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汪婷 《南方论刊》2011,(6):49-51
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在文学批评历史上呈现复杂多变的现象.以作品为作者与读者关系的一个参照物,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呈现以下四种形态:一是"作者中心"的状态,即作品是作者的绝对权威;二是主客相生,虚实共济的状态,即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品意义的创造;三是对话与误解的状态,即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对话的中介,但误解也随之产生:四是唯有句...  相似文献   

2.
文学潜本文是在文学本文中潜藏着的另一套意义系统,必须由对本文之外方面的探掘方可找到。同一个文学本文潜藏着姿态各异的潜本文,大体有作者寓意型、形象暗示型、本文语境型、社会耦合型等几种。而本文与潜本文的对话关系也有多种运作方式,甚至要从本文所在的语境,从读者阅读时的心理来作分析。故而,文学批评不只是对文学本文的批评,它也涉及到了潜本文的批评,并且潜本文可以渗入到批评中,成为影响批评见解的重要因素。于是,作品(本文)、作品的可能意义和语境意义与批评者三方构成了一种新的对话关系格局——双向的、仍至多向的话语格局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是一个标举对话的时代,巴赫金、伽达默尔、马丁·布伯、哈贝马斯等人都建立了自己的对话学体系。他们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出发,提倡人与人之间公正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其中,巴赫金与伽达默尔又分析了文学活动中的对话,巴赫金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人物的对话,伽达默尔分析了文学解释中读者与文本的对话,都把握了文学对话中的一个侧面。本文认为,文学是一种对话活动,文学对话问题贯彻文学活动的始终,要建立科学的文学对话学体系,就应该从作者──文本──读者三者关系的角度来全面看待对话问题,它应包含文学创作中的对…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辨析文学接受与文学欣赏的四大不同点:涵义不同;性质不同;作者与读者的地位不同;与作品(文本)的关系不同。  相似文献   

5.
汪正龙 《学术研究》2001,2(12):140-144
20世纪文学意义讨论经历了以作品为中心的文学意义观、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意义观到对话的文学意义观的转变.文学意义应该是作者赋意、文本传意和读者释意的复合共生体,是作者、作品、读者进行多维对话的产物.对话意义观的兴起,是在文学领域重建人文意义系统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表述诗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它的完善离不开巴赫金的复调思想。巴赫金的复调思想是一多种声音融合、平等对话的思想。它存在于众生喧哗语境中,这种对话超出了语言学领域,扩大到言语交际的任何领域。在言语交际中,不同表述主体突破边界进行对话、进行思想的交流,从而创造新的表述条件、表述语境。具体的表述在言语交际中与其他表述进行交往,形成对话,实现"表述参与对话,并引起对话"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作为确立女性文学内涵的女性主体性,应是专指隐合作者的女性主体性,而非作品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性或叙述者的主体性;而且,此种主体性别除了霸权,因而实际上是一种主体间性。女性文学应该在女性隐含作者与作品中男性人物、女性人物之间建立主体间的对话关系。在目的论层面上,女性文学应该能够守护男女两性的本真存在、追问可能生活的维度,因而能够超越现代性反思语境中的怨恨情结。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传统在文学中的意义和作用。首先,分析了文学中传统的涵义,指出它虽然是继承前代而来,但也有现实基础;其次,对文学中传统的类型作了分析,它包括正在消逝的传统、正在形成的传统和隐型的传统;其三,对三种类型的传统之间的矛盾、对立和融合、对话关系作了分析,并对它们在当代文化中的表现作了阐述;最后,对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认为只有在传统中的创新才有价值,而传统也只有给创新作出铺垫才有活力。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期以来,接受美学是世界上文学方法论研究中被讨论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它赋予读者以中心地位,强调文学作品的开放性接受过程,即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经验。文本只有在被阅读时才会被唤醒生命,而唤回的生命并不是原来的生命。作品的意义是文本和读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文学阐释是一种理解或领会的艺术,积极的理解过程是创造意义的审美体验。对一部过去作品的理解就是今昔对话,以达到今昔审美经验的融合。不管是康士坦茨学派的姚斯和伊瑟尔,还是穆卡洛夫斯基、英伽登和伽达默尔,他们的理论常能见出康德美学或黑格尔美学的影响;而理论中出现的一些矛盾,也常是二者之间的矛盾,即注重文学表达与注重文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接受美学所倡导的范式转换具有颠覆性意义,然而它的不少见解很难在实际操作中兑现。只注重读者经验的方法,往往会过于简化审美客体。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小说人物对话中的方言使用,指出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中的方言是一种语域,作者在小说中安排对话除了要构建人物关系,推动情节发展外,还要引导读者进入到文本构建的情形中,在宏观层面上与读者进行"交谈"。  相似文献   

11.
选言句,亦即语法学中的选择关系复句或逻辑学中的选言判断(析取命题),在人们进行社会交际的对话系统中,它是一种较为普遍使用的言语形式。本文拟以逻辑学的既定知识为基础,吸收现代语言科学的一些成果,从动态观念出发,对于对话系统中选言句扩展的推理模式进行初步的概括,以作引玉之砖。 根据不相容和相容两类选言句的逻辑性质,至多能够建立两类选言句扩展的推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黄世中  马冰丽 《天府新论》1997,(5):96-96,F003
章培恒主编之《中国文学史》问世以来,读者反响强烈。见诸文字者,以赞扬为多;私下议论,则褒贬不一。笔者以为章著较以往各种文学通史为胜,其主要之点有三:一、强调文学的抒情特征;二、指出作家的气质、性格、心态与作品的同构对应关系;三、把文学的发展过程同人性的发展过程统一起来认识。以情动人:文学的根本特征。章著文学史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和突出了文学的抒情性质。指出“文学作品是一种以情动人的东西,它通过打动读者的感情,而使读者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愉悦”;“作者首先在路情上被打动,否则便无以感动别人”。基于这种认…  相似文献   

13.
关于诗美接受──诗学札记之一吴晓一、接受与接受者诗是文学中的文学。诗的美是最高层次的美。但这种美的实现,还须依赖读者的积极参予。接受美学把文学看作一个整体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二个部分:其一“作者─—作品”,即创作过程;其二是“作品──读者“,即接受过程...  相似文献   

14.
言语交际中,对同一对象的称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场合、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话题、心理等因素转换。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对话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变体。从广义上讲,称呼语的转换属于语码转换的一种。以《红楼梦》为语料,选取其中称呼语语码转换的例子,立足语域理论的语场、语旨及语式探析称呼语这一语码转换的现象, 以期在日常言语交际中灵活运用称呼语,获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5.
论小说话语信息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敏青 《东南学术》2000,(5):111-115
人物对话是小说话语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 ,这种双向交际活动中的信息差以小说假定语境中人物对话之间信息输出与接收的不等值为表现形态。信息差所输出的美学信息中蕴含着对某种“既定现实”颠覆和解构的美学功能。从信息差的生成 ,到读者的读解阐释及至美学信息的转换 ,有赖于话语张力场的调控 ,张力场使人物话语信息差中的不平衡、不对等 ,在作者与读者这一对交际关系中呈现出可接受的平衡性。  相似文献   

16.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文化交际有两种途径: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系统与言语交际,都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二者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他们都属交际,即一个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信息通过某种途径传递给另一人的过程;所不同的是信息从发出者到接收者之间传递的途径。在跨文化交际中,弄清非言语交际与文化的关系很重要。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是一种侧重于从读者方面来解释、评论作家作品的文学研究方法。它最早是由西德学者汉斯·罗伯特·乔斯提出,以后影响到其他国家,其中民主德国和苏联的学者对此尤为重视。接受美学的主要特征是强调读者同文学创作的关系:第一,文学创作的目的是为读者阅读。作品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其潜在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才表现出来。第二,在文学创作的“动力过程”中,读者(包括评论家)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能影响文学创作。第三,读者对作品作出何种反应,既取决于作品的性质,也取决于读者的文艺鉴赏水平、兴趣、需求等。总之,读者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各种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都有各自的长处及使用价值。但它们的共同缺陷之一是忽略了读者及其欣赏活动——作品价值的实现过程,一般只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言语交际策略,语用模糊常被文学大师们用于文学作品中.语用模糊在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个性、折射文化规约、推进故事情节、揭示人物心理有着独特的艺术功效.解读文学作品中的语用模糊,有助于读者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与能力.  相似文献   

19.
根据新批评的原则,笔者认为:在作者、作品、读者这个三位一体之中,作者是作品存在的前提;作品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而读者则是作品最后的评判者和创造者。一部作品一旦得以完成,它就中断了和作者的关系而开始了和读者的关系,自成一个独立的世界。在作品和读者这一对最后的、推一的永恒关系中,读者对作品的任何赋予只要能和作品相契合,便都是可以成立的并且具有再创造的价值。因此我们的研究只以英国古典小说《呼啸山庄》为推一对象。在具体分析之前,必须指出两点: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是一个诗人;该书处于西欧小说发展的主流之…  相似文献   

20.
论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斯的"接受美学",主要渊源于伽达默尔的理论,部分也受到包括结构主义在内的形式主义学派的影响。接受美学有三个重要的概念:文学的历史性,期待视野,文学演变。"文学的历史性"概念最具根本性,它是伽达默尔理解的历史性概念在文学史范围中的运用。"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中心概念,它有三个层次:期待系统、视野的变化、视野的重构。"期待系统"指的是读者所具有的对于文学体裁、形式、主题及语言的理解之综合。"文学演变"概念的涵义是:从单部作品进向文学系列,后继的作品解决前面的作品留下的形式的和道德的问题,并提出新问题。总的来说,姚斯理论的创造性并不明显。姚斯在理论及其论述上,也还存在着许多显见的缺陷:缺少一种社会性的、整体性的视野,未能说明美学接受的内在机制,忽视了审美的多元性及多线发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