从动机上计较有神、无神之别,科学、迷信之分,是“左”的残余作怪。宗教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有本质差别。在社会道德总体中,共产主义道德属最高层次,宗教道德属较低层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正经历着一个发展与扬弃的过程。共产主义道德不包括宗教道德,宗教道德也不是共产主义道德的补充。今天,对宗教道德,应本着求同存异、因势利导的原则,促使其在信教群众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宗教系统     
任何宗教都是由宗教徒、宗教组织和宗教思想等要素组成的社会实体,而不只是思想现象。对于宗教性质和作用的认识必须从整体和历史的联系出发,不能以局部代表全体,将一时的认识推衍为永恒的分析。宗教系统的演化、盛衰是它内部要素运动的结果,不是某个人或“神”的意志。宗教系统各要素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宗教徒,而宗教徒同非教徒的区别是前者具有宗教心理。因此,人的宗教心理是宗教系统最基本的要素。可以认为,人的宗教心理的产生是宗教系统的历史起点。我国当今对于宗教系统的管理是多层次的,其中至关重要的是政府宗教事务机构,包括民族事务机构中的宗教部门。正确的管理应该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争取、团结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尊重他们对自己宗教的管理是重要的前提条件。管理的目的在于引导和推动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一世界各族群众都有自己的宗教,特别是在古代及中世纪,人们通过宗教或凭借宗教,创造出许多辉煌的精神财富,并保存了大批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人类文明历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宗教领域,古代印度勤劳智慧的人民更表现出特殊的兴趣和奇异的创造才能,他们乐于把旺盛的精力与杰出的天才贡献给宗教事业.“印度人认为,信仰宗教是天经地义的事,不信仰宗教倒是不可思议的。”印度是世界上宗教信仰最虔诚的国家,真正以宗教为主要事业、为宗教牺牲金钱甚至生命的人,在人口中所占比例比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都大。  相似文献   

7.
宗教社会学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宗教构成了宗教社会学,也就是说,根据社会学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来考察宗教的起源与发展,解释各种宗教现象。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即研究宗教是如何影响人的情感、人际关系、人的心理与行为,如何影响人格的形成,如何影  相似文献   

8.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宗教问题,确立宗教工作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是每一个宗教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急需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求得解决。这里,谈谈自己的初步认识和体会。 一、宗教在初级阶段将长期存在,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还会有所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唯物史观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变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我国  相似文献   

9.
西方宗教学研究中,一般分为描述性研究和规范性研究两大类,宗教哲学属于规范性的宗教学研究这一类,它不以信仰为前提,标榜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来揭示宗教的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当然,在这些宗教哲学的研究家们中间有些人具有宗教信仰,而另一些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宗教哲学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尽管西方宗教哲学家们研究的是同样一些问题,但由于出发点不同和采用的方法不一样,就形成了不同的宗教哲学研究流派,这些流派在研究宗教问题时给宗教所作出的假定是有明显的区别的,下面综合几种西方宗教哲学书籍向国内哲学、宗教学研究界评介四个宗教哲学流派在宗教问题上的基本假定,这四个宗  相似文献   

10.
一、序言宗教与工业化密切相关,对其未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一是否定,一是乐观。前者认为,工业化与科技的发达,使以往视为不合理的、神话般的各种社会问题得到解释,宗教遂失去其存在的依据。此外,工业化引起的社会分化,使得宗教既有的功能为新的信念体系或社会制度所代替,并由此造成宗教危机。后者则强调,人的终极目标是与工业化毫无关系的人的基本属性,现在称为工业化或现代化的变革,其本身就孕育着各种宗教问题,因此,很难设想宗教会趋于消灭。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5,(9):86-89
在马克思主义生活理论中,宗教是其重要关注的对象,批判性地审视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组成部分的宗教,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活理论的重要维度。在马克思看来,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都无法完成对宗教的世俗基础的批判,只有立足现实生活才能揭开宗教之谜。宗教既产生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世界的虚幻反映,同时又对人的现实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它已经渗透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真正解决宗教问题的方法在于把对宗教的批判引向对产生宗教的社会现实生活的批判,这样才能达到对于宗教的最后的解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弗洛伊德以及步其后尘的社会科学家们把宗教同意识形态等同起来的做法极大地影响着现代西方社会的理论反思。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均宣称,有限的人的灵魂在无限的上帝身上找到了归宿和真理,而这个上帝不过是一种社会及心理上的幻觉。抛开与这个上帝的关系,人的灵魂便堕入了一种由物质条件和生理需要决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堕入了被动机所驱使的无意识领域。这种灵魂的堕入使人获得了把自己从宗教幻想所掩盖着的压迫之中解救出来的力量,一个人要想得到自由,就必须承认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就必须意识到这类信仰只是自己想象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建国三十多年的实际生活证实,我国宗教能够同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这不是说有神论和无神论的世界观可以调和,而是指:信教群众和非信教群众可以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基础上,宗教提倡的某些思想、信仰、道德和行为,可以适应社会主义的要求,在教徒中起到一定的有益于社会的作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协调的理论依据是:历史上宗教从来是适应社会的变革而不断变化的;今天广大宗教徒衷心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宗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由于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被消灭,我国宗教问题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党和国家对宗教实行正确的政策和宗教界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的努力,是实现协调的重要条件。当前主要应当继续纠正执行宗教政策中“左”的偏向,同时注意防止放任自流,才能不断克服不协调现象,进一步调动宗教界的积极因素,促进四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郭爱兰  赵晋  李学良 《社科纵横》2004,19(5):128-129
宗教对于人类社会生活有着科学与物质财富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在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宗教问题上的正确途径和实现方式 ,是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宗教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存在,即有外因条件,亦有深刻的内在基础。本文将从内外因的结合角度,做如下探究。一、自然压迫和社会异已力量的存在是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存在的外因条件首先,宗教是自然力量压迫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和相应的思维能力,原始人不仅对自然界千变万化的现象及人自身不能正确理解,而且对各种自然力的压迫更是无力抵抗。于是,各种自然力量在人们的观念中被神化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超人间的特殊力量即神灵,并由此产生对大自然的乞求和崇拜,幻想以祈祷、祭献或巫术,求助主宰自然界的神灵免灾造福。正如列宁所说:“野蛮人跟自然作斗争的软弱无力产生信神、信魔鬼、信奇迹。”  相似文献   

16.
1978年美国“人民圣殿教”近千名教徒的集体自杀震惊了整个世界。然而,发生这件事的原因好长时间令人困惑不解。况且,“人民圣殿教”并非绝无仅有。在美国,有上千个类似的教派在活动,西方舆论界称它们为“宗教狂热”,或者“新世纪宗教”。这类教会的信徒迅速增加,到目前为止已有3—5百万人。七十年代这类现象又蔓延到了欧洲大陆,大有泛滥成灾之势。  相似文献   

17.
吴越 《社会》2005,40(5):169-189
本文认为,“宗教礼物论”是一个具有潜力的理论视角,它以莫斯等人的礼物理论为基础,探讨宗教现象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本文在述评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探讨礼物与宗教的内在关系,进而分析礼物理论与宗教社会学的亲和性。文章认为:首先,礼物与宗教是双向关联的,两者相辅相成,不仅宗教现象中蕴含着礼物逻辑,而且宗教为礼物的内在价值提供了神圣性的基础;其次,礼物和宗教都与社会团结的法则直接关联,这一点体现在两者共通的自愿式义务性上,两者既融合了情感性联系和工具性联系,也融合了相互性伦理和等级性伦理;最后,“宗教礼物论”的优势最可能体现在对宗教之“非自主选择性”的分析上,而它的潜在挑战则主要在应对社会变迁与价值倾向上。  相似文献   

18.
贺晓彬 《探求》2007,(4):66-69
江泽民宗教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是当今时代的产物。江泽民认为宗教无小事,全党要高度重视;突出强调宗教是"群众性的社会现象",具有长期性和特殊的复杂性;认为宗教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相适应的地方。落实江泽民宗教思想,做好新时期宗教工作,要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要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9.
马克斯·韦伯曾打算研究所有主要世界宗教的社会心理:印度(印度教与佛教),中国(儒教与道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他的意图是要建立一个结构模式,通过它可以将一种宗教取向与其他宗教取向相比较,同时可以使之与社会的、经济的以及文化的实在联系起来。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从一个较小的主题开始研究,即信仰清教的中产阶级内在良心的产生是其后欧洲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为了检验这一假说他又研究了印度  相似文献   

20.
关于宗教对话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是由对终极者的信仰所激发,以之为核心又与之相适应的情感体验、思想观念、行为活动和组织制度的象征体系。姑且不论实际存在的种种宗教作为人间的体系,有以次终极为终极而沦为准宗教或伪宗教的可能,有背离自身的信仰核心或与之不相适应而“世俗化”甚至“伪滥”腐化的可能。仅就其符合上述宗教定义的情况而言,任何宗教顶多也就是带有人的种种局限性的象征体系,它可以部分地表达,但不能完全地表达信仰对象,它与信仰核心的适应只是相对的,它是不能也不应该与它所象征的对象或其信仰对象相等同的。任何宗教总要以其信仰对象为绝对,但它绝不应该以自身为绝对,因为象征体系并不是被象征者。如果说被象征者或绝对者是唯一的,那么象征者或相对者就一定是多样的,因为内在无限丰富的绝对者需要外在无限丰富的相对者来表现。所以结论只能是:第一,实际存在着的各宗教都不能自视为绝对;第二,宗教的多元状态是正常的;第三,非绝对的各宗教当然就是可以相互比较、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是应该彼此开放并对其他思想开放的。而所有这些的前提,就是认识到宗教的象征性和与之相连的相对性。由于宗教在文化中所处的根本地位,在文化对话中,宗教对话显然带有根本的性质;由于宗教冲突与族际国际冲突的关联,在今日世界上,宗教对话已日益具有紧迫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普通信众对自己的宗教信条的象征性质的忽略而造成的执着或狂热,会形成妨碍宗教对话的基础深厚的重大障碍,这就对理论思考,不论是宗教界还是学术界的理论思考,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